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湖南信息学院
付祖光,1951年出生在一个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土家族长期聚居的地方——湖北省长阳县。1970年,年仅19岁的付祖光从偏僻的故乡长阳县乐园乡被招进县文工团成了一名“文艺战士”。起初他并未被当歌唱演员培养,而是一位以在舞台上做各种滚翻、跳旋等高难度动作的“毯子功”为主的演员。直到1972年,他在台上练功时,一个空心筋斗由于立足点错了位,腿便“咔”地一声摔断了。他强忍泪水,看着自己的断腿,不断思考着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当付祖光终于能拄着拐杖下床时,他高兴地在病房唱了起来。没想到他即兴激情的歌唱却赢得病友们一片叫好声,都说他唱得好。病友的褒扬猛地提醒了陷于事业困惑中的付祖光。对!腿不行,不是还有嘴吗。我在家乡就常爱哼个小调唱首山歌什么的,伙伴们也都喜欢我的歌声呢。从此,付祖光开始他追求歌唱艺术的职业生涯。
1975年,付祖光有幸被选拔进入湖北音乐代表团赴京参加一个重要的全国专业文艺调演。不负众望,他演唱的长阳山歌《丰收调》和《开创世界我工农》一举轰动首都歌坛,受到文艺界的高度评价。1978年,由于付祖光独特的歌唱艺术风格,他被调入了省城的歌舞剧团。在湖北省歌剧舞剧团,他得到了更多学习和演出的机会,演唱能力在湖北乃至全国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1985年,付祖光以歌曲《三峡情》获得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青年声乐比赛第一名。同年获得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音协联合颁发的“金凤奖”。1986年,他获得湖北省青年演员独唱比赛一等奖,并获第二届全国电视大奖赛“优秀奖”。1987年,付祖光再次以优秀的艺术表现,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艺术节奖杯”。2007年,他以一曲表现土家儿女的劳动、生活和爱情主题的歌曲——《醉了清江河》,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付祖光曾代表中国出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们虽然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却能听得出那些发自心灵肺腑的歌声。看着身穿民族坎肩,自豪自信地付祖光,听着他那带着我国特有民族特色、发自肺腑的歌声,外国友人更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付祖光就是这样带着他“歌王”的称号从家乡长阳出发,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并把融入巴风土韵的荆楚民歌推向了世界。
1.民族文化的根
付祖光从偏僻的山乡登上文艺舞台,从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名播四方的歌唱家,这与生他、养他的湖北长阳也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劳动岁月里,唱山歌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人们用拦歌、对歌、盘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人生的喜怒哀乐,表现劳动人民的理想和追求。长阳人在田地里劳作,只要一抬头,就会情不自禁地放开喉咙,唱起山歌来。长阳县的山歌给予了他丰富的养分,那里的原生文化给予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
2.原生唱法的魂
“原生态”唱法这个词通过青歌赛已被众人所熟知,笔者通过对付祖光的演唱特色的分析,发现具有“原生态”的艺术特征,但又不是纯粹的“原生态”唱法。原生态的歌声具有朴实、纯粹和自然的特点。付祖光在科学演唱方法的前提下,不失自己的民族本色,借鉴西洋发声方法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在探索中西音乐的交融汇合和体现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湖北民歌是付祖光最擅长最喜爱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演唱曲目。从付祖光这些歌声中,我们很容易领略到付祖光“巴风土韵融楚声”的歌唱艺术特色。巴风,是艺术家所处鄂西南山区地域音乐文化的原色;土韵,是艺术家所属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原色;楚声,指艺术家在歌唱实践中对地域音乐文化更具包容性的吸纳。如果结合实例来理解,他演唱的《丰收调》描绘的是长阳县人民喜庆丰收的劳动场面,接近原汁原味的巴蜀民间乐风;《醉了清江河》是在吸取了土家民歌音调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的歌曲,基本跳出了巴蜀地区“原生态”的民歌曲调,但土家风土情韵亲切感人;《三峡情》属于一首思乡颂歌,它是为歌颂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而创作的民歌作品,已经疏离了巴风土韵的原生音调却仍带有感人的楚艺术情怀。接下来,笔者以这三首不同类型的歌曲,聚焦巴风土韵融楚声的艺术特色去探析付祖光歌唱艺术呈现的原生文化特色与文化包容特征。
《丰收调》是由付祖光和其夫人张玉敏一起演唱的一首山歌。歌词中“听我们唱一个山高,岩高,田高,渠高,水高,干劲高,产量更高的丰收高产,高产丰收调啊哦嗬咿也”,生动形象地交代了长阳山区里一片欣欣向荣的丰收情况。“合理那个施用氮肥,磷肥,钾肥,青肥,水肥,栏肥,菌肥,火串堆呦呃肥呦呃,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贯彻哪好啊”,描绘了长阳山区的人民在田间辛勤劳动的场景,并歌颂当时的农业宪法政策为当地人民带来的丰收硕果。歌词中的每句话都深深蕴含着巴土人民喜悦之情,形象地展现了湖北长阳县区劳动人民最淳朴、善良的一面。
《醉了清江河》这是一首比较现代的湖北民歌。付祖光以鄂西土家族的音调进行演唱,听起来极其具有巴蜀本土的民间韵味。歌词中“天生哎一条清江河呦,你把那个土家儿女来养活啊,男人啊车水灌稻田啰,女人那个待客呀,泡呀泡茶喝呀。山寨那个新貌美如画呀,一派那个和谐摆手歌啊!”,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景色如画,和谐的动人场面。这首歌曲在当今时代比较流行,但是从付祖光的歌声中却能够听到土家民族的风土情韵。因此,它属于不完全跳出楚风文化的歌曲。
