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莹莹
宿迁市工人医院妇产科,江苏宿迁 223800
子宫腺肌症为临床女性常见的病症,主要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间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严重影响女性健康[1]。 外科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式,既往临床采用传统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较多,可彻底清除病灶,改善患者各项临床体征,促进身体恢复,但该术式对机体创伤较大,应用中发现,部分患者存在诸多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全子宫切除已被广泛应用于子宫肌腺症的治疗中,其具有损伤小、预后佳等优点,但目前临床对该方案研究报道较少[3]。鉴于此,该研究将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51 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对其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旨在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该院接受治疗的51 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23)与观察组(n=28)。 对照组年龄36~57 岁,平均(46.33±4.10)岁;孕次1~4次,平均(2.04±0.68)次。 观察组年龄35~58 岁,平均(46.21±4.08)岁;孕次1~3 次,平均(2.03±0.67)次。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4]中子宫腺肌症诊断标准;②均经临床诊断、阴道超声、MRI 等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症;③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④均知晓该次研究,且与该院签订相关知晓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免疫系统疾病者;②近3 个月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者;③精神异常,无法建立有效沟通者;④严重基础疾病,如脑、肺、肝等重要脏器存在功能性障碍者。
1.3.1 对照组 行传统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 具体方式如下:常规消毒铺巾,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并保持患者体位臀高头低,全麻后,手术开始。于患者下腹正中脐耻之间取纵向切口,长约8 cm 左右,逐层切开皮肤组织,直至患者子宫完全暴露后,进入腹腔,对患者子宫、附件进行全面探查,采用电刀依次将子宫附件、子宫动脉、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主韧带切除,直至整个子宫完全剥离,完成后进行止血,观察明显出血点后,可采用温生理盐水对整个腹腔进行清洗, 缝合切口,手术结束。
1.3.2 观察组 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治疗: 常规消毒铺巾,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并保持患者体位臀高头低,全麻后,手术开始。 于患者脐部上缘做1 cm 切口,采用气腹针将14 mmHg 的CO2注入作为气腹, 进行腹腔镜手术,将腹腔镜探头从气腹中进入,依次对患者子宫、附件等位置进行探查,确认后,沿着子宫双侧左右交替向宫底分离,然后采用钳夹将子宫骶、主韧带离断,并进行结扎,同样方法,对子宫动静脉、宫旁韧带、子宫圆韧带进行处理,直至整个子宫完全剥离,完成后进行止血,观察明显出血点后,可采用温生理盐水对整个腹腔进行清洗,缝合切口,手术结束。
①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包括手术操作时间、失血量、排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②分别采取两组术前、14 d 后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3 m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性激素水平, 包括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 ③记录两组腹部感染、渗液、发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操作时间(min)术中失血量(mL)排气时间(h)总住院时间(d)观察组(n=28)对照组(n=23)t 值P 值83.25±14.78 109.52±26.10 4.522<0.001 100.58±9.28 191.59±23.41 18.872<0.001 15.49±6.20 27.25±6.56 6.567<0.001 6.52±1.08 11.46±2.39 9.802<0.001
术前,两组患者LH、E2、FSH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患者LH、FSH 低于术前,E2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对比(±s)
注:与术前相比,aP<0.05
时间 组别 LH(U/L) E2(pg/L) FSH(U/L)术前术后14 d观察组(n=28)对照组(n=23)t 值P 值观察组(n=28)对照组(n=23)t 值P 值18.23±4.26 18.35±4.19 0.101 0.920(9.22±2.54)a(15.19±3.49)a 7.062<0.001 167.36±48.36 167.10±48.15 0.019 0.985(342.56±63.57)a(210.37±52.86)a 7.961<0.001 21.31±4.41 21.29±4.38 0.016 0.987(6.13±2.25)a(11.11±3.16)a 6.562<0.001
观察组腹部感染、渗液、发热发生例数各为0 例、1 例、1 例,总发生率为7.14%,对照组发生例数各为1例、1 例、1 例,总发生率为13.04%;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4,P>0.05)。
子宫腺肌症为女性常见的妇科病症,主要病变位置发生于患者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之间, 多与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有关,在30~50 岁人群中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如未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可导致女性不孕、早期流产等现象,且对生殖系统产生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5-7]。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多采用手术方式清除病灶,但各类手术方案较多,目前临床对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腺肌症效果更佳尚未统一。因此,该研究旨在探寻一种优质、高效的手术方案,对改善患者临床体征,促进身体转归具有积极意义。
回顾既往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症,采用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方式居多,操作医生可在直视下对子宫进行切除,视野较佳,可有效提升清除效果,具有一定疗效,但该手术复杂,耗时较长,术中易对周围组织的造成损伤,提升出血量,加大术中感染概率,此外,该术式切口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应用效果受限[8-9]。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LH、E2、FSH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略低,表明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治疗效果确切。 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疾病治疗中,其中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术式通过在患者腹部建立小切口气腹,将腹腔镜探头置入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探查,确认子宫位置,并对子宫进行切除,手术全程均在腹腔镜指导下完成,可从多角度、多方位获得患者病变情况,并快速做出判断,剥离子宫[10-12]。 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该术式有效减小切口长度,降低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与李莹莹等[13]研究结果中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100.65±9.33)mL、肛门排气时间(15.67±6.28)h 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 且与该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失血量(100.58±9.28)mL、排气时间(15.49±6.20)h 结果相似,表明,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子宫腺肌症患者中有利于降低术中失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短。同时,该研究中该术式操作时间平均为(83.25±14.78)min,有效缩短创口暴露时间,并避免腹腔内其他脏器的暴露,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对周围组织伤害较小,有利于促进术后性激素水平恢复[14-15]。此外,术后患者体表遗留瘢痕较小,可有效降低对患者心理的压力,并改善功能水平,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降低手术失血量,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性激素水平,且并发症略低,有利于促进患者身体转归,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