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游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在幼儿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能够有效地创造出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兒时期的孩子在欢乐的游戏中开展学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和学习状态,从而在游戏中感悟知识,以此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树立规则意识
所谓规则是指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对正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知,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与规则的重要性,还要让他们知道违反规则的后果,这对成长中的幼儿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教师组织的课程化游戏中,不少幼儿总是想独占玩具,不愿意和其他的孩子分享,也有部分孩子喜欢在活动中故意推倒或以其他方式伤害他人,这些都是违反规则的体现。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就会导致幼儿愈演愈烈,使得课程游戏无法按照既定的程序开展。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需向孩子渗透平等、互助的理念,并在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对比中,使他们认识到规则对于集体性游戏的作用。
二、借助益智游戏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与幼儿认知能力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可以有效地唤醒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专注程度,提升他们内在的认知动力。比如,在教学与颜色相关的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颜色对对碰”的游戏活动,首先为班级中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只透明的小水桶,组织幼儿从红、黄、蓝这三种原色中选择两种,在游戏中亲身体验,感受其中两种颜色融合之后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实践和探索带来的无穷乐趣,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再如,在手工劳动课中,笔者以搭积木为平台,鼓励幼儿运用积木不同的形状进行组合搭配,在不断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搭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积木造型,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
三、训练结构意识
结构性游戏,就是在想象性的活动之中,以幼儿自身的独特性思维来反映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和材料(如橡皮泥、木块、棉团等),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意识,以创造性的方式来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关注意识,还可以培养他们持之以恒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比如,橡皮泥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一种玩具,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不仅可以塑造各种物体,还能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玩法,可以成为课程游戏化的重要器具。教师可以让幼儿选择生活中的一件物品,引导他们在细致的观察中获取事物的形态特征,并尝试用橡皮泥来展现这个物品。需要强调的是,毕竟幼儿的能力有限,教师不能在精准度、形象化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应着力鼓励幼儿融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作品。
四、凸显自主地位
“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人为本,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目前,我国幼儿主体性缺失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幼儿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都是按父母或教师教过的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展开,难以跳出思维的局限,刻板而缺乏创造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常常只会等待教师给予角色分配,而不会主动地融入游戏中;在生活活动中,他们表现出消极被动状态,连饮水、小便等活动都要成年人允许或提醒,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性等。由此可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比如,在学习了1~10的阿拉伯数字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游戏巩固幼儿对这些数字的印象,但究竟该运用什么游戏呢?教师不要干预,而应征求幼儿的意见,选择大多数幼儿需要的游戏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更多孩子的要求。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丰富经验,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