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根据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所收集的火星震动数据,发布了第一张详细的火星内部结构图,显示出火星内部结构与地球有很大差异。火星南部高地的外壳较厚,而北部低地的外壳较薄,科学家推测可能很久以前这里有过海洋。火星外壳的平均厚度在24~72千米。火星外壳可能有上、中、下三层,其中上层主要是被陨石击碎的火山岩,中间层是更连贯的火山岩,下层的结构特性暂未可知。和地球一样,火星幔比外壳要厚得多。上层地幔是坚硬致密的岩石,也是地球上不断变化的构造板块基础。相比之下,上层火星幔厚度可能是上层地幔的两倍,甚至要更厚,导致火星没有像地球那样拥有多个构造板块,也不像地球形成山脉、峡谷、盆地、平原、海洋等多种地貌特征。同时,火星幔整体厚度约为地幔的一半,导致火星热量散失,快速冷却,磁场也随之消失。
尽管人们发现秃鹫等一些鸟类会通过气味猎食,但一般认为大多数鸟类几乎没有嗅觉。2008年,德国科学家曾分析了涉及7个目的9种鸟类的基因组,发现了许多嗅觉受体基因。嗅觉受体是一类可以与气味分子结合的特殊蛋白质,它们负责向大脑“汇报”气味相关的信号。动物具有的受体基因越多則它们的嗅觉能力越强。例如,小鼠拥有将近1000个活跃的嗅觉受体基因,人类大约携带400个这样的基因。接受分析的鸟类则有少至100多个,多达600多个功能性嗅觉受体基因。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许多新的嗅觉受体。尤其是从一种非常古老的鸟类——鸸鹋身上发现,嗅觉也许从一开始就对鸟类至关重要。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寒冷极地意外地发现了恐龙遗骸。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几种恐龙不仅游荡在当今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而且还在那里筑巢。研究人员发现的在北极栖息的恐龙包括体形大小不一的食草恐龙,如鸭嘴龙、角鼻龙、剑龙;以及食肉恐龙,如暴龙、伤齿龙和迅猛龙;其中有不少小恐龙化石,甚至是仍在恐龙蛋中或刚孵化出来的个体。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恐龙不仅能在极高纬度地区生活,而且很可能常年居住在那里。目前,在极地地区尚未发现两栖动物、蜥蜴和鳄鱼等冷血陆地脊椎动物生活痕迹,只有鸟类、哺乳动物以及恐龙栖息在这里,这也为恐龙是温血动物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