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赛,邓忠勇,张莹,林胤言
(1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广西 梧州;2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工人医院眼科,广西 梧州)
脑出血为临床常见脑卒中疾病,多指出血性脑卒中,临床具有发病急促、病情进展较快、合并症多、死亡率高等特异性表现,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近年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脑出血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改变,受累患者广泛,严重阻碍社会进展,探究适配治疗手段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1]。随着医学微创理念的推行,临床学者于脑卒中治疗中引入神经内镜,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缩短预后转归周期[2]。现研究笔者为提高脑出血预后疗效,特选用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开展手术治疗,以传统开颅手术为参照,开展如下报道。
纳入笔者单位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行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各40例,参考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区间41-76岁,均数(52.39±2.16)岁,血肿量区间34-56ml,均数(45.63±1.85)ml;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区间43-78岁,均数(52.43±2.14)岁,血肿量区间36-57ml,均数(45.54±1.89)ml;两组脑出血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满足临床对脑出血的明确诊断,患者入院时经由MRI、CT等影像探查明确颅脑血肿情况,经由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均大于6分[3];(2)患者及家属入住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排除经CT明确的脑干出血以及脑疝形成者;(2)排除既往曾患有其他严重内脏疾病者;(3)排除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者;(4)排除因并发症中途退出及随访资料失联者;(5)排除患者和(或)其家属反对随机分组治疗者。
参考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待获得最佳麻醉平面后,于颞部下作弧形切口,加强血管、神经防护,依据水肿情况,评估骨瓣大小,分离脑膜后于脑回方向直入血肿区,经有显微镜下探查血肿情况,以清除血肿组织,若血肿黏连紧密,无需清理,留置引流管后结束手术。
观察组采用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术前依据MRI、CT等影像学探查血肿大小、位置等,制定针对性手术计划,明确手术入路,借助神经导航系统清除血肿中心及远端组织,经由神经内镜反馈信息,清除血肿、回纳小骨瓣、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均选取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统计比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血肿清除率,观察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颅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手术开展安全性;借助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量表评估患者伤残程度,主要分为死亡、植物生存、残疾、良好。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参考组,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统计()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统计()
观察组术后1例患者继发颅内感染,总发生率2.50%,参考组术后2例继发肺部感染,2例继发颅内感染,1例继发深静脉血栓,1例继发切口感染,总发生率15.0%,总发生率比对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统计
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残率低于参考组,GOS评分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伤残程度统计
临床针对脑出血首选治疗以传统开颅手术为主,因手术病灶含有丰富血管及神经,为避免手术创伤对周围组织影响,需采用较大创口实施手术操作,颅脑暴露严重,术后康复周期较长,合并症较多,临床应用价值受限。近年随着微创技术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于手术应用范围扩大,神经外科手术朝微创方向发展,显著降低手术创伤[4,5]。本研究笔者于脑出血治疗中采用神经导航术前定位,有效评估血肿位置及大小,经由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开展,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提高颅内血肿清除率,相较比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创伤较小,手术耗时较短,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术后转归时长,确保微创开展优势[6];经由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手术的开展,可借助内镜反馈信息进行手术操作,可获得最佳手术视野,加强神经血管的防护,降低手术创伤,以避免颅脑暴露继发感染风险,利于术后康复,患者接受程度较高[7,8]。经组间数据比对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参考组,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参考组;经手术并发症统计,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考组,经术后伤残结果比对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伤残率低于参考组,GOS评分低于参考组,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术整体效果显著。
综上,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可显著确保脑出血血肿清除率,提高手术完成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可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