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周遵伦,焦薇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子宫瘢痕妊娠是异位妊娠的一种比较常见情况,是指受精卵在子宫瘢痕处着床的妊娠。近年来,随着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人数不断增多,使得存在瘢痕子宫的患者不断增多,这也是导致子宫瘢痕妊娠的直接原因[1]。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也使得越来越多接受过剖宫产手术的女性有了再次生育的意愿,这也进一步促使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生率升高。发生子宫瘢痕妊娠之后,对女性健康安全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如果未经及时有效的诊治,随着孕囊增大,可导致子宫瘢痕处破裂,引起大出血[2]。因此,对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确诊后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将介入栓塞术和米非司酮联合应用在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治疗中,对相应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探讨。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研究对象106 例,均为2019 每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医院接受相应治疗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根据给予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对其实施如下分组:(1)研究组(联合治疗,53 例),患者年龄介于23-35 岁,中位值为(27.93±3.12)岁;(2)对照组(单一药物治疗,53 例),患者年龄介于24-36 岁,中位值为(28.01±3.0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患者均自愿入组接受研究,对治疗方案没有禁忌,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配合度。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每次服药量为50mg,每天2 次,连续用药5d 为1 疗程。
1.2.2 研究组
该组患者除了接受米非司酮治疗之外,还接受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术前完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检查,包括肝功、肾功、凝血功能等,确保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3,4]。治疗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穿刺点选择在患者的右侧腹股沟下0.5cm 处,对相应部位的皮肤做好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实施局部浸润麻醉,置入5F 导管鞘,引入5Fcobra 导管,将其置入到患者的腹主动脉下段位置。用碘海醇对患者实施盆腔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出双侧子宫动脉,通过导丝引导将导管插入。在海绵明胶中脉冲式加入一定量的造影剂,将造影剂缓慢注入,进行减影处理,栓塞位置需要到达双侧子宫动脉远端。在治疗结束之后,对血管做好包扎、压迫等后续处理工作,然后将患者平安送回病房,对患者的下肢制动24h。治疗后采取对照组方法给患者服用米非司酮[5]。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阴道出血量、清宫后血HCG 水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几项指标。疗效评价指标:治疗后没有胚胎组织残留和阴道出血情况为显效;治疗后清宫彻底,阴道出血量显著减少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治疗标准为治疗无效。
统计学软件及版本:SPSS22.0;计数资料:差异进行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差异进行t检验,用()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P<0.05。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为81.1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研究组有1 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占比为1.89%,对照组发生并发症6 例,发生率11.3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n(%)]
接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阴道出血量明显更少,且该组患者清宫后血HCG 水平更快恢复正常,也更快得以康复出院,两组以上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表3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子宫瘢痕妊娠发生在瘢痕子宫患者中,导致瘢痕子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接受子宫手术而导致子宫肌损伤,在子宫上形成瘢痕的情况[6]。随着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女性不断增多,使得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子宫瘢痕妊娠是一种异位妊娠,若诊断以及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子宫破裂大出血等危险情况,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疗效,确保患者安全,避免切除子宫的关键。临床上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常用手段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治疗目标主要是将胚胎组织彻底清除,并使患者的生育功能得以保留[8]。介入治疗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近年来在临床中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医用。介入子宫动脉栓塞能够使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出血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单纯使用该治疗方式,在清除胚胎组织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9]。因此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还需要联合采取其他治疗方法。米非司酮为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具有抗早孕、催经止孕等作用,在很多妇科疾病治疗中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10]。本研究将以上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使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明显提升,患者出血量、并发症率明显减少,病情得以更快恢复。本研究提示,在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中采取该联合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