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农产品供给研究

2021-09-15 02:09冯闻洁
兵团党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供给农产品

[摘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势必成为内循环的驱动引擎,农产品供给更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下,抓住机遇,针对问题,从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供给特色、供给安全、供给多样化、供给畅通方面加强农产品供给。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农产品,供给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1)04—0083—05

[作者简介]冯闻洁,女,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管理学。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6 [2]5。新发展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势必成为内循环的驱动引擎,农产品供给更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参与国内大循环,对农产品供给既是机遇也存在问题,在国内大循环格局下加强农产品供给,实现增收有道、繁荣经济、促进发展。

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的提出

长期以来,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前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际循环中,强调国内国际的结合,但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重点。以内循环为主体,是因为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从国内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层次开放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过去由于经济落后,庞大的人口并没有转化成庞大的消费,自然也没有形成庞大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规模太小不足以消化国内产能,因此需要面向世界市场,通过大量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就是国际循环。尤其是我国2001年底加入WTO后,出口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迅猛增加。融入全球化,加上工业化的基本实现,经济出现巨变的同时,也把低消费的14亿人口变成了工业时代有高消费能力的巨大市场资源,国内消费市场迅速增长起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1年总金额为37595.2亿元,2020年为39.1981亿元,2020年是2001年的10.43倍”[3],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

大国超大市场的需求,最有利于从自身内部不断挖掘新动能,持续推动本国企业发展。我们已经掌握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产能这个供给端,如果能够掌握庞大的国内市场这个需求端,就能摆脱过去的过于侧重数量和速度、过于依赖外部市场,转向侧重内涵式增长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如期实现现代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从供给到消费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顺势而为的必然。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客观上也要求发展模式转向内循环为主。

(二)从国际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压制、疫情及后疫情时代产业链困局的必然选择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复苏缓慢,失业增加,需求市场萎缩,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国际经济循环受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大部分国家采取了减少国际航班、限制人员往来的措施”[4]109,全球供应链不稳,国际经济循环受到冲击;一些国家应对疫情不力,经济降速、衰退,使得各种矛盾空前爆发,经济危机上升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为转嫁危机走上了逆全球化道路,不断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制裁手段,压制发展,国际经济循环面临危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短时间内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推进国际互利合作,在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彰显了中国责任。“美国等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打着反倾销的口号,对中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抵制中国产品,还直接用行政手段切断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供应链” [4]109,甚至抛出“中国威胁论”观点实施“去中国化”行为。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希望我们强大,必然会想方设法进行打压,这不是短时现象,而是长期过程,因此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国外供应链。一旦他们主动断供,或发生别的危机被动断供,都会使我们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断。

我们只有依托国内市场规模优势,重点构建国内大循环,打造更独立、完整、安全的國内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逐步占据并牢牢把握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标准制定、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形成产业优势,进而在国际产业链中实现价值上行,才能逐渐摆脱被卡脖子的困境,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在国际循环中占据优势地位。农业概莫能外。

二、内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国内农产品的机遇

为明确论述对象,需先进行界定。本文所述农产品指初级农产品,即原生态农产品和初加工农产品,不包括深加工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仅指净化、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后的农产品。

农产品的国内循环,有不同范围的大、小循环,以本地生产、本地农贸市场等本地销售满足本地需求的是小循环,除此之外的是大循环。本文重点研究后者。

(一)粮食安全隐忧渐显,农产品以内循环为主体成为必然

截至2021年6月,全球粮价连续12个月上涨。由于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2020年,我国进口小麦、玉米、稻谷分别占全球小麦、玉米、稻谷贸易量的4.49%、4.91%和6.13%” [5],“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粮食安全隐忧也不容忽视。

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比重多年维持在60%左右”[4],巨大的需求依靠国外供给,受制于国外供给方。全球粮价的持续上涨,国外供给方乐见其成、乐享收益,甚至是美国等出口农产品的发达国家资本炒作投机造成的,因为四大国际粮商(美国三家、法国一家)垄断了全球80%的贸易量。我们的巨大需求,在没有议价能力甚至是面临特别针对的情况下,大量进口付出的代价增加,相关产业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如粮食企业、生猪养殖业,如果粮价继续上涨,成本与售价将相差无几无利可图,陷入苦苦挣扎困境,甚至成本与售价倒挂陷入亏损;如果全球粮价快速下跌,而我国企业由于前期高价签订了大批订单,只有倒闭一条路可走。

自然灾害不时发生,尤其是作为全球主要粮仓的巴西、美国当下正经历着的严重干旱,对全球粮食安全影响大且深远;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主要粮食出口国为了保障本国粮食供给,缩紧了出口政策,限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比如越南宣布停止出口大米、俄罗斯限制出口小麦、印度限制稻米出口。在全球粮食供给偏紧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我国虽然实现了粮食“十七连丰”,但粮食产需仍将长期维持紧平衡状态,稳定发展粮食有一定压力,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力支撑重要农产品供给,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农产品以内循环为主体成为必然。

