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教促学,落实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五点实施建议

2021-09-18 02:10蒋京丽
英语学习 2021年9期

摘   要:评价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聚焦课程和考试改革背景下英语学科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结合教学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以及现实需求,提出落实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五点实施建议,力求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的良好育人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时代背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方向,进一步指明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2018年,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也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升级为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开始从“英语教育”的层面来重新审视和定位日常工作,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投入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和要求。201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实现“两考合一”,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强调:“考试命题要注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明确指出:“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中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于全国广大地区英语教师开展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他们构建融合语言、文化和思维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基础英语教学和评价改革都在朝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方向推进。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单纯追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相对满意的学业成绩,而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评价也不再只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要有利于激励和赋能每个学生,尊重个性、激发潜能、鼓励创造、保持进步。如何有效衔接和融合教学、学习、评价这三个方面以达成良好的教与学效益,已经逐渐成为广大初中英语教师的现实任务和教学追求。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安德森等(2009)认为,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教学的理性涉及教师为学生选择“什么”目标,教学的目的性则关系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学习环境、教学活动应该与选择的目标一致,不同类型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测评方式。可见,教学、学习、测评之间需要保持一致性,即彼此之间要尽量达到高度相符的程度。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研究者主张:在教学方面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多维度性和多层次性,在学习方面务必认同错误是进行有意义学习所必要的,在评价方面特别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丁家永,2000;陈旭、王淑敏,2003)。据此,有学者提出,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评价观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成就评价理念(张咏梅,2007)。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本身对教与学的补充与促进功能,内化评价结果的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教”是指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目标;“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评”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教育部,2018)。很显然,“教”“学”“评”都已经突破了教师的传统认知。教与学穿越了课堂教学的边界,强调连通课内课外整体设计和实施,而评的内涵则远远丰富于“考试”,指向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针对教、学、评三者的关系,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英语课程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加以及时、有效地监控,以起到对教学的积極导向作用(教育部,2012)。一方面,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应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教育部,2018)。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建议

1.依托诊断性评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诊断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特定时段的学习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潜力,为拟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罗少茜、柳丽萍,2017)。用于确定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强项和弱项的考试被称为诊断性测试(Alderson,2005)。诊断性测试的反馈信息是立即的、实时的(武尊民,2017),其目的是给学习者提供详细的反馈信息,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恰当的干预措施和合理的建议(金艳、余国兴,2019),也为教师做出教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基于诊断性评价评估学情,调整教学进度,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既可以自主开发校本的诊断性评价工具,也可以依托成熟可靠的诊断性评价工具,帮助学生定期诊断和评价其英语能力的优势与不足。诊断性测评以测试语言微技能为主,通过科学专业的诊断题目,测查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微技能强弱项的分布情况。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诊断性测评还可以及时以个人报告和班级报告的方式为教师和学生下一步的教与学提供详细的反馈和建议,并有针对性地推送拓展性的教与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作业布置、定向推送微技能训练题目等补救措施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以英语学习活动观统筹各教学要素

在教学设计文本中,体现“教”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的教学过程和体现“评”的教学评价通常以三个独立板块的形式呈现。部分教师在描述教学过程时,一方面会因为沉浸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而忽略了活动对目标应有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因为较多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和递进而忘记了为活动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均可能导致教、学、评三者在教学实施中的割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蔷教授领衔的“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研究”项目改进了教学设计框架的呈现方式(如下表所示),强调了各教学要素之间的横向关联,有利于引导教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和实践。

下表实际上是由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来支撑的。首先,第一列体现出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即教学应是目标导向或者目标引领的。这就要求教师仔细斟酌、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发挥它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中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个递进的层级来制订目标,在每节课中切实保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其次,第二列引导教师以学生为主语来描述课堂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步骤,即学生要参与什么样的活动、体验什么样的学习经历,才能支撑自己从教学起点稳步迈向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活动的层次指向英语学习活动观中三类活动的九个具体形式,即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和创造与想象。设计意图和活动层次的说明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重点从过多关注自己的教转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再次,表格的最后一列需要说明教学效果评价,即与学习活动相对应的评价活动或评价方式。课堂教与学的评价也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审视教与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表现,得出评价活动的结果,把握学生在相关目标内容方面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后续发展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教育部,2018)。

3.提出促进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正确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需要教师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供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问既是教师课堂教学支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工具。所谓正确,指教师既要关注问题的设计是否清晰、准确和无误,使用与学生认知和语言水平相适应的表述方式,让学生对问题的指向一目了然;又要强调问题的提出能否联结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合理且有效地引发学生关注、探究和深化语篇的主题意义。