《三峡情》主要是歌颂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歌曲开始走向专业创作的路线,但又紧紧扣住长江三峡的主题,歌曲体现着巴蜀地区的文化特征。歌词中“三峡雨呦,三峡云呦,故乡的景呦故乡的情。从小爱在云里走,口吹竹笛赶羊群,从小爱在雨里淋,手挥竹篙驾船行噢。”这段歌词属于回忆性质的叙事描写,描绘了巴蜀人民在长江三峡附近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如“牵动儿女思乡情”,生在异地的人民无时无刻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三峡的雨和云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声。因此,这首歌曲虽然属于思念家乡的创作歌曲。但它主要是为长江三峡而创作,属于颂歌的范畴,并把长江三峡的自然风格描绘得格外真实。
综上所述,三首歌曲由于内容表现的需要,时代背景的差别,在音调素材的选用、风格韵味的诠释、文化底蕴的传递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追求中,付祖光应当已经找到了他艺术创作的立身之本,这就是:巴风土韵融楚声。这既反映出他浓浓的民族情怀,也折射出他宽广的文化视野。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民族声乐已经达到了辉煌时期,但每个时代都会根据广大人民大众的需要而创造艺术的精品。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音乐,才是具有时代价值的艺术。中国民族传统的音乐已经在声乐艺术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艺术的接轨,民族声乐也逐渐变得科学化、时代化、民族化。
当前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说过:“科学性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是我们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对歌曲处理的一种理解和经验。每个人的发声器官是一样的。因此,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以后可以体现出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包括美声、民族和通俗,也包括戏曲、曲艺和各地方的原生态民歌。它可以使人在正确发声方法的指导下,让声音能高、能低、能大、能小、能明、能暗、能虚、能实、能强、能弱,表现力极其丰富。”金铁霖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主张“声、情、字、味、表、养、象。”就是从声音、抒情、吐字、韵味、表演、形象、修养七个方面进行民族声乐人才的精心培养。所谓我们演唱的歌曲要体现民族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需要在作品的风格、特性、语言以及乐感方面,演唱者都应以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中国如今的声乐教学现状基本是统一的状态,也就是每位声乐演唱演员的演唱声音和风格如为一人所唱。这种演唱方法,从演唱方法上讲是较为科学性,但在科学的发声状态下,却埋没了每个人所具有的声音特色。因此,笔者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个缺憾所在。
笔者为进一步了解付祖光的音乐人生和演唱风格,曾多次采访付祖光。付祖光待人极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问道:“付老师,聆听您的歌曲,我发现您的歌声不仅具有当代‘学院派’科学的发声方法,也具有民间所特有的‘原生态’气息。”付祖光笑了笑,说:“这一点,你确实说对了。对于歌曲演唱,我比较注重‘原生态’与科学发声方法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因为这样一来,既能够很轻松地拓展自己的音域,适应于不同风格的歌曲,而且又符合广大人民大众的口味。歌是为人民而唱的,如果人民不喜欢,不推崇,这样的歌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纯粹的‘学院派’演唱方法会埋没了个人所具有的演唱特色。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也就不存在了。”
付祖光对于中国传统民间的文化遗产比较重视。他说:“如果把一个西藏的歌手放到中国音乐学院去加工、改造,如果我们只是听到纯粹的科学发声方法,而不能听到西藏人所具有的那种广阔无边的高原气息那是很可惜的。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与生俱来的声音都是一份很珍贵的文化遗产,单一科学的打造人的声音只会抹杀中国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遗产。”笔者非常赞同付祖光对当前中国民族声乐存在的一些问题所表达的看法,我们在追求更为科学的演唱方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付祖光一直坚持开拓民族声乐的新路,锲而不舍,演唱形式不断创新,他的演唱实践与成功经验,对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有着独特的参考借鉴作用。
付祖光的歌唱艺术立足于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统和荆楚音乐文化的根基之上,更博采众长,大胆创新,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不断吸取各种营养,终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他成功的歌唱艺术实践,为中国民族声乐宝库增添了财富。如果要给付祖光的歌唱艺术在当代中国民族声乐史上一个定位,说他走出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第三条道路,即立足“原生态”融合“学院派”的演唱道路并非溢美之词。目前看来,这条道路作为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新起点,应当会有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