(二)复杂国际局势和疫情导致的进口缩减留给国内农产品的空间增大

美国等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且加剧,从贸易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进而走向政治领域进行压制、围堵、孤立,特别是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明确称自己任期内绝不会允许中国超越美国,不断出台针对中国实体、个人的制裁措施。

走向强大的中国,决不允许美国及其盟友在对我国进行遏制的同时,还在我国稳稳地赚钱、谋取各种利益,因此针对我国的制裁,进行回击、实施反制。最先反制的领域主要是农产品,如停止进口美国部分农产品、对自美国进口的鲜水果、干果及坚果制品等产品加征关税,当美国加大制裁力度发起贸易战时,我们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几乎所有农产品加征了反制关税;把澳大利亚的大麦、葡萄酒等农产品列进了“双反”(反补贴反倾销)清单。2021年6月10日,我国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用自身市场的力量加大反击西方制裁的力度。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大幅减少,部分农产品出口减半,甚至有的农产品无法出口,再加上疫情、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农产品进口缩减,缺口使得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增大。

(三)内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对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增多

内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对农产品的需求,其满足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国外进口,一是在国内供给。在当前形势下,显然是以国内供给为主。替代原先的进口农产品,国内农产品供给不仅在数量上要足够多,还要在种类上要足够广、层次上要足够深,如此才能弥补进口的不足,才能满足不断升级的产业需求、不断提高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不断拓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内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对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增多了。

三、内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国内农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抓住国内农产品在内循环为主体格局下的机遇,要实现农产品循环的畅通,归根结底要使其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广义的农产品供给既包括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这个生产环节,也包括顺畅的物流运输这个流通环节。农产品供给必须满足需求,到达消费端消费完成,其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顺利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不能满足消费的供给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循环会中断。分析当前的农产品供给环节,从整体看,存在和需求对接不畅问题;从不同角度具体看,存在不能满足中高端需求、安全需求、多样化需求问题;从流通看,存在不能满足快速和保鲜需求问题。

(一)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

近些年,农产品滞销频次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滞销信息全年各个阶段都有,全国各地大都出现过,但一方面是大量的农产品滞销信息,另一方面却是消费终端的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供给端滞销和消费端高价并存,即农民卖难、市民买贵,是因为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

从生产者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在于个体力量小。生产者是市场经济下的农民,作为小农户获取市场信息不及时、渠道不通畅,对信息的反应慢、分析能力弱,个体弱对市场的影响小。从生产的产品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在于供给跟不上需求变化。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需要一个较长的生产周期,等生产出来,可能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按照原先需求生产的农产品和变化了的需求不匹配,出现了对接不畅问题。

(二)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中高端需求

农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某地某种农产品滞销时,有的农产品却出现了全面的供不应求现象,这主要表现在满足中高端需求的农产品方面。

随着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群众在农产品消费上的需求层次在提升,农产品的中高端需求,不但要求保障质量,还需要新的品种满足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需要新的领域满足对精神文化的丰盈,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中高端需求中的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国内农产品供给却不能满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释放出的这部分需求,出现了外溢,在国外农产品中得到满足,消费者舍国内农产品而选择了国外同类农产品;二是国内有些农产品本身能够满足中高端需求,但因为不为人所熟知,甚至“养在深闺无人识”,出现了供需双方知晓面窄范围小甚至相互不知道的状况,导致此类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中高端需求;三是国内有些农产品没有中高端产品,在生产等供给环节缺乏动力、缺乏资金对种子、品种进行研究,在低端供给徘徊,对于中高端需求只能望洋兴叹。

(三)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安全需求

农产品生产者为提高产量而大量使用化肥、药物,甚至有的采取两种生产方式,用药的卖给城里人,不用药的自己吃。

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安全需求,一是从生产者角度看,由于消费者不知情,用药农产品因为卖相好价低而购买者众,绿色、有机农产品因为价高而少人问津,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意愿降低,难以实现安全农产品的持续循环;二是从消费者角度看,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不一,无法追踪生产者或生产地,甚至安全程度参差不齐、标签和产品不一致,消费者由于辨识不便或无法辨识而不认可,难以进行有效选择。

(四)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轻一代的成长,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出现了多样化需求,但农产品供给却未能及时跟上变化了的需求。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不再是一致的、单一的,出现了差异化,而当前的农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品种、口味的多样化;年轻人消费追求个性,对普通的大路货不感兴趣,出现了时尚化,而当前的农产品供给仍然是工业时代的思维拘泥于大众化、实用化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消费不只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出现了情感化,当前的农产品供给却很少挖掘、赋予农产品情感功能。

(五)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快速和保鲜需求

在国内大循环中,农产品供给满足需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流通,把满足需求的农产品从生产地顺畅地送到消费端。

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一是从时间上看不能满足快速需求,由于流通体系不完善,导致不能快速及时把产地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终端。二是从质量上看不能满足保鲜需求,对冷链运输不重视,设施不足、运输不畅现象突出,农产品到消费端后品相欠佳、口味变差甚至腐烂变质,预付款消费者会退货而且难以再次消费,普通消费者不再产生消费欲望,此类农产品循环难以持续。

