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2020-2024)》中提出四大融合發展行業方面,其中有提到文化+體育,政府在這方面的發展政策是否足夠?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澳門立法會梁安琪議員:澳門政府早在2002年時,就提出了以“文化和體育活動”促進旅遊業發展這一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概念。多年來,當局也一直致力於推動文體產業的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礎上,當局於《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2020-2024)》中進一步提出“文化+體育”的行業融合發展模式,體現出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當然我們也看到,雖然政府支持文化體育產業發展的力度一直很大,甚至愈來愈強,但在推動這兩個產業融合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間。
永利關愛基金會陳志玲主席:框架中提出的四大融合發展行業方面包括: “文化+體育”、“文化+節慶”、“文化+會展”、“文化+教育”,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業兩大產業構成價值鏈上的延伸和滲透,可見文化、體育及旅遊其實是密不可分、互相有許多共融創新的空間。特區政府多年來積極推廣體育活動、興建體育設施、包括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龍舟賽等均是國際知名的體育及旅遊盛事,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赴澳參與,直接帶動了旅遊業及酒店業,也成功打造了澳門的城市IP。
未來我們業界可繼續加強與政府和體育局的合作,分析各種大型體育活動的優勢和市場特性,深化該項目的發展方向和內容,具體集中資源打造屬於澳門的成功體育品牌。另外,我們也可以在這些體育品牌和活動的基礎上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充份發揮它的市場潛力、使產品多樣化同時擴大客源。
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不僅是城市實力在一定程度得到認可的表現,也將通過體育旅遊、商業合作等方式,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同時它帶來了許多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消費模式:比如以家庭為主的戶外運動、以家庭為核心的休閒旅遊,必然在未來一段時間成為新型消費的主體。又如運動時尚的興起,年輕人喜歡的運動型智能穿戴十分流行,青少年的一些夏令營、遊學、培訓,甚至去NBA體驗比賽、去曼聯踢一場足球,都能帶動消費方式。
借鑒內地不少成功的體育產業案例,都反映出體育項目中融入商業化概念、注入現代化高效益的發展模式和管理,加上政府的支持,項目和產業均可以大有發展的空間。因此,政府和業界可以攜手合作、整合資源、共同為澳門打造“文化+體育”的發展方向。
澳門理工學院健康科學及體育高等學校吳新凡校長:政府在體育產業方面的政策:從學校體育來說,是培養體育運動的習慣,培養終身體育運動的一個階段,市場化需要大眾的需求,如果市民熱愛體育運動,相信可以形成體育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疫情下政府的經濟負擔相當沉重,直接支持某個產業的發展亦不易,個人認為政府致力培育一種良好的營商環境更為重要,如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在人才培養方面,儘早讓學生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培養能力,使學生更具競爭力;在大眾體育方面,居民可以說是體育產業的最大顧客,所以說推動居民參與體育運動,培養運動意識,顯得很是重要;在競技體育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和非高等教育都是由一個政府部門去管,這樣有條件去做更好的規劃。
在產業這方面,政府的責任是怎樣可以發展一個好的營商環境,如在融資渠道這方面,是否可以降低門檻?不只有大企業可以進去,讓個人也容易進入這個門檻,活化整個市場,造就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會有人願意投身這個行業。文化加體育,可能只是一個載體,還可以放些其它元素進去,不是“1+1=2”這麼簡單,還可以等於3,或者更多。文化加體育,可以放綠色元素、智慧城市元素、長者保健元素等在裡面。
澳門專上學生體育聯會老傑龍主席:政府提出“文化加體育”,是有這個字眼,但具體可以落實的政策,或者說可以幫到業界的政策其實不多,希望政府出臺具體到位的政策,明確的支援措施,例如是否有政策支持澳門的體育品牌或本土的體育服務公司,在政府采購時可以優先。如果有指向性強的政策,支持澳門本土的體育品牌或企業發展,就更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