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婷
摘 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昆明市五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经络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针灸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经络疼痛患者,临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针灸;经络疼痛;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1-0015-02
目前,经络疼痛被临床单独分类,不属脏器疾病或者神经疾病所致疼痛范畴,一经发病,机体可表现出经络所对应部位的相关症状与体征[1]。通常严重的经络疼痛患者,会伴有一定的循经疼痛感,亦可出现多种不良症状,如湿疹、丘疹、扁平苔藓和脱毛带等,影响患者身体机能,临床治疗难度较大[2]。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盛行千年,医疗体系完善。曾在《素问》中就有针灸治疗经络疼痛之说,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方式在经络疼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特选出54例经络疼痛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昆明市五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经络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区间34~65岁,平均年龄(50.45±3.03)岁;病程12~35 d,平均病程(22.01±1.36)d;疼痛部位:手少阴心经2例,手太阴肺经5例,手阳明大肠经6例,足少阴胆经4例,足太阴脾经3例,足阳明胃经2例,手厥阴心包经4例,足厥阴肝经1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区间33~64岁,平均年龄(50.43±3.05)歲;病程10~37 d,平均病程(22.04±1.33)d;疼痛部位:手少阴心经3例,手太阴肺经4例,手阳明大肠经4例,足少阴胆经5例,足太阴脾经4例,足阳明胃经3例,手厥阴心包经2例,足厥阴肝经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器官脏腑疼痛;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64种针灸适应证[3]。
排除标准:其他脏器疾病引起的经络疼痛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治疗配合度低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确定患者疼痛部位、性质,评估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适量给予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生产企业:吉林省力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083,规格:0.3 g×18粒),1粒/次,2次/d,连续用药7 d,如果患者疼痛区域水肿,可以加入脱水治疗,同时在患者疼痛部位进行定时定点按摩,热毛巾热敷患处,通过适当的物理疗法来促进机体局部微循环状况。
观察组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对每位患者的不同发病特点和规律确定患者临床症状,选择相对应的中医治疗方案,均选择患者相对应的疼痛经络循在四肢末端井穴部位进行针刺处理,针刺时间维持在30 min,1次/d,5 d为1个疗程。治疗周期控制在3~5个疗程,待1个疗程结束之后,需要充分评估每位患者的疼痛程度。
1.4 观察指标
(1)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微疼痛,尚可忍受;4~6分表示疼痛且影响睡眠,但可以忍受;7~10分表示强烈疼痛,无法忍受,影响睡眠,即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2)使用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级别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判定标准如下,显效:患者疼痛部位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不见,疼痛感消失,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相应部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轻微疼痛,身体机能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相应部位不适症状未见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疼痛十分明显。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经络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组织,连接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皮肉筋骨等组织,循行线路相对特殊,一旦机体患病,便可诱发多种不良症状,例如神经麻醉、神经疼痛等,直接体现在人体体表。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经络可以把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组织形成一个整体,且与机体表里、上下、内外相通,起到良好的调节阴阳、运行气血、濡养脏腑作用,在人体机能正常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4]。
疼痛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出现的机体病理性反应,但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性,病理反应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医学一直坚持认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是机体疼痛的病机,主要治疗原则在于疏通气血[5]。通常相关经络路线疼痛、组织器官脏腑疼痛、足阳明胃经络疼痛者伴胃胀和胃痛症状、足少阳胆经络疼痛者伴眼睛红肿痒痛、口干不适症状经络不适可以诱发多种性质不明的疼痛感,而经络疼痛的产生密切相关于机体脏器功能损伤状况,例如太溪穴疼痛,常见在机体脚踝部位,而中医学者认为,太溪穴是机体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和原穴,腧穴乃整个机体经气的汇聚所在,原穴乃机体肾脏原气居住所在,属于肾经发源地,对于不明原因的肾脏功能降低患者,很容易出现下肢活动不便或者腰痛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此[6]。作为人体精魄所在,经络一旦瘀滞不顺畅,便可诱发相关疾病,基于这一现象,中医学者考虑针灸治疗,刺激机体经络,有效通经络,养气血,降低瘀滞,定位相对明确,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经络疼痛患者的疼痛感,不仅治标,又可治本,效果显著[7]。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3.56±0.98)分,低于对照组(5.31±1.02)分,且治疗总有效率96.30%(26/27)高于对照组74.07%(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针对经络疼痛患者,临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确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经络疼痛患者應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保证较高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廖潇蘅.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4):72.
[2]孙定炯.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传统经络穴位异同点的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17):1358-1360.
[3]佚名.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64种针灸适应证[J].中国针灸,2008,28(S1):65.
[4]刘芸,陈采益.经络理论的中医临床应用探析[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5):23-27.
[5]黄玮,徐燕.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选穴规律分析及对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作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0):78-79.
[6]陈春雁.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00.
[7]苗金娣.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