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栋
这是一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这是一方广阔而迷人的净土,大山川大江河壮美磅礴,大森林大草原秀色绵延,以无边绿色筑起了我国北疆的生态屏障。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大型生态公益类企业。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林区总面积8.35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6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6.20%。集团公司经营面积7.98万平方公里,占林区总面积的95.57%。现有哺乳动物56种,鸟类资源250种,两栖类、爬行类动物14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77种。
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已被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中的东北森林带。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国内仅存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天然林主要分布区。
作为目前国家林草局体量最大、职工人数最多的直属机构,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将保护好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
由于集团公司98%以上的森林资源是天然林,天保工程的实施给集团公司的经营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团公司紧紧抓住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调整了林区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生态战略转变。通过实施天保工程,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可持续经营理念付诸于实施,森林资源保护意识逐年增强,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经营活动和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天保工程实施至今,集团公司森林资源数量大幅增加,森林资源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实现恢复性增长,野生动物资源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巍巍兴安,一棵棵树木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大兴安岭林业人接续奋斗的心血与汗水。林海茫茫,一座座青山记录着一个个护林员扎根森林,护卫生态的故事。
秦俊建 林海深处政治过硬的“排头兵”
今年51岁的韩家园林业局副局长秦俊建,199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兴安岭韩家园林业局这片热土。从参加工作的森调技术员到辗转3地的林场场长,从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的资源科长到如今的林业局副局长,27年间无论岗位如何变换,始终不变的是他“守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初心。他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防火先进个人”、大兴安岭地区“防火先进个人”、大兴安岭地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森林生态是大兴安岭的“根”和“魂”。为守护好兴安绿水青山,秦俊建始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十三年如一日的森林调查设计生涯,他穿林海、过溪流,用脚步丈量工作,练就了林区“活地图”的过硬本领。十年的林场场长经历,他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凡事想在前、谋在前、干在前,全力以赴保生态、谋发展、惠民生,以拼命诠释使命,以实干书写担当。
“遇到困难,知难而退,一向是懦夫的行为;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必定是勇者的选择。”熟悉秦俊建的人都说,他是一名在困难面前永远不会低头的勇士。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部的韩家园林业局,是林政案件“高发区”,资源管理难度极大。面对错综复杂的资源管理局面,时任资源林政科科长的他,主动担责、全力尽责,创新提出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勇于担当、依法执政”的资源管理工作方针,先后组织开展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专项严打行动,依法打击毁林开垦、乱砍盗伐、破坏湿地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局林政案件实现逐年下降良好局面。通过举办全局林政执法培训班,全面推广ARCgis软件应用,有效推动了案件位置定位、示意图例制作、判断开垦年限等工作的迅速开展,逐步实现了林政执法规范化进程。特别是在涉农林地清查工作中,他坚持原则,较真碰硬,公正执法,团结带领资源林政战线干部职工,清查涉农林地16390块、面积629774.3223公顷,为维护林业局林权地位提供了坚强保障。
