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敏
摘 要: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当时存在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谬论的批判,有力捍卫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其中关于民主的历史范畴、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的形态分野,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理解《国家与革命》的有关思想,对于新时代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列宁;《国家与革命》;民主;专政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40-03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际,面对第二国际某些思想家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种种责难和对资产阶级民主百般美化的行径,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求必须向广大工农群众和共产党员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列宁写下专著《国家与革命》为即将来临的社会主义革命做准备,他通过摒弃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庸俗化论调廓清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同时,进一步将这一理论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
一、批判与厘清:捍卫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列宁在批判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理论,在捍卫中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即“在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1]26。
(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家方面的谬论
伯恩施坦、考茨基等极力曲解马克思主义,采取回避、躲闪的态度,主张通过改良政策调和社会矛盾,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把普选制的作用夸大为能够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现出大多数劳动者的意志,同时不理会无产阶级所肩负的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任务,“告诫工人阶级不要在夺取政权时采取过激的革命手段。”[2]102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的不坚决、不彻底性。列宁认为在任何深刻的革命中,剥削阶级是决不服从被压迫人民多数的决议的,在从以资本主义条件为基础的社会向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阶段中,剥削者必然存在复辟的意图,并将这种妄想变为实际行动来拼命斗争,力图恢复他们夺取的“天堂”。马克思考察了法国政权反复更迭的情况指出,庞大的官僚和军事组织等国家机器将法国由内而外地紧紧包裹,堵住所有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鲜空气的毛孔,以争夺统治权为目的而不断更替的政党都只是把法国这个复杂庞大的上层建筑当作最终的战利品,这也是法国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恩格斯也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阐明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即社会内部的根本对立面不可调节的产物。其中,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要利用国家的观点却被无政府主义者曲解为国家可以自己消亡。列宁在分析1905—1907年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指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时必须以彻底摧毁包含旧的军队等在内的冷冰冰的国家机器为前提条件,这样才能保证革命胜利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推动各方面走向成熟,逐渐过渡到阶级和阶级关系消亡进而国家消亡了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中民主方面的谬论
考茨基为此还著书立论,在《社会革命》一书中宣扬自己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盲目崇拜”,还列举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应当实现的各条民主纲领,譬如,把官僚组织看作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缺一不可的存在,还主张运用资产阶级议会制作为民主形式。这些纲领是对官僚制度的“迷信”。列宁指出这种言论的错误性:第一,考茨基不懂得无产阶级专政中包括民主,还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里绕弯子;第二,考茨基没有明确区分资本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的详细分析被完全庸俗化。列宁还有力批判伯恩施坦有关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进行管理社会的论调,并分析无产阶级民主制从可能程度根除官僚制的合理性。此外,列宁还继承恩格斯晚年对党的革命策略的认识,认为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应充分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但真正的民主只有在夺得政权后才有可能实现,而机会主义者对民主的躲闪态度就是回避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否定就不能说他是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列宁痛陈第二国际非马克思主义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侵袭和负面影响,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通过暴力的革命策略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夺取并建立自己全新的国家政权实现解放。
如列宁所说“从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非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不可,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119因为再也沒有人也不会出现别的路径能够彻底粉碎剥削阶级的反抗。列宁不仅科学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还在此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民主与专政学说。
二、继承与拓新:升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理论
(一)民主是渐进性消亡的国家形态
民主总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虽然资本主义民主同封建制度相比是一种历史上的进步,但是也掩盖不了这种“民主”的资产阶级性质。列宁运用德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揭露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欺骗性和根本缺陷。“这种民主制度始终受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狭窄框子的限制,因此它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的即只是有产阶级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2]119解决贫困问题成了无产者每天要烦恼的问题,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关心多余事宜,即“‘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大多数居民在通常的平静的局势下都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2]119就享受民主的内容,列宁从资本主义民主结构剖析,这种欺骗性反映在官僚制上,它在很多细节上都着实存在限制,如妇女没有选举权、限制集会、限制办报等,无产阶级不能真正地参与民主生活。列宁主张“用穷人的民主代替富人的民主”[3]724,民主作为上层建筑,作为国家形态的一种,实则维护工农群众切身利益,只对那些侵害大多数人合理利益、违背大多数人意志的少数人使用有组织、有系统的暴力。资本主义民主是形式上的平等,应该将这种平等转换为为人民真谋利的平等,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化,从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渐进式实现。同时,在过渡时期,原先被压迫阶级成了统治阶级,将一切压迫阶级排斥于民主之外,这就是民主在过渡改变了的形态。但只要阶级矛盾未消除,就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民主,“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2]122
(二)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相依相存
列宁十分赞同《共产党宣言》把“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和“争得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的提法[2]74,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享有民主,从而辩证论述民主与专政之间的关系。“任何单独存在的民主制度都不会产生社会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民主制度永远不会是‘单独存在的,而总是‘共同存在的,它也会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改造,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2]111民主与专政一样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不同性质国家中,民主和专政所蕴含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仅是形式上的民主,专政则针对无产者,而无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是从形式上的平等渐进地发展为人人平等的真正民主,专政则针对只谋求一己之私的少数人。没有两大阶级的对立,就不会有反抗,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消灭阶级,随着阶级的消亡,专政这一政治形式也和民主一样逐渐消亡。无产阶级专政则是在民主的历史阶段中的具体发展形式,是过渡时期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最高类型的民主形态,为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完善提供稳定后台,而后者为前者提供人民根基和物质基础。就对立层面而言,无产阶级民主的对象是国家内绝大多数人民,是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而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主要是对国家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的少数资产阶级敌对势力,主要通过镇压和暴力等强制手段彻底粉碎剥削者的反抗,“凡是实行镇压和使用暴力的地方,也就没有了自由,没有民主。”[2]121这是为了解决敌我矛盾,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有利于加快打造国内外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总的来说,就是无产阶级形态的民主与专政必须统一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组织的领导,统一于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
