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在本文从注重基础积累、鼓励历史探究、重视课后作业和推动合作学习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注重基础积累,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时空观念,有时也可视为对时间的体验,即明白某一个或某一种事物在漫长的时光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首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其次,要看准事物,不能在较早的时间看到的是事物甲,到了较晚的时间反而变成了事物乙,从而造成错位。要想让学生具备这一素养是需要较多的积累的。
例如,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中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虽然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景象,但缺少足够的数字等材料支撑。因为变化是连续发生的,所以,学生需要知道变化过程,这样,头脑中才会有“实感”,才会觉得有逻辑。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超过教材范围的基础资料。
二、鼓励学生探究,形成历史理解
历史探究是指能够根据一定的线索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既可以是一个较为细分的点,也可以是整个历史大势的面。如社会发展形态,是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未来还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规律之下,所有社会中的元素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大到国家组织,小到个人关系。通过探究历史,学生能够明白“现在”之所以形成的来龙去脉,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理解。
例如,中國从鸦片战争开始进入了剧变期。在此之前,中国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者尚且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在学期结束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小课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梳理归纳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中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从这些变化中自己又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试着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段历史。
三、重视课后作业,尝试历史解释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业一般比较少。从减轻学生负担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留历史作业,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尝试对历史做出解释。这既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锻炼,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状态。
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然后布置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哪里?这种“特色”对于推动我国各方面健康快速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看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得出自己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借此“看”到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
四、推动合作学习,建立正确历史价值观
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但当代初中生生活在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以“穿越”为主题的影视或文学作品充斥网络。这类作品讲述的很多都是因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变化而导致历史发展改变了走向,在某种程度上是用偶然来解释必然。判断能力不强的初中生一旦沉迷其中就可能滑向历史虚无主义,也就无法建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了。
例如,很多网络小说会讨论如果清末突然出现了某种变化,是否就能够阻挡外国侵略者,此后的中国历史是否就会发生变化。在学习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近代史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引导他们讨论。在小组讨论完成后,再扩大范围,引起全班大讨论。教师不用一个个去询问学生是否看过类似情节的网络小说,学生的讨论发言就会自然带出这些内容。最后,通过广泛讨论,学生发现,封建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不从根源上改变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评价学生历史学得如何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还包括其核心素养水平。作为教师,要能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探索,改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面貌,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优秀历史思维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