“盛世兴林,防火为先”。由于森林火灾频发,韩家园林业局一直被扣着“火窝子”帽子。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摘掉“火窝子”这顶帽子。2019年,刚刚赴任副局长的他,临危受命,主动挑担,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森林防火大旗。
面对复杂的林情社情和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秦俊建上任伊始,就不辞辛苦的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局10个管护区(林场)、3支直属专业扑火队,逐一上门走訪和调研,详细掌握第一手家底资料。通过各方面调查研究和对历年来防火工作的总结分析,他提出了“立足于防、重视于早、着眼于细、落脚于实、突出于严、致力于精”的森林防火理念。围绕这一理念,秦俊建坚持以上率下,靠前督办,始终奋战在防火第一线,用每年“行程四万里”的实际行动,穿针引线,严查严管严控森林火灾隐患。
全面实行森林防火“三级包保”机制,首创了巡护宣传“背包旗”、森林防火“明白卡”、入山检查“三结合”、造林作业“双跟班”等全新举措,构建了“设卡抓点、巡护查线、入山清面、督查补漏”的火源管理格局,做到了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
秦俊建以“宁可向前一步形成重叠,绝不退后一步形成缝隙”的高度责任感,与林农交错的呼玛县实行兵力布防、宣传教育、火源管理、预警扑救“四统一”部署,共同守好出村早查、入山检查、林内三清、预警巡护、联合督查“五道关口”,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无火同防、有火同扑。
围绕清明节战役、春耕保卫战、五月攻坚战、六月决胜战、金秋保卫战“五大战役”,他用打战役的方式推进森林防火工作开展,以日保旬,以旬保月,积小胜为大胜,让“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成为了新形势下的新常态。林农联防、挂图作战等先进经验在大兴安岭地区得到全面推广。成立了375人的快速扑火小分队,以25人为一个战斗团体,靠前驻防在重点火险区,既最大程度缩小林火扑救半径,又确保了关键时刻的相互驰援,有效保护了国家森林资源。
王天军 攻坚克难勇担当 初心如磐护青山
王天军是大兴安岭地区呼中林业局呼源林场职工。该同志作为大山里的护林员,营林一线的工作者,1992年从业至今,工作上恪尽职守、严于律己,不断探索工作新路径。2019年获得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的省五一劳动奖章;同年9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获得种种荣誉,让他更加明白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更加笃定前行的方向。
能欣赏到最美风景的人,一定是那些驰而不息的实干者,王天军正是对“工匠精神”最美的诠释者。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爱种树”。这么朴实的一句话,却需要毕生的行动去完成,需要毕生的坚持去守候。春季造林工作异常艰巨且繁重,为确保苗木成活率以及保障工友们的安全生产,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亲自安排部署,造林时全天都在造林地工作,争分夺秒抢进度,忘我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营林人。
从事造林工作时,王天军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截止到2020年,他所在班组累计完成森林抚育3360多公顷,在各类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人工更新造林6000多亩,在林间空地上采取补植补造完成近万亩,合计栽植了近260万株苗木。不管是当作业组长还是技术员,他带领的作业小组及在他技术指导的作业组,造林当年的成活率都达到95%以上,三年保存率达到85%以上。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林区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他们在高寒的天气仍坚持作业。饿了吃火烤的馒头,由于天气寒冷馒头只是外皮软一些,里面仍然是硬的,渴了吃一点雪。冬季大雪没过膝盖,山路陡峭,森林抚育作业行进举步维艰,几乎是爬行的。而到了春季,天气回暖,雪开始融化,上山几乎是过深沟跨大河,每天下山基本全身湿透,磕碰擦伤经常发生。恶劣的天气、艰苦的工作条件,没有让王天军退缩,更加让他坚定了建设美丽林区的信念。
林区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独具特色,他始终秉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原则,根据当年节气制定季节性工作方案和工作标准,确保林木的成活率。落实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导功能布局,分析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差异性,确定区域生态等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分类,实地了解林地现状,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创新的道路上王天军从不停歇。结合本地区工作条件, 王天军研发了轻便好用的栽植苗木铲,极大提高了苗木栽植的成活率。人工整地(刨穴)地表植被较厚时,不仅会使工作难度加大也更加浪费工作时间,有时遇到地表植被厚的地域,用人力去刨到土层更是困难重重,每次作业工人都汗流浃背,双手也磨出了血泡,这让他心疼不已。为了确保栽植穴位既美观又不影响栽植苗木的成活率,他和工友们苦思冥想能用什么工具既省时又省力,最后他把停伐不用的油锯改造成链式刨穴机,原先四五分钟才能刨完的穴位,现在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作业,既保证了美观又为裸露出土壤层栽植的苗木成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力,节约了资源成本。
