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一个特别的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各方密切合作,经过各个工作团队近10个月的艰苦工作,“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此次展览通过求学、治史、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教育5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共计362件珍贵的文献资料,包括照片、录像、图纸、模型、书信、手稿以及空间装置。
梁思成(1901—1972)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亦是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的重要先驱。他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作品的设计,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亦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他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在接受采访时说:“梁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他的贡献与思考,以及他遭遇的挫折与留下的遗憾,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对中国古代建筑所做的田野调查和科学测绘专注而严谨;他在回国后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的书信中洋溢着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参与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学校的建筑系;他创立了屬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建筑语言……这些成就都值得我们今天去反思和学习,这也是我们在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展览的意义。”
本次展览在策展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展览现场被设计成一个墓园,梁思成先生的伟大成就呈现在不同的墓碑之上,从而成为墓志铭的一部分。通过这样一种展示方式,观众在瞻仰、缅怀他时仿佛置身于碑林之中。
本次展览有5个单元,展示了他生前勤勉细致的工作、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伟大成就,饱满而精练的内容全面且客观地为人们展示了梁思成先生乐观的精神与多彩的人生。进入历史档案的每一幅图像、每一段陈词、每一张图纸,都成为墓志铭的一部分,发人深省。
该单元系统回顾了梁思成先生的求学经历,并对其在国学、语言、技能、专业等方面刻苦钻研的线索进行了解析。
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时的作业1925年
《营造法式》(陶本)
梁思成与林徽因游历欧洲时合影留念 1928年
梁思成自拍像 20世纪20年代
林徽因(右1)与表姐妹们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就读时的合影1916年
山西应县木塔一层剖面测绘草稿
梁思成《宋(营造法式)注释序(未定稿)》手稿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中国建筑之“ORDER”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横剖面测绘草图
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构架了中国建筑史研究体系的框架。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南立面水彩渲染图1932年
左图:梁思成测绘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1933年右图:梁思成考察并测绘四川雅安高颐阙1939年
梁思成《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手稿 1950年
梁思成写给聂荣臻的信件 1949年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先驱。先生曾于1950年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为首都的规划建设殚精竭虑。他与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该方案主张在北京古城以西建设中央行政区,整体保护古城,平衡发展城市,避免单中心城市弊病以及大规模旧城改造带来的经济与社会负担。这一方案虽未获实施,但其思想具有指导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先生既是重要的开拓者,更是忠实的守护者。由他主持或参与的曲阜孔庙、北京故宫文渊阁、北京景山万春亭、杭州六和塔、南昌滕王阁等古迹的保护修缮工程(或方案),以及他提出的
“整旧如旧”的保护修缮理念,皆成为此后文物保护工作长期遵循的原则。
梁思成担任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顾问时发言的影像截图 1947年
梁思成在病床上与林徽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方案 1950年
梁思成写给彭真的信件 1951年
梁思成曾经这样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他们不是文化大海里的盲目漂泊者,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种自觉,他们知道他们的创作与祖先遗产的关系。”这既是对他人的评价,亦是自身从业之道的写照。该单元通过设计实例对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设计思想进行了解析,亦展现了梁思成先生探寻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坚定信念。
东北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前排右二为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于1928年学成归国,之后着手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大学的建筑系,确立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训练体系,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清华园合影留念 20世纪50年代
上"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信件1928年 下:梁思成寫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信件 1945年
梁思成在清华大学的家中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