黄素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文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层。现在的课文学习,基本上最后都会归结到公式化的总结,“本文通过什么,叙述了什么,刻画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的单一固定的学习套路,学生一旦长期使用这种贫乏苍白的阐述体系,是不利于他们情感的积淀和道德的升华。有情感温度,更具人文关怀的语文学习,应该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入交流,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思考创造的全新历程,如何深入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以部编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老王》为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对实际教学有所借鉴和启发。
一、立足于词句熟悉文本
文本的定义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著名学者吕叔湘曾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 再回到语言”。语言是认识文本的第一步,要做到对话,首先,必须看懂语言,认清词句,很多学生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字词的理解无关紧要,因此对陌生的字词不求甚解,有时候恰恰失去了对文本认知的一条路径。《老王》中作家袒露心扉,认为“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对“愧怍”一词应该是第一次看见,通过查询词典可知,“愧怍”的意思指惭愧羞愧,更重要的是,与惭愧羞愧相比有细微的区别,它更着重强调因犯了错误而不安。那么作者犯了什么错误而感到愧怍,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答案。从全文可知,杨绛与老王的相处看似平等,实际上是带着明显的阶级隔阂,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一家和身为文化缺失的底层劳动者的老王在相处时是不同的,老王给他们家送冰块是最实诚的,从不缺斤少两,帮助杨绛将他的丈夫钱锤书送去医院却不收钱,临终前一天真心实意地将自己珍贵的香油和大鸡蛋都送给杨绛,他是真真正正地把他们当成亲人般对待,从他们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寄托,然而在回报老王的问题上,杨绛一家选择了尊重老王的劳动成果,但是这种所谓的用钱支付的行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对老王的不尊重,在他临终之前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害,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平等对待老王,所以她感到愧怍。由“愧怍”一词的含义引申,借此剖析文本,引领学生思考,从而对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其次,是语句的传达,文本是由句子与句子连接而成,往往一句简单的话就包含丰富深刻的意义。唐代文学理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说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章不需要用太多华丽的词藻和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杨绛的语言风格更是如此,她的文字简洁平和,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语句,却能传达出无穷的韵味。作品开头“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句话没有用到任何艰深晦涩的字词,读来似乎平淡无奇, 其实情感韵味此起彼伏, 值得老师引导学生细细挖掘:有个哥哥表明老王并不是孤身一人,他还有血脉相连的亲人,為老王深表同情的心也缓了一缓,而后面简单的两个字,“死了”,原本期待的心情瞬间落空,替他唏嘘不已,接着“有两个侄子”,瞬间低沉的心又燃起希望,然后“没出息”三个字又往地上狠狠一扔,让读者为老王跌宕起伏的不幸命运而大起大落的心情更加深化,四个简单的短句可以挖掘出无尽的意味,这是语言的魅力,也是读懂文本的关键,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冰川,不能只关注八分之一的表面,而要看到隐藏在海面下丰富的八分之七,因此文本往往有留白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字句研究话语的言外之意。
二、立足于场景理解文本
文本中常常会出现场景的描写,是指对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内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起到塑造人物,烘托事物,点明主题的作用,因而解读场景对于文本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在《老王》中,老王临死之前去杨绛家送香油和鸡蛋是作者用最多笔墨刻画的场景,也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值得细细琢磨。教师要将学生带入场景当中,实现文本价值与学生体验的深度融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场景中,作者着重描写了老王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从他瘦骨嶙峋的外表,枯黄的皮肤和白骨一般的身体暗示老王此刻已经行将就木。再加上老王本就困苦,怎么会送如此珍贵的鸡蛋和香油,此刻读者和作者一样是困惑的。作者谢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准备去拿钱,老王赶忙阻止,作者也赶忙解释,这里的两个“赶忙”含义不同,老王知道作者转身回屋的动作是什么,这是他不愿面对的,而作者面对瘦骨嶙峋的老王害怕得糊涂了,一心只想赶紧打发老王走,最终他的苦心被老王所误解。当知道了前因后果之后再来欣赏老王拿钱之后下楼梯回家的场景,“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此刻的老王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呢?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特定的场景当中进行猜测,是悲凉抑或委屈,又或者是其他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加明白人物的心理,更加贴近文本。
三、立足于时代参透文本
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是需要沉潜在其中的,当学生对文章的认知已经达到比较熟悉的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之外,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审视,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联系当今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表明文本与时代的深刻联系,进一步引发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杨绛一家与老王的交往,正是放置在一个荒诞而又混乱的特殊时代。老王的不幸,是一个时代底层劳动者受难的缩影,是时代的悲剧,除此之外,那个年代人与人的相处也从文本中可见一斑。一是老王和车夫之间的交往,他的田螺眼招来了其他人的非议,车夫对他进行了恶意的揣测,说他年轻时不老实才导致的恶病,老王要忍受的除了身体的痛苦之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摧残,对他尊严的凌辱和践踏,他的不幸成为了无知看客茶余饭后的玩笑谈资。当杨绛得知老王去世的消息时,老李冰冷淡然的语气早已不见社会中人与人关爱互助的风气,人情之淡漠于此可见,杨绛的文字刺破了含情脉脉的温情面纱,直逼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学生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老王所生活的年代,但是与文本的交流可以让他们对当时的人性,道德和社会制度进行反思,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借助杨绛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我们可以得知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字词而熟悉,借助场景而理解,立足时代而参透,由浅入深,不断深入,从知识层面到精神层面,不断追寻文本更加广阔的内涵和意义,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既增添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了分析能力,也陶冶了情操,升华了精神,从而更具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山西省高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