营林作业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精准度细,往往一项工作还没完成,第二项第三项工作便接踵而至,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每逢节假日总能看到王天军加班的身影,就连孩子人生中重要的中考都没能陪伴,单位值班的同事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你怎么又来了”。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干在前、冲在前,参加了50余场本局内和援外火的扑救。在2003年呼玛椅子圈援外扑救的20余天中,王天军牙齿发炎疼痛,不能进行咀嚼,每天只吃一点流食维持体力,领导劝其回家治疗,但他拒绝了,他说不能因为这点事,就撤离火场,一直坚持到火场稳定达到三无,他才去医院治疗。
营林工作的繁忙,常年累月的饮食不规律,使王天军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而2020年对于他来说是重要的一年、更是命悬一线的一年,春季造林工作时被蜱虫咬伤,接下来的几日高烧不退,而他却未将自己的病情放在心上,每天只是吃些退烧药,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他不去就医,最终,他倒下了,被送去医院抢救,经过诊断,是最为可怕的疾病之一“森林脑炎”。经过一周时间的抢救和治疗,性命保住了,但人也随之消瘦了20多斤,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都大不如前,但是他在出院后,没有在家疗养而是又投入到工作当中。
王玉生 脚踏实地的全国最美护林员
今年54岁的王玉生从事森林保护工作36年,在最偏远管护区工作16年,一直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每天早出晚归,伴随在身上的只有一个手绘地图和GPS。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艰难困苦,工作中有想法、有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管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工作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2004年,王玉生来到加林局罕诺河管护区工作,刚来到这里时,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帐篷、喝的是泡子水,没有照明电,没有手机信号。但这样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吓退他,而且一直坚守在这里,每天坚持巡护检查要步行几个小时,或走山边小路,或趟沟过塔头甸子,累了、饿了就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简单地吃上几口自己带的干粮,别说三餐不定、雨雪天气,就是遇上个头疼脑热,吃些感冒药,继续巡山也是常有的事。王玉生说,“凭借着自己对大山的这份热爱,如果不为它做些事、不用行动保护它,我能心安吗?”同志们都知道他是全管护区出勤率最高的人,防火戒严期他更是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从不因为个人事情请假或离开岗位。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管护区连续多年无一起滥砍盗伐、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偷拉私运现象发生。
与大山为伍的16年里,王玉生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在常人看来是无法做到的。罕诺河管护区地处偏远,施业区面积大,公路网密度小,动植物资源丰富,与松岭、呼玛、黑河交界,人员复杂,防火管控难度很大,是加林局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他从事资源防火内外业工作时,由于管护区成立较晚(2004年)内外业材料基础数据都不完善,能够有记载的数据少之又少,基本是一片空白,而且施业区偏远无路,从那时开始,他便背着背包拿着GPS,徒步一个沟系一个沟系、一座山一座山的踏查,克服蚊虫叮咬,日夜温差大和人为设置的种种危险,了解地形地貌,标定各部位现地坐标,在野外一住就是半个月。多年来他走遍了施业区的每一个角落,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地形图可用,便手绘了一张施业区域地图,各部位、区域坐标一目了然,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工作科學布防、工作部署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施业区的地形地貌、沟系河流、现地情况都记在了王玉生的脑海里,被大家誉为“铁脚板、山里通、活地图”。他还创新方式开展防火工作。根据施业区地域偏远、无人区面积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道路网稀疏的实际情况,为了清除林内闲散人员,盗伐偷猎人员,王玉生设计了“三角形”“网格状” 三清方式(清山、清沟、清河),对清除林内非法入山人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森林资源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确保清理到位,绘制成“三清”路线图,标定起点、拐点,终点坐标,队员拿着GPS的导航进行排查清理。多年来,通过领导和同事们逐山逐沟逐河地反复“三清”,消除了林内潜在的火险隐患,罕诺河管护区连续8年没有人为火灾发生。
