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译是接近于同传的一种工作方式,对译员的时效性、翻译速度、节奏要求极高,而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译员在英汉视译中,常常采用顺句驱动的技巧,保证译文效果。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视译中顺句驱动下的词类转换,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一些策略,为提高视译译文质量和速度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英汉视译;顺句驱动;词类转换;口译策略
【作者简介】陈惠珊(1994.07-),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助教,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商务英语。
一、引言
视译,是指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或者其他相关文字,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传译。在会议场合中,视译是接近于同声传译的一种工作方式,因此常常也被称为“带稿同传”。视译的基本要求是翻译的速度与发言者的速度保持同步,首要原则是译出语语序与译入语语序基本保持一致。
二、顺句驱动
顺句驱动是指顺译,按照译入语语序,根据实际情况,把句子切分为不同意群,再将各个意群串联起来,得到译出语。英汉语言结构、口译交际特点、口译传播属性、语言理解的即时性特点等因素,明确了顺句驱动的必要性。比如:
例1: The speed of integ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least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en slow.
笔译译文: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国际贸易的速度一直比较缓慢。
视译译文:融入国际贸易的速度,对于最不发达国家而言,一直比较缓慢。
在例1中,笔译译文对原文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原文位于第二顺序的the least developing countries提前到第一顺序,把原文中的主语译为“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国际贸易的速度”。而视译译文则按照顺句驱动的原则,通过补充连接成分、词类转换等技巧,在不调整原文语序的前提下,产出译文,且语义与原文相符。由此可以看出,在视译译文中,译员无需调整原文语序,可减轻记忆负担以及重组语言所花费的精力,提高口译效率。因此,顺句驱动在视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词类转换策略
英语和汉语存在较大差异,汉语中多动词,一句话中常出现多个动词,达到连续效果;而英语多使用名词、介词,一句话中有且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在英汉视译中,常常采用词类转换的策略,以实现顺句驱动。经过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三个英汉视译词类转换策略。
1.名词转换为动词。
例2: The progress has included / the development of / the world's best high-speed railway system and a vast complex of modern motorways.
笔译译文:这些成就包括了/全球最快的高速铁路系统和大型综合的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
视译译文:这些成就包括了/建设/全球最快的高速铁路系统和大型综合的现代高速公路。
例2原文的句子结构可以简化为:The progress ha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A and B. 筆译译文根据汉语的行文习惯,将名词短语“the development of A and B”译为“A和B的建设”,原文中的名词“development”仍译作名词“建设”。而视译译文将原文的名词“development” 译为动词“建设”,实现了顺句驱动,减少译员记忆负担,节约其调整语序重组句子的精力。
例3: Although I recognize the issue as extremely controversial, / I admire the daring of China's leadership and people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
笔译译文:虽然我认为这项政策极具争议性,但是我十分佩服中国领导人和人民实施这项政策的果敢。
视译译文:虽然我认为这项政策极具争议性,但是我十分佩服中国领导人和人民敢于实施这项政策。
与例2相似,例3也存在名词短语“the daring of China's leadership and people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该短语可简化为“the daring of China's A and B to do sth.”其笔译译文调整语序,将名词短语译为:中国领导人和人民实施这项政策的果敢。原文中的现在分词“daring”译为名词“果敢”,不定式“to implement”译为动词“实施”。而视译译文将“daring”译为动词“敢于”, 不定式“to implement”译为动词“实施”,两个动词连续出现,不仅符合汉语多动词的特征,也遵循了顺句驱动的原则。
2.介词转换为动词。
例4: The Chinese sport circles have raised the inspiring slogan: / rush out of Asia and march into the world /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or so.
笔译译文:大概二十多年前,中国体育界提出了很有感召力的口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视译译文:中国体育界提出了很有感召力的口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时间是大概二十多年前。
例4原文出现介词over后接时间词,放在句末,符合英语行文习惯,但是在汉语遵循先次要后主要原则,常把时间状语放在开头,因此在笔译时,译员对句子语序进行调整,将介词短语提前翻译。但是在视译或同传时,由于译员的视域/记忆力有限,做到如此大的调整,需要耗费较大精力。因此,常常将介词译作动词,进行顺句驱动。例4中,译员将“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or so” 译作“时间是大概二十多年前”,把介词over译成“是”,增加“时间”,使句子连贯。
例5: It has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 the outstand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achieved /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 is among the world's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笔译译文:中国在过去20年里突出的经济发展可谓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变化,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视译译文:人们普遍承认,中国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成就,时间是过去20年,这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例5原文由it充当形式主语,that后从句为真正的主语,笔译译文遵循汉语行文习惯先次后主,先翻译that从句,并且把时间状语提前,再翻译主句it,这是it句型常见的翻译方法。但这种方法要求译员断句,拆分句子结构,调整语序再重组,给译员较大负担。因此,在视译时,译员可按照顺句驱动原则,分意群翻译,适当使用词类转换,再增加必要的衔接词,产出译文。本例中,视译介词短语“in the past two decades”时,译员将介词“in”译作“时间是”。
3.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例6: The revival of the railway service / will be immensely beneficial for / the speedy movement of passengers and cargo.
笔译译文:铁路运输的复兴将对加快客货运送大有裨益。
视译译文:复兴铁路运输,将大大有益于加快输送乘客和货物。
本例句笔译译文将be beneficial for译为“对……大有裨益”,将介词for后的成分提前,调整了句子语序。但在视译中,将形容词“beneficial”译作动词“有益于/有助于”,这样就无需调整句子语序,遵循顺句驱动的原则。此外,本例涉及前文提及的名词转换为动词技巧,视译译文将“The revival of the railway service”“the speedy movement of passengers and cargo”的名词revival、movement译为动词“复兴”“输送”。
例7: At present,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 to stick to the APEC approach /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 respect for diversity, voluntarism and consensus-building.
笔译译文:当前,坚持以尊重差别、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为主要内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这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视译译文: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是,坚持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尊重差别、自主自愿、协商一致。
本例可理解为it is + adj. + to do sth.句型,笔译译文采用常见的译法,将真正的主语“to do”的内容提前翻译,把形容词放在句末,对语序进行了较大调整。而在视译版本中,译员将形容词译作动词“更重要的是……”,而无需调整语序,节约译员精力的同时,保证译入语和译出语对应出现。
四、结语
视译是同传不可或缺的一个技巧,其第一原则是尽量保持译出语语序,即顺句驱动。但是汉语和英语存在天然的差异,汉语多动词,英语多名词、介词,因此在英汉视译时,译员常常需要进行词类转换,包括名詞转换为动词、介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等技巧。本文笔者总结的在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视译词类转换技巧旨在帮助视译学习者提高视译水平。
参考文献:
[1]秦亚青,何群.英汉视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詹成.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J].上海翻译,2012(2):48-50.
[3]张威.英汉同声传译“顺句驱动”操作的理据透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