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谈恋爱了,去搞钱……吗?

2021-09-15 10:51淡豹
睿士 2021年9期
关键词:照料全职职场

淡豹

我常看网上女性情感博主的文章——以及那些投给她们的文章,比如女性(也有男性)讲的自己情感的故事、写下的关于自己婚姻状况的求助、对自己感情和人生的回顾与分享。最好玩的是往往不是博主自己的看法,而是这些有时代特性的文本,以及人们对这些文本作出的更有时代特性的评论。

比如,这几年越来越多出现二胎妈妈甚至三胎妈妈在婚姻内的犹疑。

比如,“全职还是上班”,这是“单位制”下的城市女性在二十年前不大会考虑的问题——单位现在有托儿所,将来有养老金,你留在家里,看谁呢?

比如,面对难搞的婆媳关系时,如今常见的一种处理方式是“让她回老家”,就自然地拉开了距离;这是“前流动时代”两代家庭通常住在一个城市时不太可能有的解决方案。当然反过来,就是老人阶段性地为子女带孩子,退休后重新开始繁重的、更难从中解脱的体力劳动的问题。

比如越来越多人写到进入体制的安全感,婚姻或感情发生转机,或者自己从泥潭般的感情中解脱,常常是靠考编、考公。

还有一种常见的感触是,“别谈恋爱了,搞钱吧!”前面五个字可以替换成别为感情哭泣、别在家里带孩子、别总在关心自己能找到什么样的爱人。总之,逻辑是,感情和家庭像个会困住人的泥坑,婚姻和育儿没有内在价值,只是对女性的束缚,走出家庭去赚钱,人才有生命有价值、说话有声量。

拿来对比的,通常是“妈妈”等上一代的女人,或者“觉醒”之前的自己。一个个“我”不想再像妈妈那样活着,太憋屈了,太萎顿了,你看,我妈妈自己都对那样的人生不满意!

整个社会都鄙视家务和老幼照顾,连自己所照顾的老和幼都觉得这不重要,反过来否定自己,把自己当糟糕的反面教材。

我倒觉得,上一代女性的自我否定,是社会否定的一种反映。当整个社会都觉得家务、育儿、扶老携幼不重要,你让一个常常无偿照顾了亲人一辈子的女人(往往也伴随着上了一辈子班,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与职业平衡”),如何去评判自己的价值?

“去搞钱吧!”意味着家庭不重要,既缺乏经济价值,又缺乏被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恰恰是这种观念在贬低“照料”这种特殊的劳动,以前它只是困难、占用时間、无偿,现在它连尊重都得不到了。在全职妈妈以外,幼儿园老师、养老院员工、护士,都在选择不太有经济回报的工作,都因此而急于离开“照料”的一线战场。

这种观念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或安宁。它无非是制造出和现有的男人水平一样低的女人,无非是在剥夺那些从事照料劳动的妇女尚存的尊严。就像诗人里尔克写的,女性,“暂时成为男人恶习与特性的模仿者,男性职业的效仿者。”

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在上世纪70年代写过一本家庭/劳动社会学方面的经典《第二轮班:双职工家庭与家庭中的革命》,如今正要翻译成简体中文出版,取了非常具有时代性的书名《职场妈妈不下班》。职场妈妈确实无法下班——一个半夜啼哭的婴儿总需要有人照看,那是职场vs全职这种简单明了的选择所无法改变的自然。

但解决方案应该是:如果妈妈无法下班,那么爸爸也不应该袖手旁观,至少两个人轮班。应该是,社会提供更好的科技、更好的公共照料服务,让父母可以得到休息。应该是,公司不再用打卡校准时间,允许职场父母在家工作、更充分地照料孩子。应该是,如果低收入的农村妇女离家千里,在城市里照顾职场人的孩子,那么,能有人在家为她的家庭照料孩子,而不是用一对父母的安稳取代另一对父母的幸福。应该是社会尊敬照料,为照料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而不是否定照料的价值。

照料是爱的一部分,照料劳动是爱的劳动。解决方案永远不应该是:那就不爱了,人唯有爱自己才值得。

猜你喜欢
照料全职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学中文
韩国全职奶爸数量创新高
非全职工作在欧洲兴起
痴呆照料面面观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词汇短语园地
职场首页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