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

2021-09-15 04:18夏晨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

夏晨琳

摘 要:现如今,“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对于他们后半生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一件事。如何在当下的社会中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是值得探究的。未来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是极为合适的一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道路选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方式,更应该成为一种状态,这种养老方式不仅能够让老人们舒心、子女们安心,更是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养老社区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从如何让老人生活更便利的角度进行设计,大多都是实用层面内容,而从未基于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层面以及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以老龄化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老年人的身体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出发,探索未来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通过研究空间关系,全面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的老龄化社区空间,满足未来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增添力量。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互助交流;空间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两大背景之下:一是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二是建设更和谐社会的需求。从近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人类的预期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延长,同时,新生儿的占比不断下降。这种人口生育率降低而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例相对增长的动态被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种动态含义:一是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二是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据1956年联合国发布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表1)。

一、社会主要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

应对老龄化要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要时刻关注与老年人相关的精神及文化事业。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也是最为广泛被接受的一种模式。然而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子女不得不全身心投入事业而无暇陪伴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在某种程度上已很难实现。现如今,家庭养老只适合部分老年人,无法满足那些年长的、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的需求,而这部分群体恰恰是现代家庭养老中需要被关注的人群。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国外先发展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近些年来在中国也发展为主流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老年人离开家庭进入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的一种形式,这种养老模式适用于各阶段老人类型,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此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也有一些阻碍因素,譬如尽管养老机构以及床位的数量在快速增长,但很多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仍有“一床难求”的现象。

(三)社区养老

随着政策变化和时代发展,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逐渐变为一种负担,且时代的进步也要求社会应该关注老年人的“老有所为”问题。这对未来老年人的生活极其重要,且顺应时代发展,因此人们对于社區养老的需求逐渐增长。社区养老也称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是一种以社区为平台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运行的养老模式,整合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资源,综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而又对二者的一些劣势进行改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社区养老如何实现互助以及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更好地实现养老社区的互助交流。

二、应对养老模式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措施

互助养老旨在使老年人之间互相帮扶。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互助型养老社区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以及社会养老的优点。

老龄化社区互助交流作为一种互助共济的养老思想,与我国儒家大同思想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着本质共同点。古代传统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基于血缘、情感的联系而生成的亲友邻里网,仍然对老年人的生活起重要支撑作用。

三、相关理论基础与老年人需求系统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由低级需求逐渐向上发展为高级需求。按照这些需求的重要程度排列,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至最复杂的自我实现需求,呈现金字塔形态。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图1)。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见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清楚老年人的具体需要,且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需要。据此,可以将老年人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活照料需求、医疗护理需求、文化娱乐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其中,居住环境在老年人养老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令人满意的居住环境会提升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满足感。

四、老龄化社区设计

老龄化社区设计与普通住宅设计有一定的区别,大多数老龄化社区是由一条长廊串联着不同的单位组合而成的,这可以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从平面布局来看,老龄化社区与普通住宅的区别并不大,但是内部空间与普通住宅并不相同,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适老化方面。对于老年人来说,单间或者是两开间都是比较合适的,空间过大反而无益。在养老空间的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对于老年社区的设计仅仅是满足了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在普通住宅的基础之上保证轮椅的回转进出、安装扶手、设置坡道等,而没有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这种设计与普通住宅并没有过多差异,也没有体现出老年人的特点,无法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

(一)在设计中实现养老社区的互助交流

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是根据互助型养老演变而来的,通过设计可以让社区内的老年人关系更为融洽,生活中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1.打造适度开放的公共空间

为实现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在空间的构造方面应尽可能采取适度开放的空间设计。当代的住宅设计非常注重隐私性,这使得不住在同一房间的老年人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即使是身处相邻的两个房间,交流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将老龄化社区中使用频率高的空间,例如公共走道、楼梯间、餐厅、图书室等临近空间布置起来,能够使之发挥促进邻里交流的作用。在保证隐私的同时,适度地开放公共空间有利于增进邻里关系(图2)。

2.创造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

任何空间无论形体多么复杂,都是由一些基础的几何形体组合演变而成的。在空间中,大多都是一个大空间的内部包含一个小空间,两个空间之间很容易产生视觉以及空间的联系,形成空间的包围关系(图3)。

空间之间不仅有包围关系,还有邻接式关系(图4)。在邻接式空间中,各个空间分工明确,有着清楚的界限。在两个相邻的空间中,它们在视觉和空间方面的连续程度取决于那个将它们分开却又联系着的面。

在老龄化社区之中,包围式空间关系大多为整个老龄化社区空间场地包围着社区建筑,大部分的空间关系是邻接式,如何处理这些邻接式空间的有机联系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些邻接式空间中,让它们可以有机联系最关键的设计点在于两个空间之间的面,封闭的面会限制两个相邻空间的视觉联系以及交流,那么如何使这些空间在彼此联系的同时又能够有各自的分工呢(图5)?

最简单的就是在邻接面做扇门,继续延伸可以缩小这个邻接面的面积,使空间得以联系。根据这个概念进行延伸,还可以以点换面,用柱子代替面成为两个空间的分割点。

除了这些处理邻接面的设计能够使公共空间产生联系以外,在设计两个空间时,让它们的地面高度、墙体厚度或者比例不同,同样能够使该区域成为两个不同的空间,但同时又紧密联系着。当公共空间能够有机联系的时候,老年人可以在各个空间悠然自得,不会在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时内心产生落差。这在增强他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老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老龄化的现状分析进而引出未来老龄化社区互助交流的重要性,打造未来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空间是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这种互助交流的老龄化社区带给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照更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问题是发展问题以及民生问题在老龄化社会的具体表现,只有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亿万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才能够实现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才能夠在不断发展中保障老年群体的利益。

老龄化社区的存在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区域中有着大量老年群体生活的记忆,对于老年人口的生活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社区居家养老符合21世纪我国的国情,且更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时代诉求。时代要求老龄化社区不仅仅要有居住功能,更要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让老年人生活便利,感受到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更加强大。因此,实现老龄化社区的互助交流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互助交流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行为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在对互助型老龄化社区进行设计时应该将这一核心融入设计之中,不仅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推动社会中互助之风的发展,构建更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小春,陈立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2]张鎏.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视角下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探讨:以上海新华路街道为例[J].交通与港航,2020(5):20-28.

[3]陶品竹,孟冲.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2012(10):42-44.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
宋亚哲空间设计作品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家居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王佳、骆太均空间设计作品
玩“味”之间——餐饮空间设计专辑
王洋空间设计作品
谈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