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
刚刚过去的河南水灾,再次成为中国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大型展示现场。政府组织奋力救援,民间守望相助,出人出力,捐款捐物,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涌向河南。这都说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从未过时,中国人的团结精神、爱国情怀,在时间的沉淀中,历久而弥新。
每当灾难发生,人们总是会趋于团结。团结是指路的明灯,是前行的绳索,大家沿着共同的方向走向柳暗花明。团结还是一种趋利避害,人们只有相互扶持,才可能走出泥潭。但对中国人而言,对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而言,中国人的团结中,还深植着一种牢不可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始终有一个华夏文明的谱系。“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所谓华夏,从一开始,不论是制度还是文化方面,都是共成一体、一以贯之的。中国人有团结奋进的文化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塑造了中国人心理上的共同体意识。
这种团结精神,迁播千年,不曾断流,每每在遇到大事件、大灾难时,便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华儿女奋勇不屈,抗争、牺牲、探索、冲刺,打赢抗日战争;求独立,求尊严,求富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从来就是以团结一心的精神,以“沛然莫之能御”的无畏品质,向外来侵略说不,牢牢守住这片国土的安宁。
进入和平时期,中国人展现团结的场景发生了变化,中国人的大团结主要体现在应对天灾上。4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人民子弟兵冲锋陷阵,在救援条件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少了伤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的“抗洪精神”写照;此后的汶川大地震,去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展现出经济建设取得极大成功之后,中国人的团结一心达到了新高度。全国各地此次对河南的驰援,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迸发出奔涌的团结伟力。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感慨:“中国人最可怕的就是把团结刻到了他们的骨子里。”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人以极其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实现了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当西方一些国家还在为要不要戴口罩而争论不休时,我们早已建立了全民防疫屏障,取得了国内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这有文化、制度的差别,但深层次来说,还是中国人能够为了渡过一场大灾大难 ,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短时间内迅速实现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这种共同体意识,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在谈到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时,社会学者经常用“血脉相连”来概括。而中国社会还存在一种家国同构的特质,血脉相连的家庭内部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个国家。华夏儿女,本身就是一家人。這种中国社会独有的特质,足以解释,中国人何以能在大灾大难面前,像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共同抵御风险,渡过难关。
灾难从来不是压垮人类的力量,不团结才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价值观驱动的整体,这里有为民请命的爱国情怀,有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有威武不屈的坚韧品质,有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这所有的优质精神资源,构成了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脊梁。河南水灾是一张试纸,测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坚韧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