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借鉴与运用

2021-09-15 12:20彭诗绚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闻稿新闻报道稿件

彭诗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言简意赅介绍新闻事件,还会运用恰当的文学手法进行润色,凸显出不同类型新闻稿件的特色,提升新闻稿件立意,树立鲜明的新闻稿件风格。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稿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优化新闻稿写作结构;根据新闻报道特色,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让新闻稿件读起来更有美感和韵味;合理引用文学典故和古诗词,提升新闻写作的文化底蕴,使稿件立意更加深刻;运用故事手法凸显新闻写作技巧,让新闻稿件更有创新力,启发观众和读者的深思。

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的特点分析

新闻注重整合信息,文学注重艺术

新闻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除了兼具文学写作优美、严谨和审美特殊性,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文学写作是以艺术为本质,创作者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等进行写作,而新闻写作则是以信息为本质,讲解写实性,要對客观存在的新闻事件进行美化,真实反映新闻要素,提升新闻信息交流效果。例如文学写作中经常会运用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也比较多变,新闻写作则是要坚持真实性、公开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原则,守住新闻写作的“真”,合理运用一些文学写作手法,能让新闻更加真实。

新闻写作侧重传播,文学写作注重审美

新闻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对真实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真实报道新闻事件,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为人们提供更多信息,满足不同人群信息需求。新闻写作还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担,新闻工作者要用好手中的“笔杆子”,代表群众发声,真实表达社会民生问题,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学写作更注重审美体验,创作者可以对生活经验、艺术作品等进行创作,可以虚构一个环境和故事情节,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抒发热烈的情感。这二者在写作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别,新闻工作者要辩证分析二者关系,根据新闻稿件撰写要求来合理选择文学写作方法,提升新闻报道传播价值。

新闻写作简洁明了,文学写作风格多变

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在写作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新闻写作风格简洁明了,用词比较准确,追求新闻素材的真实性,例如数据要准确、新闻事件要真实和情节描述要清晰等特点。文学写作语言风格比较多变,根据不同文章特点选择不同的写作手法,例如优美清新的散文体、说理性强的说明文和故事性强的记叙文等。新闻写作要协调好写实性和艺术性特色,在朴实文化的语言中倾注情感,让新闻写作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加深读者和观众对新闻报道的印象。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写作新方向

守住新闻的写实根基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新闻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会传播一些假新闻,这种假新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新闻工作者要守住底线,坚持新闻写作的写实性,坚持报道真实事件,为弱势群体发声,关注民生生活,为大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让新闻报道焕发出新的生机,传递中华民族奋斗之音。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报道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担,例如央视新闻、新华网和中国之声等主流媒体更会引导社会思潮,新闻工作者要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其融入新闻工作中,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挖掘生活中的时代楷模,弘扬时代楷模精神。新闻工作者要辩证分析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例如在报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时,要搜集人物生平事迹、工作岗位贡献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崇高精神,以这些崇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撰写新闻稿,用真实事例感染读者,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发挥出新闻战线的思政教育作用,唤醒国民对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

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策略

借鉴文学写作框架,优化新闻结构

传统新闻写作主要包括了金字塔、倒金字塔、菱形、辐条和并列结构,每一种写作结构都各具特色,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灵活选择写作结构,大胆打破五种写作结构的限制,整合各种新闻信息,为新闻写作增添一些新意。例如记者在叙事类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写作手法,融入一些人物刻画和抒情方式,让新闻事件更加接地气,让新闻人物更加饱满,让读者对新闻事件“过目不忘”。新闻叙事模式主要是分为蜂巢、钻石和菱形模式,记者在写作中要抓住每一种叙事模式的特点,例如在钻石类叙事新闻中,可以整合文本和图像来进行叙述,在写作“抗洪抢险”类新闻时,可以精心挑选一些战士在大雨中奔走扛沙袋、泥泞中依靠着打盹的战士们或者是蹲在大坝上吃盒饭的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感受抗洪一线的艰辛和危险,提升新闻可信度和公信力,同时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崇高爱国和奉献精神。记者在写作菱形模式新闻稿时,要结合网络新闻特点,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账号,借助网络新媒体和受众进行互动,融入一些文学创作手法,例如反问、设问和排比等手法,让新闻报道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发人深思。

凸显新闻特色,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标题、写作目标和修辞手法进行优化,根据新闻事件特色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对新闻人物进行刻画,让读者全方位了解新闻人物和事件。例如央视新闻网在报道在对金砖国家会议、亚太组织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报道中,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云外交”理念,新闻中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多次运用到的与船相关的比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例如新闻中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这一手法形象比喻了各国之间休戚相关的关系,再一次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闻中还列举了大量数据,例如中国经济增长百分比和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三十年以来的成就等,利用更加直观的数据让观众和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根据不同新闻稿特点,把修辞手法融入新闻事件写作中,为新闻素材增添一些新颖度和公信力,提升新闻稿的文学底蕴,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进行阅读。

合理运用传统文学,展现新闻稿文学底蕴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合理引用文学典故、成语和古诗词,这也是展现大国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提升新闻稿文学韵味。例如央视新闻联播的新闻稿中就经常引用古诗词,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期间更是如此,例如在春节期间央视新闻稿中多次引用王安石《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讲解我国各地庆祝春节的丰富,展现了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庆新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引用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号召全国党员干部尽职尽责扎根脱贫攻坚一线,解决老百姓致富问题,让更多群众共享小康社会成果。新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这些权威媒体新闻报道,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把古诗词、文学典故等融入新闻写作中,展现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觉悟和文学功底,让新闻报道更有韵味,让自己的新闻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

融入故事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新闻报道的是真人真事,新闻工作者在写作中要抓住人物典型事迹进行描写,凸显出人物崇高品德、精湛技艺或突出贡献,让读者根据新闻报道就可以了解新闻人物,让新闻报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新华网在《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中报道了抗战老英雄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文中开篇设计了悬念,只用代词“他”来代替主人公姓名,让读者能够耐心读下去,找寻“他”的身份。这篇报道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讲述了七十年前老人冒着枪林弹雨英勇作战的故事,老人退役后却深藏功与名,到偏远农村继续为人民做贡献,年逾九甸的老人生活简朴。老人保家卫国、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和当今社会一些追求名利和权势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张富清老人身上永不褪色的共产党人风采。这样的新闻稿更具有悬念性,运用文学手法来渲染故事情节,凸显新闻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留给观众和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工作者要坚定万象更新理念,积极学习文学写作技巧,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新闻稿写作能力,把修辞手法、古诗词、文学典故等融入新闻稿写作中,展现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猜你喜欢
新闻稿新闻报道稿件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的问题③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浅谈电视新闻稿“视觉化”表述方式
“什么”的深意
陈道明越俎代庖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