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
说到胆结石,有的人就被“吓破胆”:听说胆结石非常痛?要把胆割掉我岂不是没胆了?其实得了胆结石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它。
胆结石是指人的胆囊或者胆管内产生的结石,又称胆石症,属于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肥胖(Fat)、多产(Fertile)、40歲(Forty)的“3F”女性。
引起胆结石的原因有很多,任何可使胆汁成分改变或可能造成胆道梗阻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胆结石,如:
1.三餐不规律,不喜欢吃早餐
有的患者三餐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特别是不喜欢吃早餐。长时间不吃早餐容易增加人体内的胆汁浓度,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三餐规律,坚持吃早餐,能使体内的胆汁流出一部分,从而降低胆汁黏稠度,进而降低胆结石的风险。
2.不喜运动,过于肥胖
有的患者不喜欢运动,喜欢吃高糖、高脂肪、高蛋白和高胆固醇的食物,特别是一些患者零食不离嘴,还缺乏体力劳动,身体过于肥胖。为了消化脂肪,肝脏需分泌更多胆汁,胆囊负荷加大;运动少使得胆囊运动过缓、胆汁淤积;肥胖者胆汁内的磷脂和胆汁酸的含量也有改变,使得胆固醇在胆汁里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于是沉积到胆囊形成结石。
还有的人习惯于饭后蜷缩在沙发上吃零食,当人的身体没有舒展,其胃腹腔的内压就会加大,胃肠蠕动就会受限,这不仅不利于食物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也不利于排出胆汁,还会使胆汁酸吸收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会使胆汁酸和胆固醇比例失调,胆固醇沉积,形成胆结石。
3.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这使胆囊的排空受到影响,再加上胆红素升高、静脉曲张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极易形成胆结石。
4.遗传原因
如果家族中有胆结石病史的,则为胆结石高危人群,极容易患上胆结石。
大部分的胆石症患者无明显的症状,往往是通过健康体检或是其他疾病需要进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有症状的患者因为结石部位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临床症状。比如胆结石按照解释位置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胆囊结石 患者可能因结石引起胆囊痉挛,表现为胆绞痛,典型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呈阵痛,疼痛可向右侧背部或肩部放射,持续15~30分钟。有的患者还伴有饱胀不适、反酸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是胃病,需注意鉴别。
肝外胆管结石 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为一阵一阵的绞痛。当结石卡在主胆管,引起单管梗阻时,可能因肠内细菌入侵引起胆管炎,甚至出现全身感染,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胆管梗阻后胆汁排出受阻,患者还可出现黄疸,严重程度取决于结石阻塞情况。
肝内胆管结石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当抵抗力低下时常并发感染,出现胆管炎症状,如右上腹胀痛、发热等。
除了疼痛、发热,胆结石患者还可伴发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厌食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够典型,要注意鉴别,尤其是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如消化性溃疡也会引起疼痛,但一般为规律性的疼痛;急性胰腺炎多在暴饮暴食后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为持续性;而胆囊结石的腹痛症状多发生在进食,尤其是在油腻饮食后。
一般来说,无症状的胆结石不影响身体内的器官正常工作,不需要特别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但严重的胆结石患者会合并引发胆囊炎、胰腺炎甚至是胆囊癌,此时就要进行积极的治疗了。具体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在此不做赘述。要提醒大家的是,胆结石与人们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应做到坚持锻炼、控制体重、清淡饮食,以防治胆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