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
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关注课堂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解决问题,有效建构思辨课堂,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直奔主题,引导补充阐述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直奔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先围绕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师生一起深入探究。这样的提问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某些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法律保障生活》时,教师可以用一个与学生有关的具体事例促使其深入思考:“小王是一名初中生,但是其家长却以经济条件不好为由逼迫其辍学。你们认为要如何维护小王的合法权益呢?”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学生先就自己的理解提出看法:“我觉得可以让小王去法院起诉他爸妈。”此时用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补充相关内容:“可是,这样做的话,会不会太绝情呢?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既看到父母不当的做法,也体谅家庭的实际情况,从而认识到解决問题的方法是可以先协商,然后进行调解,最后再进行诉讼,懂得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此后再进一步补充知识点:“有哪些法律机构能帮助小王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王需要提供哪些证明呢?如果要诉讼,小王要选择哪种诉讼类型呢?”利用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围绕主题进行补充阐述。
直接设置问题能将学生快速带入问题情境中,避免了直接灌输知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被调动,他们会在激烈讨论中进行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设置悬念,促发多维分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和自我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设置悬念,促发学生展开多维分析,从不同角度入手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分析:“法院依法对《锦绣未央》小说涉嫌抄袭一案进行了判决,判定作者侵权,要求其赔偿。看到这则信息后,大家是否感到奇怪呢?只是有一些文字和其他作品相似,为何就构成了侵权呢?12名作者联名上诉,是否属于小题大做呢?”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其实也是某些学生的看法。由于他们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不深刻,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多维分析,一方面,将自己想象成抄袭者,思考抄袭时的心态,思考引用他人文字的时候,该如何避免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将自己想象成维权者,思考要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生活情况,用一些学生熟悉,同时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专题探究,丰实情怀培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堂内容,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与之有关的专题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以礼待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大家知道哪些礼仪呢?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除了中国以外,外国也有不少自己的礼仪。你对外国的礼仪了解多少呢?”鼓励学生参与到“礼仪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等方法了解古今中外各种礼仪,了解它们的由来,并尝试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写下来,整理成文档。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很好地思考了问题,而且还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认识到要以礼待人,要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礼仪,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祖国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社会发展、传统文化设置专题项目,并组织学生围绕其展开思辨活动。这样,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锻炼思辨能力,发展推理能力,这也有助于构建思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总之,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积极构建具有思辨性的课堂,用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自主解决问题,体现了主体地位,同时,也认识到了该如何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