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尼佳,王永琳,郭林涛,周洪宇
1.重庆师范大学;2.西南财经大学;3.西南交通大学
打工换宿,即旅游者在旅游业场所兼职工作,以此换取免费食宿,实现延长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弥补旅行费用、深度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旅游等目的。打工换宿以旅游为目的,以工作为手段,具有“工作”和“旅游”双重特性。工作环节所涉及的劳动通常时间弹性且内容闲适,可以说是一种深入探究当地文化生活的旅游过程[1]。
打工换宿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换宿青年而言,低食宿成本的旅游方式帮助他们更独立的实现旅行计划,长停留性加深了他们与当地人文的联结。根据杨晓慧(XiaohuiYang)等人的调查,打工换宿对个人性格和能力提高有积极影响[2]。对当地旅游业而言,换宿青年的流入不仅能低成本解决旅游业弹性的用工需求,还能刺激当地新型而独特的企业业态[3]。对旅游经济而言,低食宿成本解决了青年消费能力有限等问题,长停留性则增加了青年的文旅消费需求,有助于优化青年文旅消费结构,促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可以说,打工换宿是一种互利型旅游模式,是零工经济和深度文旅的创新融合,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打工换宿的研究多以旅游动机、价值影响、身份认同、流动力、行为特征等方向为主[1-6],较少从市场角度研究大学生的打工换宿偏好。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产品属性角度对大学生打工换宿的选择行为进行联合分析,对大学生打工换宿偏好开展实证量化研究,为“工旅结合”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求推动打工换宿释放更大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打工换宿具有复杂的产品属性,研究有限的多因素综合效用最优化可以得到整体评价下的换宿偏好,更符合被调查者的思维习惯[7]。联合分析法非常胜任于估测消费者在复杂决策行为下对某种产品相对重要性和属性水平的效用的评价[8]。
本研究基于联合分析法模拟大学生在多因素杂糅并存的情景下,对打工换宿产品理性地权衡选择,并按其偏好给产品组合进行评分,从而获得大学生对打工换宿各属性及其水平的整体偏好结构。
通过查阅文献,本研究最终解析出5个影响大学生打工换宿旅游偏好的属性,并综合样本描述、受访者描述,确定了每个属性的水平。
如果按照全轮廓实验将各属性的水平进行组合,将有162种结果,超过了被调查者的理性判断范围,不利于调查。因此,本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得到14种能全面反映产品特性的虚拟打工换宿招募卡片。
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二是研究主体部分,该部分呈现了14种打工换宿虚拟产品,被调查者需按照李克特九级量表进行综合评分,分值越高代表偏好程度越高。
问卷针对成渝地区的大学生,以线下+线上形式发放,共收回问卷102份,剔除无效数据得到有效问卷75份,有效回收率73.5%。对数据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其中皮尔逊R值和肯德尔 tau分别高达0.978、0.840,且对应系数远小于0.05,模型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联合分析模型所做的假设和结论是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的,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人们对换宿旅游中各属性的偏好状况。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SPSS24.0软件,运行联合分析CONJOINT程序代码,整理得到打工换宿属性的重要性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打工换宿属性偏好联合分析结果
实验显示,“至少15天”效用值最高,而“至少30天”的效用值为负数,说明受访大学生更偏好中短期的打工换宿,对30天以上成消极态度。目前国内的打工换宿时长普遍要求一个月以上,这增加了大学生打工换宿的门槛,限制了打工换宿进一步推广,缩短换宿时长是市场未来的期待。
“换宿场景”是“工旅结合”的直观体现。该属性的重要性值排名第一,证实了“工旅结合”是打工换宿的核心。其中,“文娱型”受欢迎程度排名第一,其次是服务型,“田园体验型”较为落后。说明大学生选择“工旅结合”时,更青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娱乐氛围感更强的文娱型工作,比如书店、手作工坊、摄影工作室、户外运动工作室等场景。服务型工作比较普遍,受欢迎程度不太明显,但仍能被大学生们所接受。这意味着大学生进行打工换宿不仅是为了有机会享受周围旅游资源,借工作便利探索新奇好玩的项目更能满足其个性化旅游目标。目前,国内打工换宿覆盖场景仍然表现单一、缺乏吸引力,因此,拓展“换宿场景”,创新“工作”和“旅游”的结合,是优化打工换宿个性化体验的核心。
打工换宿的本质是实现其旅游目标,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闲适的工作内容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偏好。结果显示,只有“每周3-4天自由支配时间”的效用值为正,而其他几种属性水平的效用值都为负,说明大多数学生更偏好这时间清晰、劳逸合理的类型。工作方面,以看店接待、轻量劳动为主的“基础型”工作和存在特长或专业要求的“技能型”工作,效用值均为正,分别为0.229和0.141,而含有打扫客房、洗碗或打理农场等要素的“劳动型”工作的效用值为负。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愿意用服务或专业技能换取食宿,而非用单纯的劳动力换取食宿。
“换宿福利”体现的是大学生打工换宿的目的偏好。调查显示,“经济补偿”、“环境舒适”、“技能收获”排名靠前,“社交满足”效用为负,证实了大学生打工换宿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以更经济的方式获得舒适的食宿环境,其次是业余技能的拓展。而社交并非大学生在打工换宿过程中的刚需。不少受访者表示过于频繁的社交环境反而会降低其打工换宿意愿。
受调研成本限制,本研究未能将住宿环境图片、信息安全度等因素划分到影响属性中进行联合分析,因而实验具有局限性。对此,本研究补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超半数的人在选择换宿时会重视图像信息以及安全认证情况。可见,环境图片和信息可靠性是打工换宿信息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递的视觉效果和安全可靠性对换宿者而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市场在推广打工换宿产品时,应做好信息透明化,用真实的场景图片视频和安全认证信息帮助消费者识别优质的换宿资源。
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打工换宿偏好。分析得到大学生出游的核心痛点在于节约食宿支出,安全地完成旅游目标,爽点在于追求个性化旅游体验,痒点是自我实现和社交体验。目前,打工换宿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其社会、经济价值还未充分实现,如果没有社会资源的助推,没有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难以实现大规模宣传。希望高校能积极宣传推广打工换宿,鼓励学生积极开阔眼界,探索正确的人生观。政府则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督市场,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