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2021-09-15 02:29李慧
决策探索 2021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精神

李慧

【关鍵词】马克思需要理论;留守儿童;现状;路径

马克思的诸多著作都显示了马克思对需要的重视程度。马克思需要理论为重新审视留守儿童发展现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视角。以马克思需要理论对留守儿童现状重新思考、审视,对于梳理马克思需要理论以及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概念解析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

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在其众多著作中都对需要作出了论述。马克思在19世纪初期提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需要作出了更丰富的阐述,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需要”一词,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被满足的过程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完善的。虽然没有马克思关于需要理论的专门著作,但是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看出马克思需要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内容

1.生存物质需要。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他的每一种感觉都迫使他相信世界和他以外的其他人的存在,甚至他那世俗的胃也每天都在提醒他以外的世界并不是空虚的。他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他的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在马克思看来,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通过指出动物和人类的区别表明人类满足生存物质需要的方式。

2.社会交往需要。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劳动使人从动物的世界发展到人类文明的社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产劳动也具有社会性,只有通过合理有序的社会分工与协作,才能合理分配劳动成果。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而言,社会交往需要必不可少,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3.精神层次需要。“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已开始发展起来了,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已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这时已经创造出神话、故事和传说等等口头文字。”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满足物质生存需要便会产生新的需要——精神层次需要。人类对精神层次的需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不论处于任何时代,人类都不会放弃对精神层次需要的追求。

4.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人类除了创造出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学艺术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人类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自由全面发展需要。

(三)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特点

1.多样性。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然、交往以及文明的需要,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其需要也会多种多样。人作为不同的存在物,其需要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自然存在物而言,人需要满足吃、喝、排泄、性等生理基本需要;对于社会存在物而言,人需要满足生产、交换、消费、交往等社会实践需要;对于精神存在物而言,人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提高,由此产生精神方面的需要。

2.发展性。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但人的需要也是逐渐从低级转变为高级的过程。人类最初产生的是生存基本需要,在物质水平得到提高时,才会逐渐产生精神等更高层面的需要。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会导致需要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产生新需要的螺旋上升式过程中而不断发展的。

二、留守儿童的概念解析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在汉语中,“留守”主要指居留下来看管、军队进发时留驻部分人作为守备或者部队机关离开时在原地担任守卫联系工作的人员。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1993年,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文章中,上官子木首次将“留守儿童”一词展现在公众视野中,特指那些因父母出国而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照顾的儿童,与当今的留守儿童定义有所出入。1995年,在《留守儿童实堪忧》中孙顺提到农村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词开始接近当今的定义。现在,留守儿童主要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有学者依据父母外出具体情况,将留守儿童进一步划分为不完全或准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或完全留守儿童:前者父母中的一方外出务工;后者父母双方外出务工。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200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发展状况,不断出台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文件,以改善留守儿童现状。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0万,约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8%,约占中国儿童总数的20%。尽管国家不断致力于改善留守儿童现状,但留守儿童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留守儿童主要分为不完全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主要为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在缺少父母监护特别是缺乏母亲监护时,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乏保障,成长所需要的营养饮食也比较缺乏,长期缺乏营养会导致留守儿童健康无法得到保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在部分地区,留守儿童仍然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问题。

2.留守儿童安全现状。由于留守儿童年龄都在16周岁以下,父母至少有一方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对危险预知不够。近些年来,遭受安全事故的留守儿童逐年增加。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和保护,留守儿童往往也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无论是作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在校园暴力中不可避免都会受到身心伤害。

3.留守儿童学业现状。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经济状况比较落后、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因此教育问题也是留守儿童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留守儿童学业现状主要有四大困扰:第一,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因为没有正确的指导,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明确;第二,留守儿童监护人不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三,留守儿童身边缺乏有能力辅导学业的监护人,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第四,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需要做家务和农活,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学习环境差也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学业现状之一。

4.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致力于提高留守儿童生活的物质水平,往往会忽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两地,缺少沟通和交流,心理方面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由于情感长期无法得到疏解,留守儿童逐渐产生自卑、怨恨等消极情绪。如果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将会危害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路径

2006年,《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本文从生存物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精神层次需要、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角度探索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路径。

(一)生存物质需要

马克思需要理论将生存物质需要放在人类需要的基础地位,是一切其他需要的前提。生存问题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从国家层面,目前正在实施“营养午餐计划”以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但是“营养午餐计划”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可以将“营养午餐计划”进一步升级为“免费午餐计划”,还要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免费午餐计划”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强对“免费午餐计划”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国家也要加强乡村经济建设,为留守儿童父母回归家乡创造可能,这样也能从源头上满足留守儿童所需的生存物质需要。从社会层面,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向公众介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在公众能力范围内改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公众也要监督公益慈善组织,使公益落到实处。留守儿童家长也要充分意识到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能一味注重金钱而忽视儿童成长所需的营养需求。

(二)社会交往需要

马克思需要理论认为社会交往需要在人的需要中处于必不可少的地位。留守儿童长期居住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不利于其进行社会交往。国家鼓励人才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去,让留守儿童接触更多领域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此外,国家也要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走出去”,对留守儿童去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学习予以政策支持。社会层面,教师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去留守儿童居住地区支教,学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爱心人士也可以以各种形式帮扶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也要履行监护义务,定期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留守儿童往往因为缺乏社会交往,容易产生自卑、怨恨等情绪,作为社会成员,留守儿童以后也会踏进社会,尽早进行社会交往能够为其以后发展提高社会交往技能,使留守儿童不与社会脱节。

(三)精神层次需要

马克思需要理论将精神层次需要放在需要理论的重要位置。留守儿童的精神层次需要往往最容易被忽视,一旦精神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滋生犯罪、自杀等严重事件。国家要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精神层次需要,在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提供教育支持的同时,也要予以必不可少的心理咨询,只有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才能及时避免心理问题严重化。政府可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也要不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愛服务工作,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怀,精神层次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父母作为监护人有责任关心留守儿童的精神层次需要,部分父母将心理问题等精神层次问题推给学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体现。

(四)自由全面发展需要

马克思需要理论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充分显示了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不充分的地区,无法得到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经济支持和教育支持。国家要予以政策扶持支持留守儿童居住地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在留守儿童居住地发展经济。与此同时,国家需要在留守儿童居住地投入教育资源,鼓励老师在留守儿童居住地任教,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投入教育设备等。社会组织也可以定期组织爱心人士去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任教,不单单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还可以致力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满足留守儿童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留守儿童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需要,尽管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作为生存发展的更高需要,但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改善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马克思需要理论认为,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因此在改善留守儿童发展现状的过程中,也不可以急于求成。社会公众要认识到改善留守儿童发展现状是一个长期工作,短时间取得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留守儿童现状终将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尚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相关概述[J].船舶职业教育,2019(5):18-23.

[4]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9(4):11-20.

[5]周汉平.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与相关政策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9):19-23.

[6]刘洁.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意义[D].上海:东华理工大学,2017.

[7]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8]臧书起.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4(10):149-151.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论精神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虎虎生威见精神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