在一次扑救偏远区域雷击火战斗中,他只凭借外站巡护人员报告的大概位置,就准确在他的“手绘地图”上确定了火点坐标,由于火场偏远没有道路,他又科学制定出最近的进兵路线、最佳的进兵方式,并作为向导带领队伍奔赴火场,过塔头甸子、穿沟塘、越高山,始终冲在第一位。在他的带动下,扑火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赶到火场,仅用两三个小时就控制住了火情,直至火场达到“三无”后,他才和最后一组队员一起返回。
王玉生工作的管护区距市区180多公里,每年至少8个月坚守在偏远一线岗位工作。他指导农户将自家的农药瓶、袋、白色垃圾自行收回,统一安全处理,极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河流的污染。把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的管护人员,发扬了“传帮带”的作用,带动了一批业务骨干战斗在工作一线。
可是,家里的大事小情他却顾不上管,就连年迈的父母生病住院也无暇顾及,只能由姐姐妹妹护理。2019年5月母亲去世时正是防火紧要期,他匆匆忙忙为母亲办完后事,第三天就返回到了工作岗位。对于家人,在他心中只有愧疚,每当想起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說“这些年,没能在家人身边照顾和陪伴他们,我对不起他们,我总是感觉欠家里人太多……”但对于工作、对于职责、对于使命,他无愧于心。
徐明臣 山火克星
今年52岁的徐明臣是塔河林业局森林消防大队队长。从参加工作至今,他已在林区的防火战线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个春秋。塔河林业局森林消防大队在他的带领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严治队,勤学苦练,奋力拼搏,多次参加扑救森林火灾,受到上级好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每年防火紧要期,徐明臣都与队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与队员打成一片,不怕苦、不怕累,身先士卒,在训练场上,亲自示范作指导。防火值班期间, 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儿。作为大队长,他爱队如家,治队有方,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严格管理中培养队员良好的工作作风。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军事训练、体能训练,使扑火队队员全面掌握了森林火灾规律、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及注意事项,树立了做好森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了专业扑火队员的实战能力和品德修养,建设了一支政治思想好、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干、敢干敢拼、战则能胜的高素质专业森林消防队。同时,坚持做好队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帮助队员,随时掌握队员的思想动态,关心队员学习、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为队员排忧解难,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在扑火一线上,徐明臣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为队员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2017年6月23日,他奉命带队远赴呼中打火,由于火场离公路较远,山地地形复杂,为尽快赶赴火场,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他和队员们脚上都打起了血泡,有的年轻队员体力不支,他帮助队员扛灭火机,背防火背包,不让一人掉队。渴了喝点山泉水、饿了啃点方便面,按地防指前线指挥部的要求,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在自然条件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队员们勇战火魔,将一个个火头消灭。火场合围以后,白天他亲自带领队员清理火场,确保“三无”,夜晚最后一个休息,来回巡视,帮助疲累的队员盖大衣、烤鞋垫,起早为队员们熬粥煮面,让远在他乡的队员们感受集体的温暖。每一次控制火场后,他总是不停地绕着火场走上几圈,一走就是几十公里。起初队员都不理解,原来是和其它队伍学经验、找不足,要求打生土隔离带的标准一定要超过其他队伍,打火就打出个样来,每次火场验收组来到他所负责的区域,都不约而同地眼前一亮。
在每届专业森林消防队专业技能竞赛比武期间,徐明臣带领专业队员在训练场地一起奋战。每天3公里负重越野,队形队列、灭火机吹砖,现场扑火演练都和队员们一起摔爬滚打,从未间断过。每一天都记录着他汗流浃背疲惫的身影,每一刻都彰显他身先士卒的领导风范,每一秒都书写着他为扑火事业无私奉献的无畏精神。
徐明臣数年如一日的战斗在森林防火第一线,别人打不了的火他能打,别人吃不了的苦他能吃,新时期的大兴安岭精神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也造就了这支队伍成为了英勇的排头兵和先锋队。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打造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
宋士宝 扎根北疆的造林能手
在新林林场,一提起宋士宝,不管是山场上的工人,还是林场的领导,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营林的各项生产,从抚育、造林、到整地、病防,无论是内业还是外业,都干出了“工程师”的水准,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宋工”。
