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胆道之父”

2021-09-16 10:55黄志强王江山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8期
关键词:肝胆胆道院士

黄志强 王江山

无悔选择,爱党报国

黄志强从小就求知若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37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城,这极大地激发了黄志强的爱国情怀,他在悲愤中下定决心,将来要用知识拯救中国。

1938年,刚满16岁的黄志强被位于昆明的国立中正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的主要前身之一)录取,为了求学,他克服重重封锁抵达学校。在医学院,他废寝忘食地学习生理学、病理学等科目,再加上注重实践、缜密思考、亲身验证的临床习惯,逐渐成长为训练有素的外科医生。1949年年末,在黄志强的事业逐渐起步之时,他的人生面临了一个关键抉择:是像他同事那样选择去台湾地区,还是留在大陆?在这几年的行医生涯中,黄志强愈加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无悔的选择:留在大陆,用自己的医疗技术,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潜心科研,披肝沥胆

黄志强在行医时发现,有许多患者患上了肝内胆管结石,这是一种会让患者感到十分痛苦的疾病。其在早期往往没有临床表现,体检很难发现,可一旦发病,就很难治愈。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的模样,黄志强十分心痛。他翻遍当时的医学书籍,想找到医治这种疾病的良方,却无功而返。

黄志强院士(中间站立者)指导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医学实验(图片来源/新华网)

原来,国内对这种病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仅很难诊断,死亡率也很高。其实当时在国际上,肝内胆管结石也被看作是不治之症。但黄志强迎难而上,立誓要探索出医治肝内胆管结石的办法:“医学科学领域里,也应该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

黄志强院士(中)进行义诊 (图片来源/新华网)

此后,黄志强开始对大量患有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临床与病理学观察,询问体征、整理记录。了解多个临床病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是肝内节段性病变,在病变范围内,肝组织会呈现出相应的病理改变,如纤维化、萎缩和丧失功能。面对这些问题,黄志强针对性地提出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暢引流”。这个治疗原则是黄志强的大胆创新,即不要只单纯针对晚期时的并发症治疗以缓解症状,而是要追寻疾病的源头,根治性地清除病灶。

1957年,黄志强和同事首先提出用肝叶切除术有计划地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病灶,还可以保存功能性肝组织。他们成功实行了两次手术,术后患者的病情果然得到缓解,这是世界上首次用这种方法治疗胆管结石病。面对无人能解的科研难题,黄志强不惧困难,怀着为患者解决痛苦的慈悲之心,深入临床一线,为人民排忧解难。

《黄志强肝胆外科讲义》为黄志强院士从事临床和教学一线工作近70年的经验总结

支持创新,勇攀高峰

1963年,黄志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中国胆管结石的外科防治事业就由此起步。1973年,黄志强代表中国赴西班牙,参加国际外科大会。在大会上,黄志强详细论述了中国常见的肝内胆管结石病和中国取得的临床成果,还阐述了自己提出的著名论断,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以及“高位肝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和手术治疗上的主要难点”。此举打破了国际上一直认为肝胆管结石不可治愈的迷信,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了巨大轰动,后来这一治疗方法被收入教科书。黄志强为中国胆道外科制定了有效治疗措施和实践原则,也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从医77年来,黄志强院士在医学研究领域探索耕耘,他曾说:“为医之道,贵在精诚,精益求精,永无止境,扬长避短,规范自律,缜密设计,层层设防,难于避免,可以避免,不求为零,但求最低。”他鞠躬尽瘁,大医为民的精神,会长留人们心间。

(责任编辑/王佳颖 美术编辑/胡美岩)

黄志强院士在肝胆外科病房进行临床教学(图片来源/新华网)

猜你喜欢
肝胆胆道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院士速递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