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袜西行与贵妃袜东渡

2021-09-18 05:42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21年17期
关键词:贵妃声子杨贵妃

刘小方

对于直立行走的人而言,脚是最辛苦的部位了。从身体构造来看,双脚离心脏最远,供血相对较差,所以自人猿揖别之后,人们越发注重对脚的保护和呵护。为此,鞋子首先被发明出来,然后人们又发明了脚和鞋子之间的袜子。袜子的出现,标志着足衣的完成。有了鞋袜帮助,人们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诗和远方。

在西方,袜子直到12世纪前都是贵族服饰的象征。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袜子针织机。可惜的是,这台机器生产的袜子并没有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青睐。为了推广自己的机器,威廉·李远赴欧洲大陆,说服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支持自己。在法国里昂,威廉·李成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袜子工厂,不久法国人将这种针织机传到整个欧洲。机器生产的袜子开始代替手工生产的袜子成为欧洲人的新选择。到了19世纪,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一双双的“洋袜”漂洋过海旅行到古老中国。对此,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曾在《盛世危言》中惊呼:“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中国是世界上袜子出口的第一大国,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袜子产量占全世界的40%,2019年中国共出口袜子163亿双,出口金额为62.5亿美元。今天,百亿计的袜子正源源不断从中国旅行到世界各地,成为各个国家和不同民族人们脚下温暖而美观的小物件。

从韈到袜,早期袜子旅行的历史迷雾

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足衣,又因脚踩、汗浸、鞋捂而得名“臭袜子”。与其他服饰不同,袜子穿在脚底,最不容易被看到,属于服饰系统中的“尾服”。与鞋相比,袜子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因此,古代文献和史籍对袜子的着墨不多。如南北朝张华的《博物志》、唐代范成式的《酉阳杂俎》、宋代洪迈的《容斋笔记》、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明代张岱的《夜航船》和沈从文先生的巨著《中国服饰史》都整体性忽视袜子的存在。袜子历史和研究的缺失,让早期袜子的旅行轨迹迷雾重重。

在西方,袜子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长诗《工作和时日》中。根据诗人的描述,那是一种用动物皮毛织就的袜子,名为皮洛伊(Piloi)。在汉语中,袜,古作韈,后来才作袜。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中称:“襪,末也。在脚末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说:“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我们知道在古代,“韦”和“革”都是指皮子,其中“韦”是熟皮子,“革”是生皮子。《正字通·韦部》说:“韦,柔皮。熟曰韦,生曰革。”韈的“革”字偏旁提醒人们,最早的中国韈与古希腊袜子一样,是由动物皮毛所制,韈的材质也显示出早期袜子与游牧狩猎民族的密切关系。

五代时期的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带系于踝。至魏文帝吴妃,乃改样以罗为之。后加以彩绣画,至今不易。至隋炀帝宫人,织成五色立凤朱锦韈靿。”也就是说至少在汉代之前,袜子多为皮革所制。国学大师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甚至认为,这种皮革的韈本身可能就是鞋:“古之袜,盖即今俗所称长筒靴子,以皮为之,连履而成,著此不复再服布袜。”

关于韈的旅行源头,有观点认为,韈最初是从西方或者游牧民族地区旅行到农耕民族地区的。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就提出了“窃疑袜本亦田猎之民之服”的疑问,因为“农耕之民,在古代本是跣足的”,不需要穿袜子。跣足就是光脚,《说文解字》说:“跣,足亲地也,从足先声。”的确,古代中国人不仅倾向光脚,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跣足的礼仪要求。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待客之道都是先要脱鞋,以显示礼仪;而且,比“脱履之制”的敬重程度更高的是“跣袜之制”。在古代,如果屋里有长者或贵客,晚辈进屋除了脱鞋,还要脱袜子,即所谓“跣袜”,不“跣袜”就是严重失礼。如《淮南子》就有“跣足上堂,跪而斟羹”的记载,说的是媳妇侍奉公婆时要光着脚,不能穿鞋袜。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了一个有名的“跣袜”故事。卫出公(公元前469——前465年在位)在藉圃建成了一座灵台,邀请大夫们在那里喝酒庆祝。一位叫褚师声子的大夫居然没有脱袜子就登上宴席。卫出公对此非常生气,褚师声子辩解说:“我和別人不一样,因为脚上生疮才不跣足。如果脱了袜子,会臭气熏天令您作呕,因此不敢光脚。”尽管在场的大夫都为褚师声子说情,但卫出公仍不高兴。然而褚师声子还是坚持不脱袜,卫出公气得把手叉在腰上说:“今天一定要砍断你的脚!”褚师声子听了这话,就和司寇亥坐上车子逃了出去,还说:“今天没脱袜的事情,能够落个逃亡已经很幸运了。”

