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献玲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每年被诊断为妇科肿瘤的患者不断增多,常见的如卵巢癌、子宫癌、宫颈癌、子宫肌瘤等,对女性的健康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1]。治疗妇科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便是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手术会造成机体上的创伤,加之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担心,对手术安全性、预后效果的疑虑、惧怕手术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妇科肿瘤患者在围术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治疗信心以及依从性,还可能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影响围术期生命体征的稳定[2-4]。这对于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以及术后恢复都是不利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妇科肿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应当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本研究将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中,收效明显。
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9 年6 月至2020 年8 月,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共入选98 例,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结合不同护理方案分组:(1)干预组(49例),年龄最大的患者入院时70 岁,最小的为28 岁,平均年龄为(42.06±4.69)岁,疾病类型包括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肌瘤等。(2)常规组(49 例),年龄最大的患者69岁,最小患者为29 岁,平均年龄为(41.53±4.85)岁,疾病类型同干预组。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且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
常规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如术前对患者、家属进行手术方案、疾病知识等内容的简单介绍,指导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鼓励等。干预组患者则接受围手术期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术前心理干预
手术前,患者由于缺少疾病以及手术的相关知识,甚至存在错误看法,因此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负担。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年龄、学历、病情认知程度、手术方案等进行详细了解,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好科学合理的评估。之后针对患者存在的疑问、顾虑等进行耐心的解答、指导,并引导患者说出内心感受、想法等,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5]。此外,需要结合患者心理状况实施针对性的安抚、疏导,告知患者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手术治疗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从而放松情绪,树立治疗信心。
1.2.2 术中心理干预
将患者接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主动带患者了解手术室环境,向其介绍麻醉医生、手术医生等,缓解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同时告诉患者,手术期间护理人员会全程进行陪同,使患者能够放宽心。术中还应当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手术进程等情况的观察,以便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6]。对术中清醒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安抚、轻握患者的手、眼神鼓励等措施,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建立信心。
1.2.3 术后心理干预
术后及时将手术成功的消息告诉患者,让患者保持情绪放松。另外,术后疼痛感会让患者产生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注意力转移法等,让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得以转移,从而使其疼痛的主观感受得以缓解[7]。为了让患者更积极地参与术后康复训练,可以让同类病友相互沟通交流,互相鼓励。同时与患者家属多联系,让他们能够多关心、安慰、鼓励患者,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帮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的最大动力[8]。
对比两组如下观察指标:(1)两组术前1d、术前15min、术毕的血压、心率;(2)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程度、焦虑程度,其中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焦虑程度;(3)两组护理满意度。
统计学软件及版本:SPSS 22.0;计数资料:差异进行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差异进行t检验,用()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P<0.05。
围术期,干预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更为平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水平对比()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水平对比()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比常规组更优,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术后指标对比()
干预组97.96%(48/49)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1.63%(40/49),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手术为妇科肿瘤的常用治疗方式之一,受到患者自身病情的影响,加之对手术存在的恐惧感,使得患者会出现较多的不良情绪,这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因此需要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本文通过在妇科肿瘤围手术期护理中使用了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的不良情绪显著改善,并有利于促进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不适感受以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获得及早康复。因此,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