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意

2021-09-15 02:23张锐强
满族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孙石匠

在山里,春天从来都是不打招呼便悄悄进门的。秋天却不是。秋天到来之前,总会派出使者,三番五次地提醒。那天傍晚,门前草丛里熟悉的声音,便让老面停下了手中的画笔。

是蛐蛐的,悲鸣。老面立即觉出一阵秋意,仿佛风如密针,正穿透关节和肌肉。他不觉抬起左手,在赤裸的右胳膊上抚摸了两下。诊断报告导致的心烦意乱,刚被画笔安抚下去,此刻又回荡起来。他决定立即放下这幅已完成大半的画,重新举起锤子凿子和錾子。

很快就是腊骨头的时令了。

老面转过发白的脑袋,对着旁边那块石头出神。斜阳从树间洒下,将石头劈成两半,白的黯淡,红的灿烂,有一种虚妄的绚丽。再远一点,便是村街。村街在河边,刚刚修葺一新,黑瓦白墙红灯笼,在青山绿水间虽然打眼,却透着无言的落寞。这中间一两公里的狭长河谷,原本都是肥沃的稻田,而今早已退耕还林。草树从四周最大限度地逼近人家,房屋都只露出一角,就像邋遢已久的人,头发胡子几乎要将脸面遮蔽。

如果田里没有劳作的人群,山上看不见吃草的牛羊,栏里没有猪哼,院中听不到鸡叫,农舍越漂亮,景况也就越凄凉。而对这一切,老面只能习以为常。

第一锤下去,老面感觉手震得微微发麻。那个瞬间,他心里多少有点含糊。这可不是好石匠该有的状态。他深信这跟手艺无关,年龄也在其次。主要是身体状况,所以内心越发紧迫。

举起锤子,在凿子上敲了第二下。叮咚两声,又一记白印,手感不是酸麻,而是温热,像栓塞的血脉重新流通。拿了大半年画笔的手,竟能如此顺利地回归,老面仿佛不敢相信。定定心神,又敲了第三下。温热果然更加明显。力量向下凿刻石头,向上贯穿手臂,从心底奔向脑海,率先抵达眼窝。那里一阵潮湿。他不由得停下锤子,摸摸石头,喃喃道:

“当家的,别怪我。”

这是块好石材。老面还清晰地记得多年前采石的情景。那是个热死老狗的天气,浓烈的草木气息火一般熏烤着呼吸道。可再热石匠也只能忍着。石材要在暖和天采取,最好是夏季。冬天采取的石头,雕琢时容易开裂。他试探着下手摸摸,确信硬度合适,又举起锤子敲敲。回声无一例外,都是沉稳的,说明里面没有裂缝。石头好不好,石匠伸手摸摸、用石锤敲敲,便有个八八九九。手摸主要是感受软硬。太软经不住雕琢,太硬没办法雕琢。经过不知多少年的风雨剥啄,石头表面都是软的,但这不要紧,越往下挖越硬,纹路越平整,越堪用。虽是顽石,跟玉却是一个道理。

那时好石材已不多见。原本连绵无际的翠绿山体,已经伤口嶙峋,像只老迈的癞狗,死气沉沉地趴着。否则政府也不会严厉禁止采石。不过禁令层层下达总有个过程。老面掐着严格执行的点儿,抢先动了手。只是采取后他并未立即凿刻,反倒转身下了煤窑。

那时石匠的活计已经很少。人终究斗不过机器。否则他老婆汪妙花也不至于匆匆忙忙地撇下他们全家,只留下一把腊骨头。

自清代以来,墓碑遵循着严格的形制规范。碑首与底座的形式、碑身的高宽,与品级严格挂钩。一二三品各自分等,四至七品一等;八品以下到普通士子,墓碑尺寸和碑首跟四到七品一样,不过碑座只能用简单的方形,不能用龟趺。故而只要立得起碑,普通耕读之家,也可以享用八品官的待遇。

七尺高、两尺八宽,二尺六的碑首、一尺的底座即碑趺,这个形制的碑老面经手的并不多。那时当然更不可能。但这不要紧,三尺六高的手工碑在乡村已经算得上豪华,对得起汪妙花,当然也对得起自己。

一凿子下去一个白点儿。无数的白点连接起来,洞穿,分离。癌细胞也是这样推进的吗?老面一面凿一面想。些许粉末被风吹起,有点雪的感觉。

正出神呢,忽听背后有人招呼:

“二叔,好端端的,怎么不去画画了?”

