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湟中区实践论“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与作用

2021-09-16 10:52阿存海
新农民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书记脱贫攻坚

阿存海

摘要: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在整个系统中是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因素。文章着眼湟中区实践,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就“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让党的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彰显、让基层群众的致富门路得到了有效拓展、让党的宗旨情怀在人民中得到充分厚植、让贫困群众增添了脱贫致富的精神力量”四个方面作了个性梳理。并以“第一书记”为切口,从“坚持党的领导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证、夯实基层堡垒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保证、因地因村制宜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保证、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保证、苦干实干精神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作风保证”五个方面就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和启示进行了个性分析。

关键词: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在整个系统中是关键所在,其中干部更是决定因素。在全国脱贫攻坚一线有这样一支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名字就叫“第一书记”。有关资料表明,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1]。今天,我们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研究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成功经验,就不能不去关注 “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湟中区在脱贫攻坚中派驻“第一书记”情况

湟中区辖10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380行政村、1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6.01万人,户籍人口48.17万人,有回、藏、土、蒙等24个少数民族,其占人口总数的32.99%。2001年,湟中区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6年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多轮精准识别、数据对比,全区确定贫困村156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4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27户、2909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3%,占全市贫困人口的44.8%、全省的5.47%,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区委、区政府把加强基层扶贫工作力量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推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156名、驻村扶贫干部313名,向非贫困村选派包保干部480名,保证了每个贫困村有3名扶贫工作队员、非贫困村至少有2名扶贫工作人员,做到了脱贫攻坚中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

2  从个案看“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强党建:“第一书记”让党的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这是“第一书記”带领贫困村人民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证。

典型个案分析一:拦隆口镇卡阳村“党建+扶贫”模式

卡阳村位于湟中区拦隆口镇西南部,全村265户、926人;耕地129.53hm2,人均耕地0.13hm2。2015年全村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是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31人。2015 年,区委、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西宁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卡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民营企业家鲍武章任“第一书记”。卡阳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一书记”鲍武章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企业家+驻村干部+村党支部+农户”的党建扶贫模式。2016年底,卡阳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帽子”,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7元,年均增长16.04%,昔日贫困的穷山坳华丽蜕变为青海最美乡村之一。为充分彰显卡阳“党建+扶贫”模式引领脱贫攻坚成效,2017年1月,由卡阳景区、卡阳村、白崖一村、上庄村、前庄村、泥隆台村、中庄村7个党支部组成的“卡阳乡村旅游中心党委”成立,进一步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在西纳川地区连点成片、连片成线的实践路径,从而 用“卡阳模式”辐射四邻脱贫摘帽 。2016年,卡阳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卡阳模式”全面开启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成为了精准扶贫圈的“网红”,为全区乃至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党建促扶实践贫经验。

2.2  谋产业:“第一书记”让基层群众的致富门路得到了有效拓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但老乡能不能富,关键得有挣钱致富路。因此,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这是“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村人民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发展支撑。

典型个案分析二:李家山镇汉水沟村“产业+扶贫”模式

湟中区李家山镇汉水沟村是一个浅山纯回族村,2015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392户,18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54人。2017年12月,西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李栋到汉水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实现民族村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村“第一书记”李栋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汉水沟村有200多年制作馍馍的历史,至2018年初整个汉水沟村外出务工人员70%在外开馍馍铺或在馍馍铺务工,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汉水沟人开的馍馍铺已经达到了120多家。立足这一优势,“第一书记”李栋和村“两委”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着眼民族特长,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汉水沟村馍馍产业。2019年初,汉水沟馍馍在西宁市、海东市及甘肃、海南、陕西、宁夏、新疆、山东等8个省区有了180家馍馍店,带动了全村400人外出务工和就业,形成年收入近500万元的馍馍经济。2019年11月,汉水沟村馍馍产业发展中心(扶贫车间)正式开业,中心注册了“青湟汉水沟馍馍”商标,积极打造“夏都馍馍第一村”的品牌,使该村的产业品牌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青湟汉水沟馍馍”品牌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

汉水沟村靠“馍馍产业”激活“一池春水”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生动实践表明: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2.3  惠民生:“第一书记”让党的宗旨情怀在人民中得到充分厚植

民生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脱贫攻坚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村人民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社会基石。

典型个案分析三:共和镇东台村“民生+扶贫”模式

2017年2月,区财政局农经科科长祁全邦被组织选派到共和镇东台村任“第一书记”。东台村是一个典型的脑山村,村容村貌脏乱差、环境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群众意见大。如何立足脱贫攻坚和谐村民关系?“第一书记”祁全邦与村“两委”干部经过认真分析和研判,决定从群众意见最大的村容村貌整治入手,把民生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切口”。经不懈努力、多方争取,2018年6月,东台村“高原美丽乡村”项目得以实施。同时,着眼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脏乱差整治工作,制定了《东台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带领全村集中开展“三清、五改、治六乱”行动,积极探索“户集、村收、运处”的生活垃圾情理模式,环境整治不断走向制度化。项目实施使东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的心气理顺了,干部的作风变实了,干群关系和谐了。2018年,东台村被评为湟中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先进集体。

“百姓心中有杆秤,千古传诵却金亭”。东台村脱贫攻坚的实践表明:对我们党而言,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解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2.4  扶心志:“第一书记”让贫困群众增添了脱贫致富的精神力量

