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羽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德育课程中基础的和主要的课程。为适应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兼具学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培育初中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什么样的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怀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学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更是学生的能力。能够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的课堂一定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一定是有趣的、有情境的、有思想的、有道德的。
一、创设趣味课堂,激发兴趣潜能
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趣味课堂就是要给学生带去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中的“学无止境”时,教师模仿综艺节目《一站到底》,设置了知识竞赛小游戏。一开始同学们都信心满满,可站到最后的同学寥寥无几。这时,他们自然就体会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合理设置悬疑,也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的“遵守规则”时,教师用《风筝与线》的故事作为导入。教师没有直接讲述完整个故事,而是留了悬念,让学生自己去续写风筝最后的命运,探究规则与自由的关系。通过制造悬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技巧也是极为重要的。幽默的语言可以将原本枯燥平淡的内容变得有滋有味。几个流行热词,能快速地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几句经典台词,能迅速活跃课堂气氛;等等。趣味的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开花的肥料。
二、设置生活情境,培养思辨能力
道德与法治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基础的,脱离实际的授课往往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材改革和考试的变化趋势,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号:课堂教学需要体现核心素养指向,要让学生学会深度学习。课堂教学要立足于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的如何面对爱的碰撞时,教师可以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探索解决亲子矛盾的方式方法。这些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案例让课堂增添了烟火气,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习得生活经验。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设计两难情境,突出有深度、有思辨性的问题。比如:“英雄流血又流泪”几番上新闻热搜;面对跌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呢;她是我的好闺蜜,考试时向我“求助”,这个忙到底帮不帮呢;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我们都要做到诚实守信吗……通过设置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答案,在思辨中厘清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三、研究教育对象,促进德智双收
布鲁纳说过: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个体认识活动规律,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新闻事例:在火车上,一位女大学生因拒绝了一位没买到坐票的八旬老人的让座请求被网友指责,请问对号入座是不是错了呢?对号入座,符合遵守规则的要求,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面对一位八旬老人,女大学生这样的选择多少显得有些冷漠。我们虽然不提倡道德绑架,但如果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倡导大家践行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虽然法律知识占据了半壁江山,国情知识不可或缺,但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教师要运用树立榜样、文化熏陶、價值观培育等方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趣从境来,境中有思,思中悟德,德智双收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指路人,要多琢磨,多思考,多钻研,多尝试,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讲述中国故事,渗透法治观念,传递科学精神,培养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