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刚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教育也需顺应时代发展与新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教师应合理、巧妙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进而使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政治教学现状
1.过度依赖“互联网+”与新型教学形式,却忽略了传统教学形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形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形式被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使教学内容与素材更加丰富,并使基础政治理论更加具体化与直观化,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但在实际的政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度依赖新型教学形式,盲目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首先,新型教学形式的应用,使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更加丰富,但过多的信息极不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及掌握,进而降低教学效率。其次,新型教学工具的应用,使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板书。这些教师认为教学框架已经在课件上了,写板书浪费时间,认为新型教学工具是教学的主体,对其教学辅助性缺乏正确与深入的认识。最后,新型教学工具的应用,对实际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产生了冲击。一些教师只重视完成预设的教学步骤,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却被忽略了,使学生被迫成为教学活动的“围观者”。
2.过于注重“互联网+”及新型教学方式,却忽略了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但一些教师却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对新型教学工具进行使用时,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却忽略了教学内容。“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工具可以使文字、图片、影像及声音等多种信息得到展现,而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并不考虑教学的实用性,一味地将这些元素应用于课件当中,自以为这会使教学素材更加翔实、有趣,却没有考虑这些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学,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
1.促进“互联网+”与传统教学形式的深度融合。
正确处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现阶段教师应重视的实际问题。时代在发展,传统教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求。但应注意的是,应用新型教学形式时,应注重其与传统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其相互补充,以促进教学效果、质量的提升。
2.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教师在利用新型教学形式时,应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首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选择教学形式。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的问题。其次,应选择启发性的教学素材。虽然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型教学形式具有信息量大的优势,但如果选择的教学素材过于丰富,就会使教学内容过于烦琐,不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尽量挑选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素材,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调动,并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举办相关话题的辩论比赛,如“文化创新是否比传承更重要”“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是否存在矛盾”等。而在进行辩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中提取观点、论据等,这样,可以使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聯动,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新型教学形式进行优化与充实的过程中,应注重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并遵循教学形式与内容选择的科学、合理原则,注重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统一,避免教学的单一化。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对新型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