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洁
语文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它无限的想象力,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禁锢于某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段文字,会生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此意。而作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阅卷标准和学生的个人体悟,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呢?
本教者是一个古诗文爱好者,对于初中古诗词的教授,因个人喜好,不拘泥于背诵及框架式的解析。我更愿意让学生从诗人、时代背景等入手来走进诗文。今日遇一试题,颇让本人神伤……
问“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该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是:对乡村淳朴生活的向往。
这是七年级期末试卷上的一道题目,我的学生答:隐含诗人内心的惆怅、矛盾、失落,还有一种自我排遣的无奈……因解读失误被判0分。不禁让我陷入沉思。 《游山西村》,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中描绘了一幕令人神往的淳朴、与世无争的乡村风貌,乡民热情好客、朴实无华,这样治愈的画面怎能不让人动容呢?自然萌发日后还要到此一游的念头了,最后一句是诗人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倒也合情合理。不过,这向往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程度,亦如“朝思暮想”般纯粹?那倒是可以商榷一番的。诗文中“若许”就透露出再次光临的不确定性。“爱国诗人”的烙印深深地烙在陆游的身上。据历史记载,当时40岁的陆游被罢免官职,对于一个有才有志,且已于宦海浮沉多年的人来说,这可是毁灭性的打击,被罢免后,陆游游历山川,回归故里,他是否就此断了入仕的念头,想“颐养天年”地修养于此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儿之志,刻在那个时代男人的骨子里,血脉相连的,岂能如此轻易就斩断“仕缘”呢?本诗写于陆游赋闲在家的第二年,此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意思是指诗人在村落中迷路,再往前走几步,却峰回路转,一条路赫然于眼前了,这当然不是真正的含义,诗人故里,何以就能迷路呢?一来是诗人内心欢喜,村人家中美酒下肚,村风淳朴,乡人好客,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妙趣;二来,我猜想是诗人入仕有望,人生之路有了转机(1169年,朝廷召回了赋闲在家4年的陆游),家乡生活当然惬意舒适,可一个心怀天下,一个“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怎么可能就此沉溺于这“温柔乡”,而此时他也才42岁而已,要保住这里的美好,不就要为官者奋不顾身,去造福一方百姓吗?这一切的一切,他是割舍不掉的。故而,诗人用“若许”,因为对于“闲”这样的状态,诗人从内心深处是纠结的,不是全身心享受的,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激流勇进不得,我便徜徉山水;这是一种纾解——乘风破浪不能,我自闲游村落。个人认为,村民的好客、景色的怡人、祭祀活动的热闹,可以让陆游的心灵暂时忘却那隐隐的痛,却不会就此改变他人生的追求。最后一句,我甚至还听出了他丝丝的自我嘲弄,如果我入仕无望,那就在这个小村落了此残生吧,“拄杖无时夜叩门”这句应该是虚写,“拄杖”应该是幻想若是复官之路茫茫,心中抱负不能实现,只能在自己老得走不动路,需要拄着拐杖的时候,在村中闲游,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吧!这里明明有着一个仕途失意,慢慢心酸的隐忍。所以,陆游对这里是喜欢的,若是真心向往,那又何必不确定,就此停留不是顺心顺意了?也就不必在四年后又就任夔州通判。陆游何时会闲呢?
理解他的失落、隐忍、自我排遣有何错之有呢?对于这句诗文的理解,我觉得孩子们不应该是解读失误,只是解读不完整,或者说是过于追求深入“诗人”,而忽略了“诗”。
而这样一个可敬可爱的陆游在浩瀚文坛可是比比皆是呢?文人有志,而文人又多次在诗文中流露出“闲”的意味,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调和呢?且让我们一路追寻……
还有那个“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苏轼?
那个寂寞的、披着一身月光的“老苏”啊!何其雅兴,夜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岂不显示“老苏”雀跃的“少男”情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梦幻而安宁,颇有番“岁月静好”的静谧,这一切的一切不正吐露“老苏”在此景此刻的享受?享受着那份来之不易的闲散、悠然……不,不,不,说出口的往往不是内心真意,你以为他真如此享受此刻?你可曾看到,苏轼在“念无与乐者”时的愣怔,那股从心底深处泛起的悲凉,想自己宦海浮沉20余年,少年成名,名满天下,一时风光无限,那时的前拥后簇,如今被贬黄州4年,早已如昨日黄花,偶得之美景,竟也无人共赏?好在,苏轼是个尚算豁达的汉子;好在,还有一个知己张怀明;好在月色明媚,“我”未错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颇有点“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的调侃,其实40余岁的苏轼哪里就能享受这岁月静好之闲呢?他闲处黄州4年的阴郁,岂是这一轮明月就能照亮的?想他一门三杰,父亲、兄弟都才华横溢、有着那个时代男子都绕不过的枷锁——治国、辅佐天下方显男儿本色!而中庭月明是苏轼的随缘自适、自我排遣,是他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调侃自己是闲人,恐怕亦是无奈多过自得,“明月夜,短松冈”,只是“无处话凄凉”!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就连傲骨铮铮的谪仙人李白,也在这“闲”中独自舔舐着“孤”和“独”的苦涩……碎叶城的那个侠少年,文采斐然,年少时便作《明堂赋》《大猎赋》,轻狂是轻狂,终究还是挣不脱“入仕”的执念。那年李白约24岁,青春正茂,川蜀的隐幽拘不住这个野马般的男子,他发清溪,下渝州,渡荆门,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意气风发,一切可期。“千金散尽还复来”“出则以交平候,遁则以俯视巢许”,但他还是做了献赋谋仕、屈为赘婿的这样最俗的事,一切只为治世之才能施展,即便被赐金放还,还是不舍初心。他是谪仙人李白,但依旧逃不脱世俗的桎梏,清高过、狂放过、潦倒自弃过……53岁命运的低潮,他作《独坐敬亭山》,看似情意悠远,实则五味杂陈,“孤云独去闲”,就连云都要悠哉离去,万物都在厌弃,无一为“我”驻足。
陆游的闲中有期待;苏轼的闲中藏幽叹;李白的闲中是不甘……心中有大志,胸中有丘壑的男子,在这样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社会,何来那纯粹的离散、怎会有那洒脱的放手?终是逃不开“治国、平天下”的执念。
那些凝练的诗句是文人们的世间沉浮,是他们给自己人生的致敬。句句泣血、丝丝入心,若我们只循着易解析、好把控这样的宗旨,那便不读也罢。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