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君
鄄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菏泽 274600
在育龄期妇女中, 子宫肌瘤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为良性肿瘤疾病,现阶段,临床上还不十分明确子宫肌瘤的致病因素,但子宫肌瘤的发生和血清激素水平异常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30~50 岁妇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1]。近年来,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若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盆腔压痛、子宫出血等相关情况发生,甚者会引起不孕不育,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疼痛、月经增多、白带异常、不规则出血、下腹部包块等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2]。 控制病情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效改善,使其病情进展得到控制。确诊疾病时,患者的症状多不十分明显,且由于患者恐惧手术,因此多要求使用药物保守治疗[3]。 因此,该文主要选取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8 例子宫肌瘤患者,探究子宫肌瘤患者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激素水平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88 例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 观察组平均年龄(41.29±5.14)岁,平均孕次(1.56±0.22)次。 对照组平均年龄(43.15±5.63)岁,平均孕次(1.45±0.18)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符合WHO 规定的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3];患者同意参加该次研究,并将知情同意书签署,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 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和严重精神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存在炎症和肿瘤者;有严重感染、器质性神经疾病合并发生者。
观察组患者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国药准字H20145841)口服治疗,12.5 mg/次,1 次/d。 对照组患者运用高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25 mg/次,1 次/d。两组均进行2 个月的持续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激素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其中血清激素主要包括血清雌二醇、黄体生成激素及卵泡刺激素。 血清激素的检测方法为:取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采血量为3~5 mL,对采集的血液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率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取上清液,通过放射免疫法实施检测。
消除临床症状和体征,子宫肌瘤体积减小超过50%时为显效;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子宫肌瘤体积减小在20%~50%时为有效; 上述标准均未达到时为无效[5]。
运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雌二醇、黄体生成激素及卵泡刺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激素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激素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检查指标时间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 P 值血清雌二醇(pmol/L)黄体生成激素(IU/L)卵泡刺激素(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51.62±71.35 151.24±24.36 23.47±3.46 12.85±3.80 28.44±5.44 14.60±3.85 350.29±72.54 176.54±35.24 23.51±3.66 15.39±3.86 28.52±5.31 18.62±6.11 0.087 3.917 0.053 3.111 0.070 3.692 0.931<0.001 0.958 0.003 0.945<0.001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女性良性肿瘤中, 子宫肌瘤存在较高的发病率,该病为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病,现阶段还没有明确该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认为可能和局部生长因子、性激素、细胞突变等相关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子宫肌瘤患者会出现腹痛、痛经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引起患者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6-7]。现阶段,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影响作用下,更多的人多选择保守治疗,因此临床越来越重视保守治疗手段[8]。
现阶段,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有多种,然而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促性腺激素能够将激素类似物释放出来,适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合并贫血患者,然而一般情况下,该治疗手段的应用会导致诸多的不良反应出现,例如骨质丢失、阴道干燥、血管舒缩障碍等,对其长期应用产生限制;安宫黄体酮等孕激素也可以对子宫出血进行控制,然而上述药物的应用容易使突破性出血情况发生[9]。米非司酮为类固醇激素,其存在抗糖皮质类固醇和抗孕激素的作用。它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的机制为:通过将孕酮与其受体的结合阻断,对孕酮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使卵巢黄体迅速溶解,降低肌瘤组织中的孕酮水平和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利用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的方式,米非司酮能够使肌瘤缩小,减少月经量,使血红蛋白水平提高。 虽然米非司酮能够使肌瘤明显缩小,痛经症状得到缓解,并对贫血具有纠正作用,但是停药以后依旧有月经短期失调的情况存在,现阶段,临床认为该药物还无法将手术治疗完全替代,对严重贫血无法马上手术或术前给药的患者比较适用。 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子宫肌瘤患者通过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使血清中激素的水平降低,且术后复发率较低,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10-11]。
该文通过探究子宫肌瘤患者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激素水平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72.73%)(P<0.05),表明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结果和赵睿超等[12]学者研究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5.61%)(P<0.05)结果一致;治疗前,两组血清激素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雌二醇(151.24±24.36)pmol/L、黄体生成激素(12.85±3.80)IU/L及卵泡刺激素(14.60±3.85)g/L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能够将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其机制和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36%) 低于对照组(29.55%)(P<0.05), 表明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后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见该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