1985年,17岁的宋士宝从新林技校营林专业毕业,成为了新林林场一名营林工作者。从清林工人到森调队员,到今天的营林技术员,一干就是36年,当年英俊的小伙子,变成了眼角爬上细纹的中年人。36载的磨练、36载的风霜雪雨 ,林场施业区143926公顷的每一个沟沟岔岔,每一个林班、小班,都留下过他的脚印。
36年来,他始终工作在营林生产第一线,把自己的心血和才智无私奉献给了“绿色事业”,每年林场的造林当年成活率都达到95%,三年保存率达到85%以上。自2014年停止商业采伐以来,累计指导完成补植补造一万多亩,幼中林扶育三万多亩。
作为营林技术员,宋士宝一年四季都要在山场上忙:春季,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要踏着遍地泥泞,抢抓时节做好更新造林;夏天,要顶着虫咬雨淋,安排幼林抚育;秋季,一身露水的伐区踏查;冬天,大雪封山,天寒地冻,要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安排生产和抚育,查看作业区边界,跟踪检查作业质量。这些工作的责任和艰辛是巨大的。他硬是战胜了自己,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
200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他的不懈努力,让山场上的工友们接受了宋士宝。他以身作则、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折服了每个人。春季的更新造林,宋士宝在做好充分的踏查、劳力组织、调运苗木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坚持全天跟踪各个作业班组,和工友们一起工作,随时监督检查造林质量,一旦发现问题马上整改,保证苗木成活率。为加强营造林质量,宋士宝与现场人员一道深入作业现场指导作业,无论是整地、植苗、病虫害防治,每项工作都严格按照作业质量标准和作业流程,确保造林有成效。作为林场的营林技术员,不管是在伐区拨交、采伐作业量控制,还是林地清查等方面,他都缜密安排,严格要求。
在接手营林技术员工作的几年间,宋士宝反复深入辖区内了解施业区情况,对照林相图做好标注。每年在确定营造林作业中,他都积极为设计队提供第一手资料,保证了营造林作业小班设计合格。在设计过程中他积极跟随设计小队一道深入施业区选择确定设计小班,及时为营造林作业做好准备工作。在营造林过程中,他安排现场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资料进行作业,确保营造林作业质量的有效控制。他坚持做到作业前对生产作业班组进行交底,作业中跟踪检查、指导生产,对作业完成后的小班全面检查验收。为做好营造林,他要求作业班组做好對造林场地的清理,保证造林场地无病虫害发生。
春天的大兴安岭,气温较低,山上的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每天在山场作业林班查看一遍,风把皮肤吹得黝黑,常年的野外工作,考验意志的同时,也考验了身体,多年的野外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有时候疼得直冒冷汗,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几天,去医院看看,他总是说挺挺就过去了,吃几片药,就和大家一起投入到工作中。
随着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木材逐年减产,林区员工工作量不饱和,闲置人员增多。为了能让工友们都有活干,他组织现场人员一道深入施业区内进行实地踏查、区划营造林作业小班。为确保设计合理,他一个地块一个小班的逐一落实,既考虑到工友通勤又考虑到生产作业劳动条件,既要减少一线生产作业人员的作业强度又要让员工能挣到钱。2014年4月1日,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营造林工作更加繁忙,宋士宝和大家一起每天顶着星星走、踏着月亮归,始终坚持在一线山场跟班监督伐区质量。
春季造林正值防火期,对于林区人来说,饭可一日不吃,火不可一刻不防。作为一名技术员也是防火监督员,每次上山,宋士宝都严格检查,确保火种不入山,严格执行防火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在他负责的班组中,没有发生违反防火工作的事件,确保了大森林的安全。
2016年,新林林场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室由一线的生产能手和劳模组成,宋士宝担任这个工作室的组长。宋士宝带领大家创新改革,解决营造林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务实高效的优质技术能手。在秋整地中,细心的宋士宝在跟班作业中发现刨穴镐使用不顺手、效率不高,他发现镐头重、使用中特别累、效率低,他带领工作室的成员,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无数次的实践,借鉴防火专用锹的宽度,把原来10厘米的镐头改成22厘米,这样一来,镐头宽、薄,用起来轻快、切草皮的面积还大,即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几年来经传帮带,已培训出技师1名,高级工1名,中级工2名,每年岗前轮训一线生产人员120多人次,极大地充实了一线生产技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宋士宝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建设为一座座山峰注入了蓬勃力量,绿色给古老的北国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绿色成为了大美兴安最鲜明的底色、最靓丽的名片。如今,雄浑八万里兴安,山峦叠嶂,林莽苍苍,成为东北平原抵御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侵袭的绿色生态屏障、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