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植树,将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变成了洋溢着幸福的绿洲。这部作品从深层意义上描述了一个孤独者寻找幸福的旅程,赞扬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从而鼓励人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一、生命的幸福与孤独
孤独是生命的常态,幸福则是生命的追求。课文中的牧羊人因追求生命中的幸福而孤独,也在孤独的植树旅途中收获到内心真正的幸福。首先牧羊人的孤独包括环境的恶劣和情感的孤独两方面,课文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而来表现牧羊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工作环境的恶劣。如课文开头所描写一般:“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这片荒凉的高地上,牧羊人居住在他自己搭建的一间石头房子里。这里原本有村落和人员的存在,但是由于环境被严重破坏,树木渐渐消失,气候开始变得干旱,村民无法忍受艰辛的生活条件而纷纷搬走,生命的迹象也逐渐从这片土地上慢慢地消失,最终只剩下几家烧炭工人。从客观环境来看,牧羊人生存的空间脱离社会,远离人群,甚至是一种封闭隔离的状态。从心灵层面来看,牧羊人也确实是寂寞与孤独的,他独自一人生活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已经去世,亲人的离去使他失去了心灵的陪伴和情感的关怀。
在这种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的双重孤独中,牧羊人并没有沮丧消沉,而是享受孤独,完成了痛苦心灵的自我救赎,在植树的过程中找到了幸福的真谛,悟出了幸福的道理。对牧羊人来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植树不但可以寄托他对亲人的思念,排遣寂寞,给无聊的人生增添充实感,而且是他热爱生命、渴望生命的重要表现。这位为很多人创造了幸福家园的牧羊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够幸福地生活着。在小说中,作者主要通过描写他的外貌穿着,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现他平静充实的心灵世界,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例如,牧羊人将作者带到他所居住的房子,透过作者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虽然一个人居住在荒地,但是牧羊人的屋子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锅热腾腾的汤更是与屋外荒凉的环境形成的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屋内的舒适与温暖,从侧面反映出牧羊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以牧羊人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虽然人生时常有孤独,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具有不懈的努力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就可以收获幸福的源泉。
二、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文学说到底是人的文学,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植树的牧羊人》作为一篇小说,重点塑造了牧羊人的性格品质,通过叙述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植树,表现了他的慷慨无私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正是牧羊人对植树的热爱与坚持,让世界充满了阳光,给人们带去了爱与希望,彰显出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书写,通过呈现牧羊人跨越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的刚强与坚毅。1913年作者第一次看见牧羊人时,高原上毫无生命的迹象,只有狂风呼啸,黄土蔓延。1920年作者第二次遇见牧羊人时,他惊喜地发现曾经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作者更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挺拔的白桦树比作洋溢着生命力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反映出牧羊人的行为正在改变这个地方,他的辛勤付出有了回报。直到1945年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时,高原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纵观全文,作者突出强调了一个“变”字,而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牧羊人没有依靠任何现代化的技术和工具,仅仅凭借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在默默地坚持着、耕耘着、付出着。作者在课文中将牧羊人的行为称之为“奇迹”,这不是神的奇迹,而是美好的人性创造的奇迹。
三、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生命虽然短暂,然而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无限延续,生命的价值也并不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牧羊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将荒凉的土地变成美丽富饶的绿洲,这项伟大壮举不仅为他人和社会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也充分实现了牧羊人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有,远远超越了物质层面。因此,作者通过叙述艾尔则阿·布非耶的故事,不只是为了歌颂牧羊人人性的光辉与美好,也不只是探究孤独和幸福的关系,还从更深的层次出发,意在赞扬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希望人们在不断的奋斗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细读《植树的牧羊人》,我们可以发现课文中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作者与牧羊人的见面以此来反映高原上的变化之外,这其中还穿插了世界大战的情况。课文当中关于战争的情况是这样叙述的:“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筆微薄的酬劳。”“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作者将战争穿插在课文当中,以世界大战作为老人植树的背景,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也不仅仅是从侧面衬托牧羊人坚持植树的心无旁骛,这其中隐含着巨大的深意。正如作者在课文中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是极其恐怖的,在老人生活的高原之外的世界中,生命被战争无情击碎,有序的社会秩序被无情打破,与战争的破坏相比较,牧羊人则以自己的行动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奇迹:“昔日的荒地变成了一片沃土,废弃的村子也一点点重建起来,更重要的是,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为这里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牧羊人种植的不仅是树木的生命,拯救的不仅是土地,还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牧羊人在英语中有基督耶稣的深层含义,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在作者看来,牧羊人像上帝一般创造新的生命,为人类创造了新的适合生存的居住地。由此可见,作者借用牧羊人的故事来告诉读者,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生命的长度,更取决于生命的厚度,人生的价值在于付出,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