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在动漫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21-09-16 12:40陈一鸣
河北画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服饰动漫基础

陈一鸣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造型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绘画表达语言,达到准确、生动、深刻地表现对象。当下艺术教育语境中基础课训练多是以普通绘画的基础理论结合技法训练为主,以前苏联苏派现实主义为依托,写实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并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在面对全球文化碰撞交融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职业教育艺术类教学逐渐表现出教材图示案例陈旧、实用特征落后、与行业结合相脱节、设计时代感滞后与审美趣味在大众化与潮流化的矛盾等等局限性。基于上述情况,为满足职业院校艺术类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将本民族文化结合行业特征融合进基础教学之中,是积极探索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一次尝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造型基础课程与教学目的

造型基础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剖析对象,对客观对象的空间、光影与色彩关系之间的规律,以对客观物象进行发现、表达、抽象、具象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手段,进行主观创造表现出新的客观形象的一个过程,是理性为基础,主观情感穿插为要素的。造型基础课是艺术绘画、设计类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包括了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

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进行相对应的造型基础训练来提高造型能力,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客观、概括、生动地表现对象是造型基础训练的目的;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分析和综合客观对象的形体轮廓,把握住客观形体的外在轮廓的必经途径;深刻的表现方法则是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局部与整体等关系进行提炼与概括,从而以主观情感的客观表达方式发展出具有独特绘画语言图像表现形式;造型基础训练的核心是对造型思维的提高,是培养对客观对象进行深入和概括的必要手段;符合当下时代精神风貌与审美趣味的表现方法是进行造型基础训练的时代召唤。

二、汉民族传统服饰在动漫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需求

当下中日韩等国动漫作品多是依托本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保持显要的服饰特征的同时进行的演变创作。在以当代审美趣味迎合受众者的精神需求、审美韵味与营造古朴的视觉形象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可视化传播。将本民族服饰语言引入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依托传统造型基础教学中对于“三大面、五大调”、透视关系、色彩关系与空间透视关系等表现形体手段上,以学促教、以教带学。

不同于传统国油版雕等艺术学科在造型基础课程中为夯实造型基础采取的按部就班从几何石膏体、静物体、石膏人物到真人的学习过程,职业院校动漫设计因其突出行业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造型基础课程学时设置中没有多余课时来进行基础搭建,从而在教学成果上更加注重对客观体进行提炼与归纳,并对加强对动漫创设对象的性格与特征形象的把握之上,同时兼顾行业标准需求的丰富多样性,注重形象创设与分镜表达的绘画语言。作为动漫创设表达在造型基础课程学习中最大的特征表现,在于作者对历史、事件等客观存在的主观理解,依据不同时期与性格特征的差异来表现服饰、动作、表情等外显特征。

三、汉民族传统服饰在动漫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在动漫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开展中,依托中西方传统绘画理论结合当下“古风类”插画的行业标准来确定教学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1.构图

构图表现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初始,是图像立意表达重要的一步。汉民族传统服饰在教学表现中无论作为表达主体还是客体都需明确构图形式与构图美感,正如谢赫“六法”所云“经营位置”到清朝邓石如:“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引申出画面表达中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相对的是“动”的,统一是均衡的体现是“静”的,是体现主宾、远近、虚实、疏密、聚散、黑白、大小等关系。不同于西方绘画透视学中严谨具体的单点、多点、广角等透视原理,采用传统绘画中不受空间限制的“散点透视”(动点透视),能使画面脱离客观现实中视觉的限制,使画面具有更加辽阔的视觉感受,正如北宋郭熙著《林泉高致》中载“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

2.笔法

汉民族传统服饰在动漫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作为客观表现的存在,受益于当代材料的丰富,在造型基础训练中不受限于绘画工具的限制而能根据不同材料来丰富画面的表达。以线造型,如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中所载“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在实践过程中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线条变化形成的节奏美;勾、染、皴、点、擦等形式变化形成的韵律美,结合西方绘画中线条表现重质感、量感、空间感的表达加强画面效果。

3.色彩

汉民族传统服饰是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搭配与深厚的色彩文化内涵表现的。对于色彩表现来说,西方对色彩进行了详实科学的理论梳理,从三原色红黄蓝到:橙(红加黄)紫(红加蓝)绿(蓝加黄)三间色,到色相、纯度、明度色彩三要素对比,引申出色调微妙差异的类似色和色调强烈差异的对比互补色关系,是对客观自然物象存在外在特征之间的相似关系,重外在形体,是写实“形似”的表达。不同于西方色彩表达,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五色'论,则承载了“五行论”的文化内涵,更多的追求内在形态“神似”,战国荀况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南朝齐范缜亦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之说。形似与神似是相统一的,在进行造型基础训练中由事物的表象审美到意象的深化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艺术表现完整的过程。这也是开展造型基础课程的追求。

完整的造型基础表达中,对表达主题是以概括精炼的造型形式与背景表现来完善画面氛围的。造型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在于在平面上塑造的形象能根据不同的剧本需求来表达创设不同的线面视觉体验与细节刻画,如通过点、线、面或黑、白、灰等要素,以不同的构图、结构、透视等关系来表现空间样式效果的差异,特别是具有鲜明民族符号的应用,不仅对客观表达物象外在特征的提炼归纳上有着一定的趣味性与标识度,对物象本身内在的性格与情绪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映射作用,交相影响表达主体形象外形内神的个体特征,对后期着色等表现形式多样性上,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四、汉民族传统服饰在动漫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汉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物质表现,同时也是民族的外显标志。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之一,民族文化的内隐体现了其特有的文教价值:

首先教学体现了文化继承性。自古中国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古语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表征之一,汉服的形制表现与文化内涵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礼,并延伸进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同时“礼”亦贯穿汉服发展历史始终的。从“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直至明,汉服一直以华夏礼法为中心,通过历代推崇宗周法汉、象天法地而形成的一种服饰和文化体系,并且该体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审美实践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汉民族传统服饰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应用是通过对碎片化、元素化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整理归纳并付诸图形化表达的必经阶段,推动并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与价值的了解,重塑文化自信,是该课程最核心的理念。

其次汉民族传统服饰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表达元素,是了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民族风格的民族服饰,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沉淀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汉民族传统服饰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影响了众多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的同时也深受其影响;还直接影响了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民族服饰的产生与发展,是整个东亚文化圈服饰发展的溯源。对树立学生文化与民族自豪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门具有极强直观性与美学表现的实践类课程,在视觉体验上汉服给人大气稳重、飘逸灵动的外在美学表现,同时传递了飘洒自然、含蓄典雅的内在审美韵味。汉民族服饰里交领右衽、宽袍大袖,柔美流畅的板式表现则直观地阐述了汉民族柔静娴雅、泰然自若、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本课程重点在于实践,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将理论研究运用到作业实践当中。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性相互结合的课程,实践表达中既具有各个形式法则的特点,又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审美,将创意思维与实践技法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去收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现场展示等手段,把教学内容进行静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使得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造型基础课程持续改革。

猜你喜欢
服饰动漫基础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