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翻身。因此,在脱贫工作实践中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这是“第一书记”带领贫困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使命。

典型个案分析四:群加乡上圈村“精神+扶贫”模式

湟中区群加藏族乡上圈村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村,全村476人。上圈村地处脑山区,地理位置偏僻,村里的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争当贫困户现象十分突出,村民杨生柯就是一个“典型”。杨生柯种庄稼、出力气是一把好手,可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地还是那几亩地,房还是土坯房,日子越过越穷。几年前,妻子又患上了肺水肿,几次住院治疗使这一家又欠下了几万元的医疗费,“靠着墙墙根晒太阳,等着党和政府送小康”是杨生柯的真实心理写照。如何让杨生柯如期脱贫?“第一书记”尤其明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积极坚持“一户一策”,决定从“精神扶贫”上求突破。2015年10月,杨生柯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9月,杨生柯享受到了危房改造项目。为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第一书记”尤其明建议杨生柯利用村里山林多、草料多的自然优势发展养殖业,端起自己的“金饭碗”,可资金从哪里来?羊从哪里来?杨生柯心存顾虑、犹豫不定。扶贫要先扶志!经“第一书记”尤其明无数次的上门动员和对扶贫优惠政策不厌其烦的宣讲,杨生柯下定了靠养殖脱贫的决心。通过争取产业扶贫补贴、申请互助资金贷款,尤其明为其筹措资金5万余元,购进了40只绵羊,杨生柯终于走上了靠养殖脱贫致富的小康路。2017年底,杨生柯养殖规模达110只,出栏绵羊24只,净赚利润2万多元,杨生柯一家终于如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尤其明同志被评为湟中区驻村优秀“第一书记”。

杨生柯的脱贫故事说明,只要我们有效解开贫困群众“不想脱贫”的“思想疙瘩”、真心解决贫困群众“不会脱贫”的“技能短板”,激发出贫困群众“想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会脱贫”的实践能力,贫困群众就一定能够“站起来”,且一定能够“走得远”。

3  “第一书记”戮力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启示

“蝶变”之路艰辛,脱贫经验宝贵。从湟中区看,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2018年全區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顺利实现贫困区“摘帽”;2019年全区9127户、2909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绝对贫困“清零”目标顺利实现。今天,我们以“第一书记”为切口,总结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概括为:

3.1  “高举旗帜”----坚持党的领导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证

从全国看,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全党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从而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从湟中区看,脱贫攻坚以来,全区上下全力构建协调高效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区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在纵向上推进“指挥长负总责——区级领导‘包保乡镇——区直机关单位‘包保非贫困村——乡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各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两委班子”共同负责的“五级”责任体系建设,在横向上设立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等“九大”职能部室,从而构筑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指挥体系,形成了“区级统筹抓、乡镇直接抓、部门分工抓、村级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证。

3.2  “头雁效应”----夯实基层堡垒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保证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农村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我们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前沿“阵地”。从湟中区看,自脱贫攻坚以来,区委始终牢牢牵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牢固树立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导向,严格“第一书记”党建责任,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以“头雁效应”激活“群雁活力”,正真实现了“选派一名干部,改变一个村子”的党建扶贫实效。期间,在组织层面先后有880余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被选配为村“两委”干部,对18名组织带动能力不强的村党支部书记予以调换,13个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得以整顿;在实践层面通过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农村企业、生产基地中设立党组织,积极构建“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企业”等党建促脱贫工作格局,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统筹规划、示范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党的力量倍增。

3.3  “精准滴灌”----因村因户制宜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保证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从湟中区看,自脱贫攻坚以来,区委区政府从严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十指握拳”,广泛凝聚社会合力,在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基础上,精心构图,悉心织就,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脱贫攻坚始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工作细、效果好。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因村精准施策、在就业扶贫和上坚持因户精准转移。期间,全区先后实施特色种养、资产收益、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扶贫项目565个;立足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76家,带贫益贫群众达1.3万人;着眼技能培训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7222人;积极开发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434人。实践证明:扶贫不能搞“一锅煮”,更不能搞“一刀切”,只有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才能以政策执行的“精准度”提升扶贫脱贫的“含金量”。

3.4  “内生动力”----以人民为主体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保证

志不立,穷根难断。当“等靠要”思想成了常态,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效果也会打折扣。唯有扶起“贫困”的意志,才能脱离“贫困”的物质,从而让扶贫对象特别是“失能”“弱能”的贫困群众在接受“经济输血”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经济造血”功能,从短暂被动的受益者转化为长效主动的参与者,从财富的受让者变成财富的创造者。从湟中区看,自脱贫攻坚以来,一方面全区上下从严压实部门、单位、乡镇、村委、党员、干部扶贫政策宣讲责任,以政策宣讲“组合拳”奏响思想脱贫“合唱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脱贫思进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注重正向激励引导,制定了《湟中区贫困户励志奖励实施方案》,注重从贫困户中发现典型、培树典型,以脱贫先进典型事例提振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实践证明:精准扶贫是“为了人民”的事業,也必须是 “依靠人民”的事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这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保证。

3.5  “愚公之志”----苦干实干精神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作风保证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从湟中区看,自脱贫攻坚以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政治自觉、坚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决心、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工作韧劲、下足“巧用匠心织丝缕”的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心用力,苦干实干,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践证明:“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必胜信念、“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宗旨情怀,这是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的作风保证。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20年3月6日)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书记脱贫攻坚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第一书记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