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英
摘要:目的:研究清熱和解法用于外感发热的价值。方法:2019年7月-2021年6月本科接诊外感发热病患68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清热和解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疗效等指标。结果:针对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研究组(23.29±6.51)h,比对照组(42.24±7.96)h短,P<0.05。针对总有效率,研究组97.06%,比对照组79.41%高,P<0.05。结论:于外感发热中用清热和解法,利于疗效的提升,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缩短。
关键词:清热和解法;疗效;外感发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6-053-01
本科接诊发热患者中,外感发热十分常见,通常是由机体感受外邪所致,可引起营卫不和与脏腑阴阳失调等情况,当中,外邪主要包含瘟疫邪毒和风寒暑湿燥火[1]。本病以发热为主症,部分伴头身疼痛、恶寒、鼻塞流涕和咽痛等症状。目前,常规治疗外感发热通常采取的是止咳祛痰、物理降温和解热镇痛等方法,但疗效欠佳。本文选取68名外感发热病患(2019年7月-2021年6月),旨在分析清热和解法用于外感发热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月-2021年6月本科接诊外感发热病患68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女性16例,男性18例,年纪在19-68岁之间,平均(39.54±9.23)岁;病程在0.5-5d之间,平均(1.96±0.47)d。对照组女性15例,男性19例,年纪在19-69岁之间,平均(39.12±9.45)岁;病程在0.5-5d之间,平均(2.01±0.53)d。患者意识清楚,精神正常,无药敏史。2组病程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血液系统疾病者。(2)严重心脏疾病者。(3)孕妇。(4)精神病者。(5)过敏体质者。(6)肝肾功能不全者。(7)哺乳期妇女。(8)严重营养不良者。(9)依从性极差者。
1.3 方法
研究组采取清热和解法,详细如下:选择中药配方颗粒,其方剂组成如下:杏仁,9g;生姜,10g;麻黄,9g;黄芩,10g;生石膏,30g;柴胡,15g;大枣,6g;清半夏,9g;炙甘草,6g;太子参,15g。用法:每次1袋,用200ml的开水冲服,若用药40-60min内患者无汗,可饮用一碗热粥,也可喝一碗生姜红糖水,每次300-500ml。继续观察60min,若患者依旧未出汗,需再次服用1袋中药,若用药后患者依旧无汗,体温在38.5℃及以上,需让其适量进食热饮,并在2-3h后再次服用1袋中药,直到患者微似有汗为止,但要注意一天的服药次数在5次以内。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日夜百服宁,单次用药量1片,每日3次,白天服用日片,晚上服用夜片,若用药后2h内患者无汗,体温在38.5℃及以上,可加用酚咖片,每次1片,需确保每日酚咖片的用药量不超过4片。
1.4 评价指标
记录2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1.5 疗效判定[3]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内容评估2组疗效:(1)无效,治疗后症状未缓解,体温降低不足1℃。(2)好转,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降低超过1摄氏度。(3)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好转+显效)/例数*100%即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SPSS 20.0,t对计量资料()检验,X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分析
针对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研究组(23.29±6.51)h,对照组(42.24±7.96)h。研究组比对照组短,t=9.3146,P<0.05。
2.2 疗效分析
针对总有效率,研究组97.06%,比对照组79.41%高,P<0.05。如表1。
3 讨论
医院常见病中,外感发热可引起发热、头痛、咽部不适、乏力和食欲减退等症状,若不积极干预,将会引起严重后果[4]。目前,医院一般会采取常规西医疗法来对外感发热病患进行治疗,但见效比较慢,总体疗效也不佳。清热和解法乃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其方剂组成含有麻黄、杏仁、黄芩、甘草、生姜、大枣、清半夏、生石膏与太子参等中草药,当中,麻黄具备清解宣散之功效,杏仁具备利肺气之功效,甘草具备和中之功效,大枣具备养气活血之功效,柴胡具备和解少阳之功效,黄芩具备除热利湿之功效,生姜具备顾护中焦之功效,清半夏具备燥湿化痰之功效。诸药合理配伍,可起到外解风寒、温中健脾、调达气机和内清郁热等作用。此研究,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上,研究组比对照组短,P<0.05;在总有效率上,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
综上,外感发热用清热和解法,利于体温的恢复,及疗效的提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雪松,许国磊,李树斌. 清热和解法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2016,11(8):1484-1487.
[2] 孙雪松,许国磊,李树斌. 清热和解法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简[J]. 世界中医药,2016,0(8):1484-1487.
[3] 张新喜,金成花,王勤. 清热洗剂联合穴位推拿对外感发热患儿症状改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完全退热时间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5):1057-1059.
[4] 刘冰冰. 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