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星(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史迹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范畴。不可移动文物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别。《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明确提出,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其中的附属文物。”[1]。红色史迹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遗留下来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物、名人故居、革命旧址、遗迹等。[2]
红色史迹是建筑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优质资源是基于红色史迹所具有的多元价值。“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价值在最开始主要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4]。作为文物古迹中的一种类型,其价值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中有明确界定,即“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五大价值。历史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艺术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的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的价值;科学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和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或创造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文物古迹在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文化精神的传承、社会凝聚力的产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文化价值则主要指三个方面的价值:①文物古迹因其体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所具有的价值;②文物古迹的自然、景观、环境等要素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所具有的价值;③与文物古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5]
在这五大价值当中,红色史迹所具有的见证红色历史是核心价值,即它承载了一段红色革命的历史,从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亦由其所具有的红色历史价值而引申出相应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很多红色史迹是古建筑或者近代建筑,这一类红色史迹或因建筑本身年代久远,或建筑本身的营造法式、空间构成、装饰艺术具有特色等,使其又具有建筑学层面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由于红色史迹的红色历史价值,同时又具有建筑学层面的价值,所以红色史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很容易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实现如盐在水、如无却有,如春在花、渐进自然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地方红色史迹由于其承载的红色历史文化和故事发生在当地,因熟悉程度、感知程度、相信程度有别于来自异地的历史和故事,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产生某种情感和兴趣。在将地方红色史迹引入建筑学专业课程内容后,由于天然地缘亲切感,学生不仅更有学习主动性,还会加强学生对地域建筑文化了解。利用“亲近感染”这一原理,将其引入教学内容当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产生激励作用,更易增加学生的地方红色文化认同和地域自豪感,进而激励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荣誉感。[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7]。充分利用红色史迹中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和革命历史,实现其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个人具备的家国情怀、思想品质、文化素养是关键。在实现红色史迹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红色文化素养,才能将红色史迹中蕴含的价值取向、文化精神有机融合在教育教学中。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岭东雄郡”之誉。惠州也是一座英雄之城、红色之城,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惠州一直是我党从事革命活动的主战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也是抗战“中流砥柱”东江纵队的主战场,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地……这些革命活动在惠州留存下丰富红色史迹[8]。这些红色史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是惠州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惠州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惠州本地的红色史迹,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有针对性地在党史宣讲、党课学习和学院网站中加入地方红色史迹的有关内容,并适时开展地方红色史迹专题讲座,以此让教师感悟红色史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和专业教育价值,提升教师红色文化传播能力,实现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中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
例如,学院的“东江流域红色史迹”的网站板块,就专题介绍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中国文化名人抢救行动的惠州中转旧址——东湖旅店。由于东湖旅店具有重要的红色历史价值,近年该建筑作为“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开放。陈列馆的运营开放,不仅展现了惠州红色印记,弘扬了惠州红色文化,还促进了老城区市政建设的明显提升,2020年12月,该项目获评2020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之首。
东湖旅店除了承载着重要的红色历史信息,也是惠州市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处民国时期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多层砖混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砖清水、墙面结合西式窗户线脚,琉璃花瓶围墙结合传统的琉璃檐口,以及建筑中的地砖、天花灰塑线脚等,中外建筑装饰元素相得益彰。这些集中反映了近代惠州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惠州地域建筑文化教学的珍贵实物(图1)。经过对该建筑的历史价值全方位宣传,惠州学院建筑学专业诸多专业课程如“建筑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史”“建筑制图”等均将其引入作为建筑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图1 东湖旅店入口正立面
根据建筑学专业特点,学院总支经常性组织全体专任老师开展以“探寻红色史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动员任课教师以“惠州红色史迹”作为教研教改的切入点,将红色史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近年已组织所有专任教师赴惠阳秋长镇叶挺故居、博罗罗浮山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惠东高潭红军革命旧址等惠州红色经典景区参观学习。整个过程不仅强调红色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感悟认识,还在红色史迹现场就地开展学术交流讨论,所有参与教师结合专业知识,针对红色历史文化景区的空间规划、景观设计、传统建筑形制、文物建筑保护等开展学术研讨,提升广大教师红色史迹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每个学科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话语方式,并蕴含着自己特有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建筑学专业必须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寻找红色史迹与课程教学内容适合的融入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真正使教学内容符合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9]
例如,在“传统建筑修缮设计”课程中讲授岭南地域各民系建筑文化交融知识点时,就引入惠东县高潭镇中洞红军革命旧址群楼中的百庆楼(图2)作为教学案例。百庆楼无论其平面形制或是建筑构造,都表现出典型的客家传统建筑特点,但由于惠东东北部山区的地理位置毗邻汕尾海丰,而海丰属于福佬文化亚区[10],故该地区客家围楼其建筑形制又一定程度受到潮汕建筑文化的影响,其角楼山墙则采用潮汕地区传统建筑所常见的“五行脊头”形式。
图2 百庆楼正立面
再如,在讲授“中国建筑史”课程中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章节内容时,就引入惠州罗浮山脚的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作为案例开展教学。冲虚古观始建于晋成帝咸康三年(337),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建筑现存中轴主体部分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其前殿屋顶正脊装饰精美,艺术价值颇高,
正脊分两层,下层为灰塑装饰,上层为清代佛山石湾著名“吴奇玉造”陶脊,灰塑与陶脊保存完整,造型精美,是介绍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手法的极好教材(图3)。
图3 冲虚古观前殿正脊局部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学习需要,引入合适的红色史迹开展教学。我们在开展建筑的历史背景分析时,不仅就建筑的本体历史沿革做了分析,还就建筑所承载的红色历史文化也做了详尽阐述,这样学生在学习有关建筑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熏陶。
红色史迹要做到有机融入教学,还需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灵活创新。要紧扣时代要求,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探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组织模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要求,采取理论讲授、小组研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采用PBL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互动,采用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时,达到价值塑造的目的。
以下以我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营造》章节教学为例进行介绍。本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课前自主学习:阆苑在线学堂——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老房子的故事》学习“岭南四大私家园林的空间组织与艺术特色”章节内容。
2.课堂讲授部分:对中国三大传统园林总体特色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营造进行分析。包括:时空一体的设计思维、情景交融的隐喻象征、有无相生的空间处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兼容并蓄与综合创新。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营造,掌握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来构建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多维度空间。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同时开通微信群,教学助理同步参与,强化师生互动。
3.实践性项目现状调研:组织学生到惠州西湖、中山公园分组开展实地实践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由观入境、鉴史入理”,细致踏勘场地,运用理论知识理解领悟中国传统造园思维。选择惠州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望野亭、廖仲恺纪念碑等红色史迹进行测绘,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革命历史教育。
4.实践性项目汇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成果汇报,老师和同学们进行点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完成调研报告。完成点评后,教学团队集体讨论课程改进。
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图4),将“立德树人”设为课堂教学目标之首。充分运用了新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思政教学坚持“以观入境”“鉴史入理”,提取了“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观、匠心设计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历史等思政元素,分别对应课程的几个阶段,将红色史迹以实践调研方式融入课程设计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传播(图5)。
图4 教学设计示意图
图5 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地方红色史迹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当地革命的发展历程和感人事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活动开展当中,我们应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红色史迹所具有建筑学专业教学价值,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将红色史迹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在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讲好红色故事,培植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