是村支书周大立。论辈分是他的侄子,当然已经出了五服。扶贫干部小孙跟他一起。小孙是区里下派的驻村干部,挂职支部第一书记。她是学艺术的,把她的老师、艺术学院院长、画家宋教授请了过来。宋院长建议包装成画家和摄影家的采风创作基地,就叫画家村,组织生产新型农民画。闲来无事的老头老太太,只要眼神还好用,经过简单的培训,便可依葫芦画瓢。画样由老师提供,内容与风格各异,从梵高的向日葵到齐白石的白菜、徐悲鸿的奔马。他们描成,老师验收,分级收购。据说现在外面的订单很满,供不应求。

比起只会抡锄头的農民,石匠的造型能力强,这活儿老面当然能行。过去试试,果然总被老师夸奖。老面不大开口,老师再怎么拿他当典型,他也只是笑笑。那笑容不能说只是礼貌而未曾走心,但还是像一枚入秋的残花,汁液犹存地走向干枯。

小孙见状帮腔道:“那当然啊,大爷可不一般呢。他是周围有名的石匠。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有他们家的一份功劳。”

这话真实地含蓄着,效果可以巧妙地误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确实沾过他们家的汗水,不过来自老面的父亲,他是参与石匠的万分之一。而老面那时尚未成年,还抡不动锤子。

自然,这个细节被隆重地写进了上报材料和新闻报道。老面被迫真真假假地享受着纸面的荣光。

老面冲大立扬扬凿子,没有答话。小孙蹲下道:“大爷,您画得最好,别撂下呀。大家都念叨您!”

作为扶贫项目的新型农民画,重点面向贫困户,但又不止于贫困户,甚至邻村村民都行,只要你不怕路远,愿来培训。画画体力轻又能挣钱,虽然费眼,但老花镜并不贵,还有一点点年轻时集体劳动的热闹,大家都是喜欢的。包括老面。可他还是没有开口。小孙又追问一句,他才嘟囔道:“我得刻碑嘛。”

“可是这多累呀。您身体还吃得消?”

老面心里一软,不觉转眼看了看这个比自己孙女大不了几岁的女干部。这些年来,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老面很久很久没有这么近地看过一个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人。年轻人身上总有一股力量,一种气息,像冬天里的炉火,夏日里的树荫。小孙的眼睛很好看。年轻姑娘的眼睛总是好看的。亮晶晶的,像刚建成的石桥、刚刻好的石碑,怎么看怎么舒服。老面眼神一模糊,似乎回到了当年的石匠生涯。他走村串户,看过许许多多的漂亮姑娘,最终选了汪妙花。那时的汪妙花,就是这样的眼神吧。纯净、光洁、有神。可一转眼,她的一辈子早已过去,自己的一辈子,也已写进诊断报告。

“生就出力的命。不碍事!”

老面不是画画班的顶梁柱,也差不多。不同尺寸的作品,或者叫产品,都按照质量分一二三等计价,老面总是在一等,二等都很少。故而他突然离开,很像撂挑子。虽说少粒芝麻照样榨油,但他到底是上了宣传材料的。上级检查、外来参观,总要把他当盘菜端出来。如果说新型農民画这个扶贫项目是锦,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石匠拿画笔,便是其间最大的一朵花。

画画班由妇女主任挑头。她火急火燎地前来劝驾。说是近期就要验收检查,两个书记忙着整理各种汇报材料,顾不得,特意派她过来请。可她的言辞虽然恳切,老面却没有应允。

老面画画时戴老花镜,但刻碑却不需要。也不是一直不用,而是现阶段不用。他可以完全凭着感觉挪动凿子錾子,调节锤子的力量。老花的目力之下,微细的石粉纷纷扬扬,像雨帘雪幕,隔离出一个小小的世界。叮咚之中,他真切地听到了汪妙花多年前的那句话:“我不能再拖累你们。我要一把腊骨头。都说这能积福,应在后辈身上。”

汪妙花这话说得清楚而且完整。这在当时并不容易。疼痛像条疯狗,时时刻刻撕扯着她,将她的面容神色声音举止,全部扯烂。那时还没有医保一说,癌细胞吞噬的不止她的身体,还有整个家庭。老面手艺好,又勤快,不烟不酒,不嫖不赌,在村里原本算得上殷实,但进出医院两回,债务便是一屁股加两肋巴。

