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阿福 刘飞 唐香龙
湖南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自2014年批准开展试点以来,严格按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求,扎实开展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于2020年通过国家试点验收评估,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现对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和经验分析,以期为其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
基本概况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衡南县与常宁市交界地带,位于衡南县西南部、常宁市北面,范围包括近尾洲水电枢纽工程库区、联合水库、清江河、河洲漫滩和周边部分山地等,呈倒“T”状分布。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898公顷,湿地总面积503公顷,湿地率达到56.01%。
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洞庭湖水系湘江流域,是湖南“四大家鱼”的传统产卵地,园内野生莲生长久远,品种资源质量优异,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区域内种质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障湘江流域的水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难点
资金投入有限。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的工程建设投资较大,建设资金虽得到中央财政支持,衡南县人民政府也拨出专项建设资金,但面对总规3855.36万元的投资建设预算,这些建设资金也是杯水车薪。如何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好的建设效果是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第一大挑战。
生态情况特殊。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的主体为近尾洲水电和航运枢纽库区,是湘江九个阶梯枢纽中的第五级,水库的修建改变了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水文地貌、区域河流生境及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的平衡,造成了水质污染、泥沙淤积、下游水量减少、区域小气候变化等各类问题,直接影响到湿地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威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矛盾突出。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周边人口密度大,网箱养鱼、围垦开荒、开荒砍树、挖沙采石、建房修路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时常发生,农药、化肥及生活产生的污水、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经常被排入湿地。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启动后,湿地的保护要求必然会使湿地区域内及其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影响,进一步激发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加湿地公园建设难度和保护难度。
专业人才匮乏。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湿地保护、湿地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各类专业知识,需要各类专业人才,衡南县在第一时间设立了湖南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明确为正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31人,但在短时间内很难组织起健全的管理队伍,专业仪器设备配备的不足也给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监测、巡护监管等日常工作造成了困难。
应对措施
坚持节约优先, 不搞大拆大建。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挖掘湿地公园范围内现有的资源,灵活有效利用。盘活近尾洲镇管山村村委会的现有建筑,聘请专业机构重新设计,改造为湿地科普宣教中心、湿地公园管理站、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社区共建共管活动中心等湿地公园功能用房,以最节约的成本,最有效的手段,小投入带动大建设,逐步实现湿地公园基础设施的完善。
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近尾洲水电和航运枢纽10多年的蓄水运行使得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生态系统逐渐稳定,因此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修复方针,没有对库区进行地形重塑、人工湿地打造等高强度建设,只对部分边坡岸线进行补植绿化,达到稳定坡岸、净化水质、改善景观、提供生境和保育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于原有的生态平衡已打破,单独依靠自然恢复很可能无法逆转已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人工修复,如水葫芦和福寿螺清理、采砂场复绿等,通过人工干预,并结合生物、物理等综合治理方式,实现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恢复。
加强交流合作,提升专业水平。面对人才缺乏,专业素质差的知识短板,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积极寻求合作,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指导下,开展常规化的监测活动,形成了完整的监测资料,最终实现监测监管职能发挥的自主化。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还积极与近尾洲水电和航运枢纽管理单位五凌电力有限公司近尾洲水电厂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治理库区,探索在受到人为改变水文过程的影响下,成功保护和修复整个河、湖和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諧的湿地保护之路。
社区积极参与,合理利用湿地。面对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在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对偷猎捕鱼、采砂等各种违背湿地保护条例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实行严厉保护;与社区开展积极合作,共建共管,通过签署协议、举办主题讲座、进村入户宣传等各种方式提高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通过发展种莲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有机产品和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地方政府和社区群众对湿地自然资源真正价值的认识,使其成为湿地保护的有力支持者,最终实现湿地保护和社区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