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陶器的研究

2021-09-17 08:58张嵘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5期

张嵘

摘 要:陶器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汉代的铅釉陶历史久远,可以说,汉代的铅釉陶是文化高潮的产物,也是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文章以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为例,分析汉代陶器发展历程、造物观念以及艺术价值,展现铅釉陶技术及作品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汉代陶器;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造物观念;文化意境

德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此件藏品不仅体现了汉代阁楼陶器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也直观地再现了汉代陶器精湛的技艺以及建筑特征。由于东汉陶器仅出现于葬墓当中,所以博物馆展出及出现在人们视线之内的作品较为稀少。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汉代陶制品工艺逐渐淹没在历史之中,现有藏品弥足珍贵。从其雕刻工艺和象征意义来看,其代表着的是汉代的兴衰以及汉代人民的阶级观念、丧葬理念,可以说,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藏品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1 汉代陶器发展简史

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陶瓷数量以及种类极其丰富。汉代分为西汉与东汉,西汉时期的陶器制作秉承了秦代的陶器制作风格,在外观的设计方面展现出了鲜明的色彩以及极具神韵的雕刻技艺。进入东汉时期,陶器制作技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融合了当时的丧葬礼仪,也结合了当时的儒教思想。此时期的陶器展现出的是超脱自然、仙人升天的优美意境,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以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为代表的铅釉陶楼技艺是汉代的最高成就,铅釉陶的生产为中国陶品制作以及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带釉陶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技术、材料等原因,生产较少。进入西汉以后,关中、河南等地逐渐出现铅釉陶的踪迹,东汉年间,铅釉陶得以普及,数量大大增加,成为汉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之一。

铅釉陶主要用于汉代墓葬,其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由于其锻造所需温度较低,仅需700摄氏度,所以又称低温铅釉陶。铅釉陶的烧制成功不仅推动了汉代陶器生产及发展,也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不可替代的环节。由于汉代铅釉陶大多作为明器,所以其也带有丰富的丧葬文化和思想。

2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

汉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深信人死后有灵,殉葬器物可供死后享用。桓宽在《盐铁论》中说:“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因此专门制作一些供死者在阴间使用的器物,又称为“明器”。在汉代墓葬中,除少量石制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还有大量的陶器—除了陶壶、陶罐等实用器外,还在陶器中融入了丰富的丧葬思想,利用陶楼的外观以及结构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这体现出汉代人民对于死后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时也体现了对于逝者的尊重。汉代崇尚高台,西汉武帝时方士公孙卿说“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喜欢住在高楼之上。随着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各地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便于观察敌情,更是热衷修建高楼。

德州市博物馆馆藏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图1),长64厘米,宽36厘米,通高144厘米,为仿木建筑的灰陶质明器。它共有四层,底部为长方形基座,正面中央为斜坡漫道,各层均饰有斗拱及廓沿,楼顶为庑殿顶,楼脊与二层立柱均有鸟形陶饰,三、四层门窗两侧各饰一陶俑,二、三、四层门窗饰雕刻菱形图案。该陶楼整体高大,造型逼真,结构合理,制作精巧,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3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造物观念

3.1 “事死如事生”的造物观念

从外观上看,汉代陶楼与现实中的陶楼极为相似,可以说是现实陶楼的模仿。从美术造型上看,汉代陶楼虽然与实物极其相似,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说,汉代陶楼的制造正如柏拉图所说的“艺术模仿感性事物”。汉代人们在制作陶楼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信仰,现在来看,汉代陶楼不仅仅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无限遐想。

鲁惟一在《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中针对汉代人对于死亡进行了分类:第一,汉代人在意识当中希望可以益寿延年;第二,汉代人自己有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希望死后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当中;第三,汉代人在丧葬处理当中有意识地为逝者灵魂提供保障,因此打造各种建筑以供逝者灵魂居住和使用。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四层建筑风格以及第四层上面的人俑设计无不表现出汉代人对于丧葬文化的重视。从结构上看,高层建筑象征逝者的灵魂更加接近仙境,其人俑设计也体现出为逝者灵魂保驾护航的含义。同时,从每一层都设有窗户这一设计来看,汉代工匠尽可能地将现实中的建筑还原在明器之上,这表现出了对于逝者的重视,同时也表现出希望即使逝者升天,也能使用与生前一样的奢华建筑的美好期许。

3.2 “仙人好楼居”的造物思想

陶楼是汉代人理想世界的再造。例如,1993年河南焦作市白庄出土的汉代连阁式陶仓楼有七层,其高度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作为明器的陶楼也是汉代人根据神仙信仰通过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汉代人相信神仙的存在,也相信人死后会进入神仙的世界当中,而神仙的世界在天上。“仙人好楼居”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汉代人对于仙境的向往,也展现了汉代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种追求体现在明器建筑物当中。高大的建筑更加接近仙人的世界,所以东汉四层红陶楼高层建筑体现了希望逝者登高远眺、与仙人沟通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出土的汉代陶楼承载汉代人通神升仙的愿望。从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的制作看,除了高度夸张之外,雕刻瑞兽、凤鸟等作为装饰,同时雕刻龙虎、云气等仙界题材对陶楼进行整体装饰,从而打造仙人之阁的意境。