(三)民主形态的分野
民主究竟在为资产阶级还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是从本质上区别民主是姓“资”还是“社”的标志。民主在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变换:议会制、官僚制、普选制、联邦制、共和制等,尤其联邦制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一步前进,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认为这比集中制共和国更民主。恩格斯用法兰西和瑞士在国家形式上的事实推翻了这类谬论,列宁在考察恩格斯相关论述中认为联邦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其本质不因形式的多样化而发生质的变化,只要没有消灭资本的统治,阶级矛盾只会更明朗化,过渡到无产阶级民主的斗争会更易爆发。列宁历史地考察马克思细致分析巴黎公社最终失败的经验总结,认为公社所采取的撤换制、全面的选举制和取消高薪制等措施是更完全的民主的表现,是从量化的措施中实现了民主质的飞跃。基于此,列宁结合俄国两次革命中工农群众亲手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的经验,认为苏维埃是继巴黎公社的又一无产阶级民主形式。这是20世纪初革命时代最高类型的民主国家,这是工农群众再造的巴黎公社型的国家。民主在无产阶级国家也会以各种形式存在,但本质仍是无产阶级民主。
列宁通过历史地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和分析,立足于俄国现实,从本质上阐明不同性质的民主形态的分野。迄今为止,著作中对资产阶级民主的科学剖析与论断仍是人们研究、观察当代国家问题,探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武器。
三、历史与现实:列宁民主与专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列宁在这一历史性著作中运用无产阶級专政这块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检验出很多以美化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假马克思主义者,从而有力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同时我国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在中国的具体形态,是对列宁无产阶级民主与专政思想的拓新。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新年献词中初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在我国的崭新政治形式。次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鲜明完整地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即“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4]374,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地围绕着国家治理方法、领导和依靠力量、发展方向等方面具体阐发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初步探索我国该走什么道路时明确论述人民民主专政对敌对反动势力实行专政职能的问题,改造反动阶级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色所在,我国在实践上也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特定历史条件,是我国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播种于神州大地得来的最大收获。
(二)坚定不移地深化民主集中制
列宁在谈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经验时指出把私有财产交由整个民族负责就是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是最彻底的民主集中制,这区别于任何资产阶级民主。在这里,他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性[5],对于当前健全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7年党的五大正式确立党的组织原则,此后我党在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将其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49年,我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将民主集中制定位为国家机关的组织制度,这也是对列宁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思想的坚守。1954年我国宪法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从中央到地方均要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标志着民主集中制日臻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汲取经验,切实将民主集中制落实到制度层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最近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永远不能丢。”[6]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就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并在工作中把民主集中制变为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不好,关系到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 000多万党员的政党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能否组织起来并发挥广大党员的力量在新时代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我国,仍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推进制度常态化,以保证贯彻的落实性。首先,要警惕任何试图用修正主义迷惑人民的行为,挥舞假的改革旗帜,肆意损害群众的利益。其次,在建立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方面,要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作风常态化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实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最后,增强思想理论宣传效果,使党员、干部对民主集中制都知根知底,熟悉运用。在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摸索出一条更符合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改革发展道路,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富有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三)坚定不移地把国家治理新要求推向深处
列宁曾强调要建立以扩大民主和根绝官僚制为特征的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仍要深入借鉴和把握列宁民主与专政理论,从而把新的国家治理要求推向深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7],鲜明地表达了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笃定意志。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确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符合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速较快的基本实际情况;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十六字方针”确保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上的平等的权利,不断在实践中实现广泛而深刻的民主;确立我国重要政治制度,如愛国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契合我国国情、植根于人民之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家制度。
在我国,仍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深入推进国家各项治理,以保证改革的方向不偏移。首先,必须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常态化、制度化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彰显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群众基础。其次,坚贞不渝地使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朝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向前进,在完善立法体制中遵循立法规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公开征集广大民众的意见,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出现。最后,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清晰地指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方向,也明确引导着全社会每位公民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融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辛向阳.列宁《国家与革命》基本思想与新时代的国家与革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2):5-18.
[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