大量跣足的历史记载说明,古代中国人并非人人都穿袜,袜子可能局限于特定阶层。到了明末,顾炎武还在《日知录》中说:“今之村民,往往行縢而不袜,古之遗制也。”以皮革为主的袜最早不是农耕民族的原创,而是来自游牧民族。从考古实物来看,目前中国境内存世最早的袜子为公元前1000年的皮氈(音毡)袜,出土于今天新疆且末县的扎洪鲁克古墓群。很显然,在3000多年前皮制的韈先在游牧地区出现,然后旅行到东方的农耕地区。

锦袜西行,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袜子

从穿着使用上看,皮革制作的韈虽厚重保暖,但只适合寒冷冬季穿着。春秋季节的袜子还是以轻薄透气为好。吕思勉先生说得好:“古人升堂必脱屦,脱屦则践地者为袜,立久了,未免汗湿,所以就座又必解袜。”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的轻盈、透气、亲肤等特征自然更适合作为袜子的材质。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有“钧之缟也,一端以为冠,一端以为,冠则戴致之,则蹍履之”的表述,表述中不再使用革字旁的“韈”,而是绞丝旁的“”,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国早期“丝袜”的画面。

▲ 双绛紫绢袜

此后,更多文人加入到歌咏和续写“贵妃袜”的队伍中来,如宋代的曾原一写过《赋杨妃袜》,元代杨维桢写下诗歌咏《杨妃袜》,宋代乐史写下《杨太真外传》,李昉在《太平广记》中辟专节书写“贵妃袜”的前世今生……这双贵妃“香袜”竟以极为顽强的生命力一路穿越旅行,不仅从唐代来到清代,还从中国去到了日本。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同时期陈鸿的《长恨歌传》,“早在平安时代(794——1192年)就已经傳入日本,对日本历代文学、戏曲及艺术带来莫大冲击”。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所吴伟明教授《日本杨贵妃传说的流变及思想史考察》一文的研究,14世纪开始,日本出现“有文献尝试用神道教的角度重新诠释杨贵妃传说”,这种尝试将中国人眼中红颜祸水的杨贵妃变成了日本的护国神明,由此产生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杨贵妃崇拜。

日本经济新闻网特约撰稿人青树明子撰文指出,对于日本人来说,知名度超群的中国美女当属杨贵妃。为此日本山口县长门市一座名为“二尊院”的寺院内,还保留着杨贵妃的墓;在九州天草地区,也广泛流传杨贵妃的传说。日本人认为,当年在马嵬坡死去的并非杨贵妃本人,而是她的替身。杨贵妃则在亲信帮助下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并在此终老。杨贵妃的故事在日本人尽皆知,贵妃袜、贵妃的服饰妆容甚至贵妃爱吃的荔枝都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换言之,贵妃袜也随着杨贵妃一同东渡日本。

在中国历代史书中,日本人没有鞋袜的跣足也就是光脚历史相当漫长。日本人的袜子(日语,足袋Tabi)伴随木屐的流行而产生,诞生时间约为11世纪前后。大约在1400年前后,日本人开始规模化生产分趾棉袜,所用的材质多依赖从中国进口的棉花。通过文献研究,周作人先生认为日本袜子源自中国,他在《日本的衣食住》一文中指出:“(日本)袜前分歧为二靫,一靫容拇指,一靫容众指。屐有如丌字者,两齿甚高,又有作反凹者。织蒲为苴,皆无墙有梁,梁作人字,以布绠或纫蒲系于头,必两指间夹持用力乃能行,故袜分作两歧。考《南史》虞玩之传,一屐着三十年,蒵断以芒接之。古乐府,黄桑拓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知古制正如此也,附注于此。”看来,无论是贵妃“香袜”的东渡,还是日本“足袋”的溯源,都证明了中国袜子向东旅行至日本的事实。

宋元之际,中国妇女开始缠足,明清缠足陋习竟成为主流习俗。缠足不仅极大残害了女性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中国袜子尤其是女袜的改良和进步。高洪兴先生在《缠足史》中指出:“袜在缠足服饰中不很重要,清代人常说古人‘不袜而缠,即使在清代,缠足不穿袜的情况也很多。”曾经影响东亚的中国袜业,或许因此而中断停止了世界旅行的脚步。

猜你喜欢
贵妃声子杨贵妃
半无限板类声子晶体带隙仿真的PWE/NS-FEM方法
纳米表面声子 首次实现三维成像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杨贵妃死亡之谜
基于声子晶体理论的导线防舞方法及数值验证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
不再贪一夜暴富养贵妃鸡年销800万元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贵妃恨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