无药可救,只能回家。名曰休养,实为等死。定期去医院开几支杜冷丁,实在受不住就打一针。一人病倒,全家受痛,只是方式有别。那两年,老面的内心日渐麻木,但当汪妙花用杜冷丁骗过神经,清醒冷静地说出这番话时,他方才体悟到,自己的麻木还是表面的。他也不是什么老面。外表指挥若定,内心兵荒马乱。那个瞬间,他感觉自己的心好硬好硬,像冬天采取的石头,随时可能开裂。这感觉令他不快,乃至恶心。他无力面对,希望尽快过去,恨不能一叠叠地撕日历表。

那已是深秋时节。汪妙花看着丈夫,变形的脸上,那双眼内的神情,有短暂的沉静,无边的决绝和瞬间的期盼。老面知道自己应该说点儿什么,但却什么都没说。他好像完全没听到,只是抬起手来,将妻子额头上疼出来的汗,轻轻拭去。

几天过后,汪妙花把自己吊在了厨屋的梁上。绳结很低,她只要垫垫脚仰仰脖,就能站住。她用过两根绳子,一根很细,是段破布条子。她一定认为病痛啃咬已久的躯体残余,没必要攀扯一条好绳子。没想到这根不行,只好换上那条旧牛绳。老面把她放下来后,解开牛绳,才看见里面还有段破布条子。她死得好生潦草,甚至没把这道多余的绳子去掉。

那时他们的大儿子读高三,女儿读高二,小儿子读初三,都在乡里上学,平常住校。匆匆把汪妙花送上山,一家人围坐屋里,感觉四周空空荡荡,内心也四面透风。

“爸,我娘起床去厨屋,还换了绳子,你一点动静都没听到?”

老面没有抬头,却依旧能感觉到女儿目光的锐利。这孩子接她娘的代,性子烈,比两个儿子都刚。当然,这也是只有一个闺女,更受宠的缘故。

“那天打了杜冷丁,她没叫喊,我也难得安生,睡得很沉。”

空洞的字句跌落在空荡荡的屋内,溅起大片大片的冷清。一声寒鸦远远传来,老面本能地抻紧衣服,缩缩身子,又嘟囔道:“她明显是铁了心要走这一步的。拦也拦不住。”

女儿满眼含泪,朝厨屋的方向扭扭头,仿佛母亲还悬在梁上。

不知道是不是腊骨头带来的福气,反正三个孩子全部跳出农门。大儿子是大专,现在深圳的一家公司总部;闺女懂事,分数够名校的,却选了免费的军校,已转业安家于上海;小儿子也想考军校,但成绩不够,只考了个大专,而今在南京吃公家饭。

那两条无情的绳子,其实解脱了五个人。

“二叔,你还没出够力?你去画画,同样的时间,十块碑也能买到啊。”

“这块碑,我得自己凿刻。”

“这么大岁数,你就不怕累坏身体!拉伤胳膊,闪了腰,是好玩儿的吗?”

老面不吭气,手底下不停,叮咚叮咚地凿出一个又一个白印。

小孙用眼神将大立的话头与情绪截停:“大爷,就这块圆不溜丢的石头,您凭手工刻出碑来?这得多难啊。”

“不难。石匠好不好,就看懂不懂石意。人懂了石意,石就随了人意。那时你想怎么刻,就能怎么刻。”老面暂停活计,面有得色。

“说得好!石匠看石意,干部看民意。大爷,说吧,您有什么要求?总不是低保吧?”

老面不在贫困户的名册上,进去不可能,他也没兴趣。他能出力,这些年一直没闲着,孩子们又孝敬,年节总要打钱回来。积攒到那时,虽然房子衣着不显山露水,但他却有十四万存款。不过扶贫也好低保也好,并不清查存款。并不是没有人投机取巧。争得打破头的,大有人在。好像能赖进低保或者贫困户,不仅不丢人,反倒是个本事。

但这不是老面的风格。

老面顿了一顿,盯着小孙,神色一变:“你打听打听,我是那样的人吗?”

老面说完,使劲在石头上敲了一锤。

小孙笑道:“我就说嘛,谁不知道您的脾气秉性!那您为什么不去画画呢?您这岁数,正需要保重身体呀。”

“我得给我当家的立块碑。”

“啊?我二婶过世都快二十年了吧?”