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加强农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农产品角度讲,就要使农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高供给对国内需求的匹配度,加强农产品供给。

(一)组织起来应对市场,促使农产品供需平衡

要从生产者和农产品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农产品供求平衡。

从生产者方面来看,力量强大、能和大市场相抗衡的绝不是小农户,而应该是组织起来的农民集体组织。各地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要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并不断创新合作社形式应对市场,从成员作用角度,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组织合力,抱团闯市场。从供给规模角度,通过土地流转、带土地等农资加入组织等方式,形成规模生产、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运用组织力量和市场对接,产生规模效应,得到规模收益。从信息角度,利用大数据搭建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用好市场信息,为农产品寻找需求,为需求生产农产品。

从农产品方面来看,让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符合当下的需求,要建立高效产销对接机制,最好是以销定产。这依然依赖于集體的力量,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寻找需求方,和需求方博弈实现共赢。和供销社合作,既得到供销社对农民的服务,也通过供销社销售农产品;可以和龙头企业、商超对接,以订单生产实现产销对接;还可以和网络平台合作,网上推出农产品,接受订单式生产;更可以和直播电商、社区团购合作,成为其生产基地,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产销最短对接,从田间地头直达城市消费者,实现农民卖好价中间商得利润市民得实惠。

(二)加强创新,促进农产品供给特色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加强农产品供给,必须解决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这就需要加强创新,在特色上下功夫,发展中高端农产品优化供给。

一是在宣传上创新,推介中高端农产品。对于已有的国内中高端农产品,比如黑珍珠甜樱桃,相比较进口车厘子,营养价值几乎没有差别,观感不相上下,口感更水嫩,供给更便捷,可以运用电商直播等宣传载体,试吃等营销手段发挥农产品的经验品特性,通过裂变效应达到众人皆知的目的,使其深入人心,替代进口车厘子,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是在品牌上创新,发展中高端农产品。比如高端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卖相好,闻着清香,吃着甘甜,但种植少而分散,可以通过规模化种植,不断提升品质,巩固竞争力优势,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打造打响地域品牌,或争取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赋予情感价值、文化内涵,增强美誉度扩大供给量。

三是在技术上创新,创造中高端农产品。像寿光生产出补钙菜、高维C辣椒、降血压辣椒等功能性蔬菜品种那样,在技术上创新,创造出新产品,使消费者既能享受美食也能实现食补,满足生活更健康更有品质的中高端需求。加强种子研发,生产出特色农产品,引导需求、激发需求,供给国内市场,还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循环。

(三)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安全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下,加强安全农产品供给,必须全过程推进绿色发展。一是从源头抓基础。采取土地休耕、测土配方施肥,涵养土地等措施,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二是从生产抓标准。统一安全标准,控肥控药控水,守住绿色生产底线;统一时间利用无人机等智慧技术精准施药施肥,统一技术利用臭氧杀虫等新型治虫技术替代药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空间。三是从监管抓责任。重视监管,改变消费者的信息弱势地位,运用对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让消费者能够便捷地了解到农产品是否安全;运用二维码技术和方法,让消费者能够获知生产、检验检疫等信息,了解农产品安全尽在指尖;加强监督检测,追溯流通路径,锁定问题环节,追究责任人,增强安全农产品竞争优势,营造绿色发展环境。

(四)推动三产融合,实现农产品供给多样化

满足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就要推动三产融合,让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得以优化配置,供给多样化农产品。一是在第一产业生产上下功夫,通过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并有效推行、成立专项资金有效推动,创新农产品品种,开发农产品口味,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二是以现代工业思维做农业,摒弃大规模大众化的生产模式,研究需求的个性化、时尚化,以订单式生产进行精准对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愉人悦己的消费需求。三是在和三产融合上下功夫,把好产品和好服务结合起来,把农产品和旅游、休闲、体验等结合起来,拓展农产品的功能,从食用功能扩展到情感功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五)加快物流建设,促使农产品供给畅通

农产品供给畅通,就要加快物流建设步伐,让农产品运得出卖得好。一是提高运输速度,建设配送专线,线上线下结合,地面空中联合,提高运输效率,实现次日递、隔日递,让农产品快捷进入市场、快速配送至消费者终端。二是加强冷链建设,对生鲜农产品,在生产地建设冷库仓储基地,冷库可以采用数据化处理,农产品自动出入库、先进先出,提高周转率,在流通最初一公里从源头进行保鲜;采用冷链物流车,根据不同农产品保鲜要求调整冷链物流车参数,确保农产品保质保鲜,降低损耗;从冷库仓储基地把生鲜农产品装运上车,运输到集配中心或中转基地,再运输到消费终端,让冷链各环节无缝对接,均保持标准的温控环境,让农产品运得快又好。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宁南山.如果中国的国内市场规模超过西方[EB/OL]. 观察者网,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526464.

[4]程恩富,张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求索,2021(1):108-115.

[5]刘慧.国际粮价上涨主因是什么[N].经济日报,2021-6-17(5).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供给农产品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5月上旬重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
不要把供给侧改革看简单了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