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玲
初中地理课本中插图所占篇幅的比例不少于50%。据统计,七、八年级四册书中共有景观图、分布图、统计图、概括图、原理图、彩图和框图等400余幅。近年来,各种测试及初中毕业会考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占总分的50%以上,真可谓是“无图不成地理”。
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与地理教学之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让学生正确构建心理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也是地理教学中一项非常繁杂的工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一、读图、绘图——系统化训练构建心理地图“框架图”(底图)
首先,教师要重视板图、板画或多媒体地图的运用,引导学生读图、看图,并利用地图说明与解释各种地理问题。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导”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地图,随时随地展示或绘制教学所需要的地图。这样,学生的“学”就会很容易地始终围绕着“地图”这一主线。
其次,让学生绘制简单地图,围绕地图记地图笔记,分析地图信息。在读图、绘图的认知环境中,清晰的地图表象便形成于头脑中,构成基础的图像知识体系,变成心理地图“框架图”(底图),如:轮廓图、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交通图等。
二、标图、填图——区域性“把脉”构建心理地图“立体图”
在“框架图”的基础上,将有关知识对应在相应的位置,建立各种地理事物、地理规律的空间分布图,形成明朗的知识层次,构建“立体”的心理地图。
首先,对“标志性”的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定位。1.绝对定位法。主要经纬线穿越了哪些区域,主要经纬线的交点,也可以是经纬线与疆域边界的交点。2.相对定位法。以重要国家、城市、岛屿、海峡、地形、河流、湖泊等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典型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定位。
其次,在图中填注出这些“标志性”的交点、经纬线、国家、城市、岛屿、海峡、地形、河流、湖泊等的名称,信息量大,又明确直观。
通过标图、填图的训练,学生明确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了解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空间差异,在心中已经构建出了心理地图的“立体图”。
三、问图、用图——图文转化构建心理地图“心理图”
当学生有了层次明朗的知识结构,有了定位准确的心理地图“立体图”,就应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图的能力,实现知识迁移——活化脑中的地图。
问图——索理于图。让学生在心理地图的载体上形成问题意识,并运用脑中的地图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或对图像进行分析后得出有规律有关联的知识,以分析解决新问题。
用图——心理旋转。在学生建立准确的“立体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事物、自由地使用各种空间参照系统是构建“心理图”的关键。
先通过“索理于图”将表象知识转化为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的特征和联系,再通过心理旋转把地理事物从静态的空间参照系统过渡到自由换位的空间参照系统中。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实现知识的遷移和升华,建立起“心理图”。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若能联系地图,通过绘图、填图、用图等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将地理知识依托于心理地图之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地理学科能力,达到真正的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