“十九年,差八十……八十二天。”

汪妙花模样俊俏,心地良善,但脾气急,就像挂在墙上的红辣椒,打眼又入味,可搞不好会呛人。在这个家里,她更像是一家之主。偶有磕磕绊绊,总是她呵斥老面。尽管事后复盘,多半还是她不占理。然而老面从不在意。无论汪妙花怎么骂,他总是笑呵呵地听着,不生气,不辩解,更不回嘴。老面这个外号,其实是汪妙花取的。用她的话说,是拉不长长,揉不圆圆,一团死面。这些年来,两口子没有真正红过脸。老面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初他在外做石匠活儿时,偶然碰到汪妙花,给她雕了一对鸳鸯,背上掏空,用来放她的雪花膏和小东西。

“我懂你的意思。如果我应了你,将来你怎样待我?”

汪妙花的眼睛热辣辣的,老面简直不敢对视。他低下头,红着脸道:“我都听你的。你当家。”

“你有手艺能挣钱,也叫我当家?”农民只能在田里挣工分,只有手艺人可以外出搞副业。一天一块五,交给生产队一块钱,买全勤的十个工分,自己落五毛现钱。虽然很少很少,但比起抡锄头把,那还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为干手艺吃喝都在事主家,每天净落五毛钱,还记了工分,不耽误年底从生产队进粮。单純种田,年底只能进粮,很少能进钱的。多数要倒贴,欠生产队的账。

“男人是个耙子,女人是个匣子。不怕耙子没齿,就怕匣子没底嘛。”

“所以你给我掏了个有底的鸳鸯匣子?”

老面呲牙笑笑,没再说话。汪妙花又把那个匣子举起来端详端详,好像刚才没看过一样:“你请个管闲事的来说吧。我娘老子点不点头,看你的运气。”

管闲事的,就是媒人。

这块石材原本足够刻两块碑的。老面早已想好,他跟汪妙花每人一块。汪妙花走得急,当时没顾上,后来他又急着下煤窑挣学费还债,也就撂下了。汪妙花三周年前夕,原打算把碑立上,也动了工,但总觉得心里不实落。总觉得没有完全摸透石意,故而手法迟疑。

给汪妙花立碑,立碑人照理应当是老面领头,三个孩子在后。但到底该不该这样,他心里没谱。结果有天夜里做梦,汪妙花不准在碑上刻他的名字。

“我走,你为什么不留?”

老面嗫嚅着迟迟没有开口。“我要一把腊骨头。”这句话像天上的星星,也像给汪妙花他们村里修桥时夜间凿石的火星,在梦里闪闪发亮。

“说呀,你为什么不留留?”

“当家的,你知道我是老面,总是你说我听的呀。”

“你当真没听见?”

“你睡前打了杜冷丁……”

“借口!”

老面还要辩解,却已醒来,浑身是汗。他到汪妙花坟前烧了把纸,插了几朵野花,念叨道:“当家的,你别怨我。这些年我得给孩子挣学费,还得还账,一直没顾上。我这就把碑给你立上。让你在那头也风风光光。叫阎王地府都知道,你不是孤魂野鬼。”

这把纸好像起了效果。随后的几天里,他凿刻得很顺手,因而动作越发急促。他的确着急,因为还得赶紧再下煤窑。可就在此时,石头断裂。当然不是完全断开,只是出现了裂纹。纹路非常细小,旁人根本看不出来,但对于石材,已足以致命。

那时老面的大儿子刚刚就业,女儿在读大三,小儿子即将高考,估计能考出去。老窟窿没堵好,新窟窿又要开。他很愤怒,到汪妙花坟前发了一通脾气,她在世时,从未发过的脾气。发完脾气,他围着坟头转转,扔下几朵花,又北上大同,下了煤窑。

幸亏孩子们一开始都是住校。

老面的小儿子挣钱最少,也最轻松。这孩子性格像个绵羊,在学校便老受欺负。汪妙花临走前也是放心不下。

“你要把他们几个照顾好。特别是小幺儿……别叫他受屈。”

这也是老面的一个心事。因小幺儿的高中三年,自己完全陷在煤窑里,基本没有陪伴,每年顶多见个三两面。虽说住校生活无碍,但毕竟无人照顾,小毛病拖成老毛病,他年轻轻的支气管里便有炎症赖着不走。因此缘故,老面跟小儿子联系最为频繁。他似乎从未意识到,他的小幺儿眼看也要年过半百。

老面的身体一直硬朗,就像上好的石材。行走带风且有声。可前些日子,他突然吐了一回血。血很多,但浑身上下又不疼不痒,胃口睡眠完全正常。这事儿当然不能告诉孩子们。等天凉快下来,他悄悄去医院做了检查。拿报告时,他忘了带上老花镜,字看不清楚,即便能看清也未必懂得意思,只能回头去找医生。

医生飞快地看看报告,问道:“你家属呢?或者子女?”