零散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无序性和随意性,问题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关联性、逻辑性、适用性和灵活性五项原则(蒋京丽,2018)。问题连续体(马一希,2016)或问题链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问题保证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主题意义和内涵精神的同时,有效提升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应认识到,不是链条长度越长或者问题数量越多就越好。教师要善于提出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教育部,2018)。问题链中问题的语言、内容和思维走向应该严格依循教学目标,形成与各条教学目标精准对接的不同层次的中观问题分布。与指向引导学生获取事实性细节信息的具体问题不同,中观问题有利于触发学生基于语篇的主题意义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关键细节信息进行检索、定位、梳理、分析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结构化知识。中观问题具有概括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问题答案不唯一,同时强调内容的整体性、逻辑性和层次性。采用中观问题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的模式化、表层化和碎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提炼语篇的知识结构,生成和建构对语篇主题意义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

4.为保障学习发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需要教师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为确保学习的真正发生而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应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这样做可以为实施课堂评价提供必要的保障。

所谓时间,是指课堂上的等待时间,即学生被问到问题或接到指令后需要思考或参与活动准备的时间,或者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为鼓励其他同学继续回答所需要的思考時间。脑科学研究表明,等待时间有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或完成任务的表现。等待时间可以分为学生和文本互动的时间以及学生和伙伴互动的时间。前者是其独立思考时间,能够保障学生通过听、读和看等理解性技能从文本中自主获取信息、建构意义。后者是其合作交流时间,能够保障学生通过说和写等表达性技能在课堂这一社会场所中向他人描述事物、分享观点。特别是当学生在全班公开分享之前,如果有充足时间思考并通过与伙伴交流进行排练,他们则更有可能感到安全、体验成功。

所谓空间,是指教师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是正常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勇敢地试错和改错,教师坦然地容错和纠错,才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稳步迈向最近发展区中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多种学习机会去参与、体验和实践后,教师既要及时隐退,把活动和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参与,将文本中客观存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生成中充分暴露自己在每个学习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和成果共享化的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提炼、建构、内化和运用基于语篇的新知识结构,展示他们的生成和进步,也反映他们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反思和矫正优化。

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评价的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个人初步学习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评和互评自然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体现着他们参与的态度、投入的程度和达成的深度,为教师评价提供了载体。

5.基于持续课堂观察给予即时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即时性的评价和反馈,进行正确判断和价值引导,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加以及时有效地监控,对教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做的即时的判断与反馈,是以“质的记叙+价值评判”为主的评价,其作用在于给被评价者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张德禄、刘茹山,2003),具有及时性、对话性和目标性(张珂,2016)。

开展即时评价和反馈的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和效果等进行充分且持续的观察,密切关注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学习生成,以此判定真实的学习是否有所发生以及发生的方向和程度。学生自主获取和梳理信息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观察和了解学生建构新知的情况,给予个别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或者互动交流的时候,教师应持续巡视和监听学生表达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和评价;学生共同参与集体讨论的时候,教师应通过反馈和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享思考和碰撞观点,促进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实现自我提升。

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和可行的评价工具开展自评和互评固然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进步和不足提供评价性和跟进式的反馈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更加重要。有意义的反馈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做出的概括性判断和描述性记叙。教师要根据学生所表述的内容与其进行意义协商。当学生提出好的观点和思路时,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呼应,体现出赞扬和认同的态度,并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更多有价值的生成;当学生的话语中出现了语言错误时,教师可以用调整语调和正确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错误并自觉纠正;当学生的展示反映了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存在潜在问题和负面因素时,教师应以反问和建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反思、放弃或改正。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灵活应对、随机应变,在与学生自然的互动交流中保证评价的科学性、连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语

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树立和不断增强课程意识,不仅应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技术问题,更应思考“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从而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还要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原则,从关注自身教学行为的实际发生轉向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实际获得,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也要重视评价的反拨和激励作用,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有机融合评价所具有的“属于学习(assessment of learning)”“促进学习(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为学习(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三重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结果的诊断功能和促学功能,实现评价为教与学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Alderson, J. C. 2005. Diagnosing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The Interface between Learning and Assessment[M]. London: Continuum.

陈旭, 王淑敏. 2003.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 (6): 26—30

丁家永. 2000. 建构主义与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J]. 南京大学学报, (5): 68—7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4-09-14)[2021-08-2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蒋京丽. 2018. 改进阅读理解问题设计,培养初中学生思维能力[J]. 英语学习, (12): 59—64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9-18)[2021-08-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609/t20160920_281610.html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EB/OL]. (2019-11-20)[2021-08-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教育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2021-08-25].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金艳, 余国兴. 2019. 诊断性语言测评的开发和效度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 23—24

洛林·W.安德森, 等. 2009.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教与学及其测评(完整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少茜, 柳丽萍. 2017. 促进学习的英语课堂评价[J]. 英语学习, (9): 33—39

马一希. 2016. “问题连续体”,开启学生深度思维的钥匙[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8): 23—25

武尊民. 2017. 诊断性语言测评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依据[J]. 英语学习, (8): 20—25

张德禄, 刘茹山. 2003.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珂. 2016. 高中英语课程生成与即时评价的关系探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36(06): 202—205

张咏梅. 2007. 表现性评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蒋京丽,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外语教研室主任,英语教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