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问题中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教育方法

2021-09-17 14:18午晓雯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方法大学生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健康问题中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教育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9月新入校的17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大学生不采取干预措施,对观察组大学生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对比两组大学生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大学生在传染病的类型、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临床表现以及高发季节方面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学生的个人习惯养成方面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水平,并且能够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问题;传染疾病;防控知识;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7-0167-03

因为大学生缺少对传染病的了解和防范意识,所以很容易受到病菌感染使传染病的范围不断扩大。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可影响传染病预防工作的效果,必要时对大学生进行防控知识的相关培训可有效降低易感人群[1]。所以,普通院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通过对大学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的研究,根据学生的不同环境,健康教育的宣传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以此将大学生对常见传染病了解的多少与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新入校的大学生172名,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6名。对照组大学生中,汉族大学生为7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13名,男47名、女39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8.9±1.3)岁;观察组大学生中,男42名、女44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2±1.9)岁。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大学生年龄均为18岁以上,并且无身体缺陷,无相关器官方面的疾病及相关传染病史,所学专业均为除医学以外的其他专业,具有正常的认知与读写能力;所有入选大学生中,无相关传染性疾病以及家族传染病史。对比两组大学生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大学生采取健康教育干预,具体措施有:①对大学生进行口头教育:该教育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应用广泛。在进行教育中,通过开设知识讲座、演讲、授课以及门诊咨询等方式展开。在具体的健康教育干预中,应该针对不同情境合理选择教育方式,确保健康教育能够发挥其本质作用,在大学生的教育上能够产生效果,使大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确实起到较大程度的预防作用。②采取书面文字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通过采取书面文字的教育方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形式可以通过展板、宣传材料或者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对相关传染病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使其理解了相关传染病的特点与预防方法,对于教育者而言达到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由于书面文字能够增加读者的印象,并且存在感较强,可明显提升教育效果。③采取互动式教学:对大学生针对生殖健康与性方面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性的发育以及性行为需要付出责任,在成年后正确的健康生活。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洗手、作息时间规律、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懂得自重以及健康饮食等方面。在传染病比较流行的时期,尽量不要到人流较多的地方,避免聚集。教育完后,老师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提问,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并设置合理的奖惩措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完成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测试,以进一步加深印象。④使用科学的教育技术:由于科技不断进步,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声电光学方面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效使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中,可采取先进的教学设施,可以通过举办传染病宣传活动或者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的了解一些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以实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⑤多种手段联合开展健康教育:除了采取单独的健康知识教育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各个方法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如可以通过书面文字结合口头教育,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但增强了影响效果,而且实现了教育的目的,一举两得。

1.3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卫生习惯情况进行调查。由辅导员协助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答题,答题前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关解释。当场回收调查问卷。其中:①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姓名、性别、年龄),所需调查的问题:常见传染病的种类、治疗方法、主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高发季节、传热途径、危害、治疗方法,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个选择题组成,最终均转化成100分,90分以上计入知晓率。②个人卫生习惯: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姓名、性别、年龄),所需调查的问题: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注意开窗通风、不公用脸盆毛巾和餐具、不乱输或者使用血制品。均分为是和不是两种答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数据统计软件,所获得数据的统计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n=O.05,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大学生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大学生在传染病的类型、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临床表现以及高发季节方面进行加健康教育,观察组大学生对传染病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掌握情况达到了90%,对比两组在该方面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大学生卫生習惯情况 通过对观察组86名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在不喝生水、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不用公共产品等卫生习惯方面得到了显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在人与人或动物之间传播被称为传染病。一般情况下,普通疾病的患者可以保持正常的自由活动,对其他人没有健康危害,但有传染病的患者不能随意接触任何人或外出,这对传染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不同的方式传播至免疫低下人群,導致传染病的扩散。所以预防工作的核心内容便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2]。由于人民群众缺少对传染病的认知,导致在实行防控工作时遇到多重困难,特别是许多传染病患者缺少安全意识,在感染期间缺少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评估,导致传染病在社交活动和人群交往中持续扩散并流行。当出现这类情况,应积极的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才能增加患者对传染病严重性的了解,让传染病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避免通过接触将病菌扩散,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共同参与防治工作。

因学校为学生密集接触地点,社会经验较少,同时对传染病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进而造成了传染病易感人群并且成为传播的常发地点。有关人员对大学生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得出,在大学生中,常感染艾滋病、肺结核、流感以及乙肝等传染病,并且在传染病感染比例中较大,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前,其在艾滋病方面的知晓率表现出较低的状态,这与《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与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所要求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悉率相比,明显较低。对防治流感方面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为一谈,对流感的预防措施掌握程度较低,有学者在分析Meta后发现,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为,保持手部处于卫生状态,佩戴口罩,全面提升个人防护效果。因此,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全面普及传染病的防治办法,增强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意识到传染病对人们危害的严重程度,以促进学生能够加强个人防护[3]。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正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与预防措施。据相关研究表明,遏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将人们对传染病方面的认知水平予以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于传染病方面的认知状况,将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能力欠缺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并开展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然后对大学生掌握传染病方面的知识情况进行再次调查,可以看出,观察组大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与预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健康教育前,并且超过90%的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习惯。此外,还有相关方面的研究建议,为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与意识,提升大学生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水平,应该在大学课堂中添加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课程,以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使大学生人群中出现传染病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予以有效抑制。

综上所述,经过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相关传染疾病的认知与防治手段,同时,如果在校期间发现有传染病的情况,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校园中传染疾病的概率予以有效降低。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堂,能够让大学生对相关传染病的种类、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临床表现以及高发季节方面实现全面了解,增强大学生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避免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扩散,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胡继伟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35): 19, 21.

[2] 韩悦富, 冯淑冲. 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1): 96-97.

[3] 梁亚荣, 朱香英,程红霞. 某高校2007-2015年大学生传染病疫情特征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5): 791-793.

作者简介:午晓雯(1980.12-),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高校师生健康问题及大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方法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