老面心里一沉,答道:“儿女都在外地。深圳、上海、南京,一个地方一个。”

“他们没回来?”

“过年才回来的。现在都忙。我就这点小毛病,又不是不能走,何必麻烦他们。”

医生盯住老面,略一沉吟:“大爷,你这毛病确实不大,但也不小。是胃癌。你不用紧张,是一期,就是早期。胃癌本来就算是最友好的癌症,你现在是早期,完全可以做手术,切除病变,丝毫不影响生活。越快越好。赶紧把他们喊回来吧。”

老面张张嘴又闭上,片刻后道:“不会吧?我身体一直很好啊。现在还能干重活儿,饭量也不小,能吃能睡。”

“你要是怀疑诊断结果,也可以到别的医院重新检查。但从我的经验看,不会错。胃癌的诊断和手术,现在都很平常,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

你为什么不留留……胃癌,越快越好……

回去的路上,老面耳边交替回响着这两句话。他突然意识到,汪妙花的一把腊骨头,带来的未必都是福气。孩子们离得好远。别人虽然也被子女撇在村里,但到底近些,至少没出省。可是而今,深圳、上海、南京这三个金光闪闪的地名,不再是令人神往的远方,而是无法抵达的他乡。两个挣钱多的都忙得要死,小幺儿虽然清闲,但那种清闲只是办公室里的清闲,你要请个长假,却也不便。更何况,他又面临着正处这道坎儿。

电瓶车很快便出了市区。但离家越近,车子越没劲。电瓶的状况,大约跟他一样,只能坚持着回家。道路两旁,都是盈盈绿色。山毛榉树、麻栗树、枫杨树、白檀树、橡子树、茅草、艾蒿、金鸡菊……都被阳光烘烤出浓烈的气息,有的香,有的涩,有的苦,混合成田野里才有的味道。乡村公路车少,老面有些心不在焉,似乎眼前不是混凝土路面,而是遍地的癌细胞。密密麻麻的癌细胞不断吞吃好细胞,伴随着汪妙花当年的呻吟、怒骂与哭爹叫娘般的呼喊。只是吞着吞着,他的身体忽然成了石材,癌细胞所到之处犹如锤凿錾,石粉飘落边角掉下,墓碑浑然挺立。

老面忽然感觉懂了石意。不告诉孩子们,先把碑刻出来?最近几年,他虽然染黑了头发,但打工还是没人要,只能在家闲着,在此期间,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老面心里既失落,又懊悔。

十一

屋后是满山的栗树。偶有板栗落下,砸在干枯的树叶上,啪嗒有声。无边的丰收已被遗弃。除了自家吃,再没人收栗子。还不够辛苦钱。左边是一小块菜地,种着辣椒、茄子和白菜。前面是小儿子栽下的杏树,叶子已经发黄。老面坐在其中,打开手机,习惯性地拨动界面,依次浏览下本地、深圳、上海和南京的天气情况,然后再点开音乐,在绵长的戏曲伴奏下,不紧不慢地挥舞锤凿錾。

轮廓很快成型。很漂亮。碑首和碑趺上都刻着吉祥如意的花纹。汪妙花喜欢花。老面远看看近看看,感觉很是满意。是他和汪妙花的合碑。汪妙花埋在西边那座山的山窝里,面前有个池塘。后有靠山,前面左右逢源,风水先生说,是块宝地。他早已想好,自己就睡到她旁边,碑立在中间。一切都已弄好,只空着年月的两个数字。这个空,他得视情来填。年份看天意,但月份希望是十冬腊月。

实在不行,他也自己选择决定。

拖拖拉拉已经过去小半年。在此期间,老面的身体毫无异常。他不禁心生错觉,又进城检查了一次。上次是在驻军医院,这次换成了中心医院。结果胃癌已经进入三期,也就是晚期,转移到了周围的淋巴结。医生依旧建议手术。只不过先前手术,胃能保住大部,这次手术,恐怕要全部切除,小肠代胃。

“那挨了这一刀,我还能活多久呢?”老面冲医生笑道。

“那不一定,看个人体质。就你这身板,保守说三年也没问题。五年十年也有可能。有句话应当跟家属说的。可你的孩子既然不在,我也只好跟你交底。大爷,您这岁数,将来死因未必是肿瘤。我们的建议,是抓紧手术。”

