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文 裴润楠 冯 倩 程 燕
1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群慢性疾病的共患现象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普遍性问题[1]。老年共病(Multimorbidity)指老年人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包括躯体疾病、老年综合征以及精神方面的问题[2]。共病导致老年人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加、死亡风险增高、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消耗增多[3]。认知衰弱是衰弱的一种亚型,多指与年龄相关的临床现象,即同时存在认知障碍与躯体衰弱(除外痴呆)的情况。认知衰弱增加了老年人发生残疾、住院、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4-6],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经济的负担。我国对认知衰弱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认知衰弱的资料相对匮乏,本文就老年共病住院患者的认知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老年共病患者及认知衰弱的临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1研究对象 以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共病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7例,女71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同时存在≥2种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③具有一定理解表达能力,能够听懂或看懂量表内容;④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或疾病的终末期;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③已明确诊断为痴呆或精神病患者。198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认知衰弱分为认知衰弱组59例、非认知衰弱组139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评估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婚姻状况、锻炼情况等。
1.2.2共病严重程度评估 采用校正年龄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进行共病严重程度评估,分为低(2~3分)、中(4~5分)、高(≥6分)三个级别。
1.2.3认知衰弱评估 ①躯体衰弱状况: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估患者躯体衰弱状况,包括5个方面:疲劳感、低抵抗力、行走速度慢、多病共存和体质量减轻,每一项记1分:0分为无衰弱,1~2分为躯体衰弱前期,≥3分为躯体衰弱期。②认知状态:采用由美国Hughes编制的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估患者认知状态,包括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事物认知、家居生活和业余爱好、个人自理状况等方面内容。评定标准为:0分为健康,0.5分为可疑痴呆,1分为轻度痴呆,2分为中度痴呆,3分为重度痴呆。本研究将认知衰弱定义为同时存在躯体衰弱(FRAIL评分≥1分)和认知功能障碍(CDR=0.5分),且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或其他类型痴呆。
1.2.4老年综合征评估(CGA) 包括营养状况、用药数量、抑郁情绪。
2.1老年共病住院患者认知衰弱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198例老年共病患者中有59例存在认知衰弱,认知衰弱发生率为29.8%。其中不同性别、BMI、吸烟情况、饮酒状况及婚姻状况的老年共病住院患者认知衰弱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用药状况、CCI评分、营养状况、抑郁状况及锻炼情况的老年共病患者认知衰弱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98例老年共病患者一般资料及认知衰弱单因素分析
2.2老年共病住院患者认知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有无认知衰弱为因变量(无=0,有=1),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用药数量、营养不良、抑郁为认知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育锻炼为保护性因素,见表2(P<0.05)。
表2 198例老年共病患者认知衰弱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共病患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我国≥65岁人群中共病患病率为18.30%~57.48%[7]。尽管在不同的研究中,共病病种的构成比例存在差异,但目前而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等位居前列[8]。而医护人员在对老年人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关注疾病本身而忽略有无认知衰弱等老年综合征的问题。
目前我国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0.72%~50.10%[9],考虑与目前认知衰弱的定义及测量工具尚未统一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共病住院患者认知衰弱的发病率为29.8%,与王凌霄等[10]的研究结果相近(25.4%),王姣锋[11]研究显示≥65岁老年住院患者的认知衰弱发病率为43.17%,高于其他研究结果。周巧学等[12]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13所养老机构中的303名老年人进行研究,认知衰弱患病率为27.1%,而Liu等[13]对678名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得出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13.3%,孔令磷等[14]的一项社区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衰弱的发病率为8.6%。由此可见住院患者及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发病率高于社区,分析原因:①住院患者及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年龄偏高或正处于疾病的急性期,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罹患各种疾病,导致躯体及记忆功能的下降;②脱离熟悉的环境及人群,导致与外界交流减少,易出现孤独、抑郁、食欲下降等情况,而有研究表明负面情绪与老年人发生躯体衰弱及认知障碍密切相关[9],营养状况也与躯体衰弱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长认知衰弱发病率逐渐增加,65~岁为18.6%,70~岁为32.3%,≥80岁为44.7%,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为认知衰弱的危险因素。与张爽[15]、Ma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功能下降、体内激素代谢紊乱、炎症介质增加以及肌肉力量、强度降低等都是导致躯体衰弱及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17]。
本研究表明,随着患者用药数量的增多,认知衰弱的发生率升高。有研究显示[18]共病多与衰弱共存,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随着共病数量增多,用药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降低了患者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加患者衰弱情况从而影响认知功能,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发现营养不良、抑郁为老年共病住院患者认知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即营养不良或抑郁患者的认知衰弱发病率高于营养正常或无抑郁患者。营养不良是衰弱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衰弱或认知受损患者的营养状态则又会因躯体状况的下降而进一步恶化[19]。Singh等[20]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AD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抑郁患者认知衰弱患病率是无抑郁者的5.2倍,可能与二者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有关,如炎性介质增高、血管病变以及脑白质增加,使衰弱与抑郁相互作用,互为因果[21],最终二者共同加速认知功能的下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医护人员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及心理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为老年共病住院患者认知衰弱的保护因素。叶明等[22]的一项研究表明多组分运动处方可以改善老年患者的认知衰弱状况及营养状况,Yoon等[23]研究发现,抗阻训练可以改善认知衰弱患者的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及肌肉力量。分析其原因:运动可以促进部分神经因子的表达进而调节大脑的可塑性及功能,进而修复认知功能[24]。锻炼还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力量及强度,调节骨骼代谢,延缓衰弱的发生,还能进一步降低认知衰弱的程度。
本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涉及的人群均为住院共病患者,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问题导致影响因素与认识衰弱之间缺乏因果关系。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慢性病还应包括老年综合征如便秘、睡眠障碍等,本研究对共病患者定义不够全面,而且没有针对某一具体的疾病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老年共病住院患者认知衰弱不容忽视,且随着年龄、用药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认知衰弱与抑郁、营养不良及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加强营养状况及适当运动来预防或延缓认知衰弱的发生及发展。为老年医护人员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