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艳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作者是现代作家茅盾。茅盾选择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顽强挺拔的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通过赞美白杨树的高尚品质来歌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农民保家卫国的伟大壮举。文章语言简洁凝练,结构井然有序,立意深刻,意味深长。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法,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以心灵震撼和审美感受。
一、精湛的技法之美
首先,在《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中,茅盾运用了出色的写作技巧,而这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家根据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某种具体的物质表达出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即化无形的东西为有形的东西,从而让读者回味无穷。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原本是普通平凡的树,与北方农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而茅盾却能够突破表象的限制看到他们本质上的共性,将这一象征手法运用得贴切自然,赋予白杨树以人类的精神品质。
其次,茅盾在作品中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例如,在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茅盾通过简洁凝练的文字把读者的视角带到了一望无际、积雪初融的高原,而后连续采用了四个反问句式,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逐渐道出,它的内涵也逐渐拓展深化,发人深省。第一句反问作家从树过渡到人,实现了质的转变,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既然它不只是树,那么它应该是什么呢?后面作者连续用三个“难道”的句式层层递进,逐渐点名白杨树的多种象征意义,为读者进行了充分的解答。第二句反问则是从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出发,直接了当地道出顽强挺立的白杨树与“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有着精神上的共性,白杨树是北方农民的象征。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象征着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的哨兵。第四句反问句着重强调了白杨树的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相联系起来。反问和排比手法的使用,让课文的层次更加清晰,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最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这篇散文中也颇为出色。茅盾将代表朴实勤恳的劳动人民的白杨与代表奢靡享受的贵族的楠木进行了比较,重点突出了两种树在精神品质上的差异,通过白杨树和楠木两者的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白杨树顽强伟岸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不仅仅是树木之间的比较,更是两种树木所代表的人物群体的对比,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仍然有人只顾自身的利益和享受,茅盾表达出对这类人的鄙夷,而对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抗日军民则表示出崇高的敬意与赞美。茅盾通过对比的写作技法,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从而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多种写作技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让作品更具有可读性,也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深刻性和审美性。
二、巧妙的结构之美
《白杨礼赞》作为一篇成功的散文,它完美地契合了散文在结构上的特征,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可以选取的对象自由广泛,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和拘束,在这篇文章中,茅盾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西北地区随处可见的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因而在取材上是自由的。而所谓的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集中且明确的,课文紧紧围绕白杨这一意象展开全文,结构严谨完整,线索清晰明朗。
例如,茅盾在散文的开头就点明了全文的主题思想,他这样写道:“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而在结尾部分他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观点:“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相呼应,不断加深读者对白杨树的印象,也让作品的布局完整清晰。同时,段落与段落之间有序衔接,条理清晰。句式有长有短,错落有致。在《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中,茅盾反复强调:“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文章的布局也是根据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进行展开描写的,首先是白杨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正式描写白杨树打下了基础。其次是白杨树与别的树木相比较拥有独特的外部特征,主要描写了白杨树的枝干、树叶、表皮、颜色等方面。最后作者重点突出了白杨树独特的内在品质,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赞叹道:“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课文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凸显出“平凡”的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做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也充分体现了文章结构的严谨与完整,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
三、丰富的意蕴之美
散文这种文体是要求真实的情感表达,不允许有半点弄虚作假。《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也是如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课文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哲理,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和审美品格。要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意蕴,就必须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背景,因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与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白杨礼赞》的创作时间是1941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为僵持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带领广大人民保家卫国。茅盾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亲身体验了解放区人民艰苦的斗争生活和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茅盾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赞扬和歌颂抗日战争中的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有着白杨一般的高尚品质。
在《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中,茅盾丝毫不掩饰对白杨树的热爱与赞颂,课文着重对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塑造和内在精神进行赞颂。例如散文的开头部分,作者直抒胸臆写白杨树是极不平凡的树,他要高声赞扬白杨树。到了散文的结尾部分,茅盾更是毫不掩饰,直接说明白杨树就是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极其平凡,甚至不起眼的树,但是,白杨树有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白杨树所拥有的一切特征与品质与“北方的农民”和“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有著本质上的关联。从更深远的角度来说,“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通过对课文的探究,我们要在经典的传诵和美的品味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西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