从医院出来,老面在街边吃了一屉小笼包子,既是早饭,也是午饭。这耽搁的小半年,他虽不后悔,但还是有阵阵失落,就像后山上的板栗,不住地落下,但始终无人注意。他想,如果汪妙花再托梦质问,就一定好好跟她吵一架。

包子铺旁边是个杂货店。门前悬有七彩的绳子。老面抹抹嘴巴起身走过去,操起一把红色的绳子看了看。店主道:“防風防滑高强度晾衣绳,户外运动也能用。彩色喜庆。来一条?”

老面买下绳子,便朝车站走去。担心电瓶有来无回,这回是坐公交车来的。电瓶换不换,何时换,还没拿定主意。快到车站时,一辆崭新的红色轿车忽在身边缓缓停住,小孙的笑脸仰着露了出来。

“大爷,您去哪儿?”

“不去哪儿,回家。”

“那正好,您快上来吧。我要回村里。”

“我刚从医院出来,怕是身上脏。”公交车很方便,而小孙的车子新光铮亮,还飘出阵阵香气。人老了,应该注意别讨小辈儿的嫌。

“您放心吧,我不逼您回去画画。”小孙俏皮地一笑。

老面坐上车子,竟多少有了点感觉。上回去上海,女儿开车带着他观光,登世贸大厦,看浦江夜景,就是这种感觉吧。三个孩子的家他都去过。他们真心诚意地留他多住几天,但他怎么也不肯。进入大城市,他有种被连根拔断的恐慌和隐痛,在孩子们的小区内都会迷路。虽然他们的家都不逼仄,他还是感觉手脚没处放。

“您去医院检查的啥?没事儿吧?我怎么觉得您瘦了很多呀。”小孙手扶方向盘,眼睛看着前方。

老面心内一热。孩子们依旧毫不知情。因他在家人微信群内的语音留言,从来都是笑呵呵的,毫无异常。

“没啥事。老毛病。上头啥时候验收?”

“后天。不定上午还是下午。”

“那后天我去画画。”

十二

村里迎检效果很好。说到底,这个项目真实而又新巧。不过老面在不在场,其实并不影响大局。镇村干部提及他,领导只是轻轻点头,唔了一声,并未深究。说到底,他不是贫困户,不在表册上。

可尽管如此,老面还是接连过来描了好几天的画。

不能总瞒着,还是得告诉孩子们。怎么开口呢?那天晚上,老面调出碑的照片,打算发进家庭群,但打开微信,竟然看到了小儿子的朋友圈。他吃公家饭,言语谨慎,有事说事,基本不发朋友圈的。

是一组各年各地的旅行照片。上面写道:

孤独地走过世界……继续……

孤独。这个字眼像凿子凿了老面的心。他好险没有流出泪来。他小心翼翼地回避着这个字眼,不敢也不好意思用。出力的人,没有这么多的矫情。可是他在南京啊。如果在南京同样孤独,那当初何必费劲巴力地非要考出去呢。

老面定定心神,拨通了小儿子的电话。

那边还没出声,先是咳嗽:“……爸!”

“看你发的朋友圈,有啥不顺心的事情?”

“你怎么能看见我的朋友圈?我不是屏蔽你了嘛。”

“昏话!为什么屏蔽你老子?”

“你孙子总是屏蔽你儿子,你儿子当然要屏蔽他爷爷啊。我得报复他。”

儿子的笑哈哈有声,老面的笑也是哈哈有声。

是的,哈哈一笑过后,老面忘记了要说什么。老面跟小幺儿闲聊几句,暂时挂了电话。

【责任编辑】大 风

张锐强,1970年出生于河南信阳,1988年考入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三十岁退役写小说。在《当代》《人民文学》《十月》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两百万字。著有长篇小说《杜鹃握手》《时间缝隙》,小说集《在丰镇的大街上嚎啕痛哭》,非虚构作品《名将之死》《诗剑风流——杜牧传》等十余部。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以及年度小说选本转载。曾获齐鲁文学奖、全国煤炭系统乌金奖、泰山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山花》双年奖等奖项。现居山东胶州。

猜你喜欢
小孙石匠
我是第几名
石匠的戒指
太阳刺眼
姊妹鞋
石匠
本期话题:石匠的故事
神秘号码闹笑话
哲人与石匠
神秘号码
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