3.3 “微缩型”的造物理念

汉代陶楼是现实建筑的微缩,占据一定的三维空间,同时陶楼位于墓穴中位置不同也代表不同的意义。汉代丧葬文化是以丧葬品为中心的,所有的陪葬器物都与墓穴的空间和墓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明器的汉代陶楼是丧葬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墓葬的空间较为有限,想要把真实大小的建筑放入墓室内较为困难,所以采取微缩的方式将现实的建筑缩小,作为陪葬品放入墓室当中,形成缩小版的世界。在汉代墓室当中,不仅有铅釉陶楼,还有微缩的民宿、谷仓等,以此类建筑营造一个超越生死的墓葬空间。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所运用的低温铅釉技术,将现实当中高层建筑微缩,放置于墓穴当中,陪伴墓主人。长期以来,工匠可以利用釉陶进行烧制、雕刻,从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的外形可以看出,当时的技艺可以完成高层微缩建筑的制作,同时也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第四层陶俑的神态以及动作,这也展现了汉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及对于逝者的尊重。

4 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的文化意境及历史价值

4.1 时代精神的写照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任何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时代精神。“汉承秦制”,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丧葬观念的变化,汉代出现了较多的建筑类型明器。

东汉在政治管理上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国力昌盛的社会当中,民族精神得以增强,这样的民族精神在明器中得到展现。东汉四层铅釉红楼雕刻较为精细,内容十分丰富,展现了东汉社会富足的繁盛之像,同时每层均有楼梯相连,并且每层都有类似百叶窗的设计,构造合理,建筑单元之间融合巧妙,展现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只有在国家安定、人民富足的情况之下,艺术品才能层出不穷,明器更是如此。东汉后期,社会动乱,社会矛盾激烈,人们生活并不安定,所以东汉后期的明器明显减少,同时作品的工艺也日趋粗糙。

4.2 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让人们安居乐业,而建筑类的明器则是逝者的安息之所、栖身之地。汉代人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进入建筑类明器中得到安顿。现实中的建筑发挥着文化的属性,而建筑类明器体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以及心境,是超脱世俗、将生死与灵魂相联系的通道,通过建筑类明器,灵魂可以登高入仙境,给人以心灵的寄托。从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高耸入云的外观可以发现,此建筑模拟仙境,着重突出了“上与浮云齐”的崇高之态。虽然明器上体现的是鬼神信仰,但是作为灵魂的居所,同样是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建筑的外形与现实当中的建筑极为相似,甚至将登高远眺、入仙界的愿望也融入其中。

4.3 象征意义的蕴含

汉代铅釉陶楼是建筑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历史上,我国建筑物从选址到平面规划,都闪耀着象征主义的光辉,也给观赏者象征主义的情趣。汉代铅釉陶楼从雕刻到构造方面都蕴含较多的象征意义,体现出了汉代人的生活习俗以及民族信仰。我国各个时期的文物的构造、形态以及所使用的材料都十分考究,对于不同物品的制作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墓葬品的制作更是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墓葬品上出现的图案都值得细细揣摩其象征意义。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在四楼设置了两个陶俑,其象征意義在于为墓主人保驾护航,顺利通往仙境。除此之外,汉代经常以动物作为装饰或者施以花纹,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楼脊与二层立柱均有鸟形陶饰,象征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高耸入云的外观象征着登高望远,仙人飞升,这也显示出了汉代的信仰与美好愿望。

4.4 丰富的历史价值

从铅釉陶楼的发展历史看,汉代铅釉陶是夏商周陶器制作的传承和发展。夏代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多用于饮食器具,因此其外观的造型较为规整。进入商代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的硬陶较为风行,这时出现了少量的釉陶,随之在晚期出现了白陶。在汉代早期的陶器中可以看到青铜器的影子,所以可以说汉代陶器制作带有传承性。汉代铅釉陶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的桥梁,同时也在汉代墓葬中向人们展现当时的建筑风格以及宗教信仰,不仅对于我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汉代丧葬文化、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从工艺上看,铅釉陶为后世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的铅釉陶是在釉陶中加入铅,使釉的熔点降低,其表面的亮度得到提升,同时也降低了陶器的吸水性。这一工艺手法在后世的唐三彩中也可见到,虽然唐三彩工艺更为复杂,材料更为多样,但是其本质依旧是煅烧彩釉。无论是唐三彩还是宋代著名的官窑,再到后来的青花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离不开汉代釉陶的基础,所以可以说汉代铅釉陶楼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5 结论

汉代陶楼蕴含丰富的丧葬文化,同时也是丧葬文化由礼制转向世俗化的产物。正是作为明器的汉代铅釉陶建筑为后世保存了汉代建筑物的模型,才让后人可以一睹汉代建筑的风采。汉代铅釉陶楼“器以藏礼”,蕴含汉代的文化体系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将中华礼仪之美良好地呈现出来,形成了“器以蕴美”。不仅如此,汉代陶楼是汉代地面建筑的摹写,为人们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独特美感。因此,对于汉代陶楼的阐述,不能仅仅仿其形,还要寻其美。汉代陶楼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羽化升天”的美好愿望,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汉代人心中向往的“仙境”。所以,汉代陶楼不仅仅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昌盛,也向人们展示了民族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唐丽雅.汉代两京地区出土铅釉陶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2]王熠,田卫丽.汉代铅釉陶发展综述[J].文博,2010(2):17-23.

[3]高至喜.长沙东汉墓出土低温铅釉陶建筑模型明器研究[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0(00):358-375,35-40.

[4]陈彦堂.关于汉代低温铅釉陶器研究的几个问题[J].古代文明,2005(00):303-315.

[5]高奥.东汉绿釉陶楼浅析[J].学理论,2012(15):116-117.

[6]兰芳.汉代陶楼的造物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8.

[7]褚亚龙.河南汉代陶楼考古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