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
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当前,一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材内容,弱化了课程的意义与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激趣教学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所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激趣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巧妙开场,让课堂充满期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也适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形成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新鲜感和求知欲。
(一)创设情境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課堂上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在希望中长大”时,课前,笔者指导三名学生排练小品《晚餐时光》,小品情境是父母对孩子人生的长远规划和孩子的叛逆顶撞让晚餐时光变成了伤心时光。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观赏小品,通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感受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给“我”带来的快乐和烦恼……学生在看完小品后思考:父母为什么这样要求“我”?面对父母的期望,“我”该怎么做?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新课产生了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并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玩不同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丢沙包、跳房子、123木头人等。这样,学生便对游戏有了充分的认识,会积极投入新课学习中,同时会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情境创设有很强的代入感,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二)故事激趣
故事往往把虚幻和现实巧妙结合起来,情节感人,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爱国热情。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讲了《王二小》的故事,学生听后都说王二小太伟大了,要向王二小学习。接着,笔者在大屏幕上播放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让学生怀着激动又自豪的心情走进新课的学习。在学习反思与总结环节,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们在国庆节不能忘记王二小!”那节课,学生的表现让笔者非常感动,他们在爱国教育的熏陶中牢牢记住了10月1日是国庆节,还主动学画五星红旗。由此可见,故事导入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活动体验,让课堂妙趣横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说理性,如果教师只是进行说教,学生必定会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妙趣横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案例或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笔者先是播放一段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视频,场景中偶尔会有人闯红灯、自行车骑入机动车道……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笔者提问道:“每天过马路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是怎么叮嘱大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叮嘱大家?”学生很快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还举了一位同学在上学路途中闯红灯受伤的例子。由此,学生不仅对新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增强了安全意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的要求。
(二)辩论明理法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由于个体心理的差异或受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在表述观点时出现“对立”的情形。这时,教师可以巧设“擂台”,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针对某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会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集思广益组织语言。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三、网络助力,让活动鲜活有趣
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玩中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玩,学生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延迟开学,很多学校因地制宜安排了线上学习。在这个“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培养良好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为目标制订了每节课的“家政任务单”。其中就有“秀出我的厨艺”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网络美食平台学习做一两道拿手菜,为辛苦抚养自己的爸爸、妈妈献出自己的孝心。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前,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资料,了解身边的“塑料制品”。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发现身边的塑料制品有垃圾袋、小板凳、扫把、饮料瓶等;交通工具的很多部件也是塑料制作,如自行车把手、公交车座椅等;塑料也被用于医疗器械上,如输液管、输液袋、药瓶、检查仪器等。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亲身体会到塑料制品在衣食住行中的广泛应用。在交流环节,学生畅谈了塑料制品的巨大作用,同时产生了疑惑:塑料制品作用这么大,为何被称作“白色垃圾”呢?
笔者借助网络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塑料污染的视频。由此,学生了解了为什么塑料废弃物被称作“白色垃圾”,明白了塑料是一种非常难被分解的材料,通常需要100~200年的时间才能够自然降解。接着,笔者又给学生播放了视频——“塑料袋旅行记”,让学生看到了塑料废弃物给自然界特别是动植物带来的危害。然后,学生制订了“减塑方案”,并提出“减塑行动,从我做起”的口号。由此可见,教师借助网络能让课堂更加鲜活有趣。
四、多元评价,让学习永葆生趣
对学生实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学生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多方面地了解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
(一)教师评价
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处在发展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有进步或表现得很出色时就要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获得满足感。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快乐过新年”时,班里一名男生听课时没有集中注意力,不小心把板凳弄倒了,发出来“砰”的一声巨响。学生顿时哗然,他紧张地站起来,忐忑不安地望向笔者。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情绪,笔者灵机一动,说道:“今天我们上‘快乐过新年’一课,XX同学帮助我们放炮啦!”学生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他也红着脸笑了。笔者把“事故”变成“故事”,巧妙化解了学生的尴尬,引领学生回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件事,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三心二意,只要笔者上课他就目不转睛,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同伴评价
群体活动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必须以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为前提。对学生而言,同伴的评价至关重要,好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兴致高昂,如同伴的帮助、激励等友好行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活动。而那些具有攻击性的语言、伤害性的行为通常会让学生感到愤怒、伤心,不愿意再与别人交往。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把对同伴的认识通过“我来夸夸他”和“我来提建议”等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互相赏识、互相激励,在同伴的评价中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总之,要想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师就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