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宫腔粘连对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

2021-09-15 10:06:32文静李玉兰何珍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2期
关键词:动脉血宫腔宫腔镜

文静,李玉兰,何珍英

(广东省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东莞 523820)

0 引言

宫腔粘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促使子宫内膜出现纤维化[1]。引发宫腔粘连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机械性损伤以及流产等,若不及时干预,则会引发严重后果[2-3]。临床治疗宫腔粘连的主要方式为腔镜分离术,但术后极易导致宫腔粘连再次复发。为此,为了对该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术后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十分必要[4]。本研究在宫腔镜分离术术后统一放置宫腔球囊支架,同时行人工周期治疗,预防宫颈粘连[5]。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中医疗法在宫腔粘连治疗中也可发挥一定作用。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宫腔粘连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对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行宫腔镜分离术的45例患者视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宫腔镜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病情为中重度;②知情同意;③行宫腔镜分离术;④具备正常的卵巢功能;⑤首次发现宫腔粘连;⑥入组前3个月内未行同类型激素或中药治疗;⑦不存在急性、亚急性生殖道感染、血液疾病、心肝肾衰竭以及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合并甲状腺疾病等其他内分泌疾病;②患有严重血栓性疾病或者心肝肾疾病;③结核性宫腔粘连;④存在生殖系统急性炎症。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患者共13例,年龄26-38岁,平均(29.15±3.15)岁;中度、重度患者分别有6例、7例。中药组患者共17例,年龄25-39岁,平均(29.19±3.13)岁;中度、重度患者分别有11例、6例。联合组患者共15例,年龄26-39岁,平均(29.18±3.12)岁;中度、重度患者分别有10例、5例。对比各组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3组患者均行宫腔镜分离术,对照组术后均在宫腔内放置注入约5mL生理盐水的COOK宫腔球囊支架,同时行48h抗感染治疗,放置宫腔球囊支架3个月之后,行宫腔镜复查时将支架取出,宫腔镜术后第1d给予患者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北京协和药厂,H20000031,1mg×21片),2mg bid,共服用 21天,给予患者口服地屈孕酮片(荷兰Abbott Biologicals B.V,H20170221,10mg×20 片),10mg bid,共服用 10 天,从第 11d开始加服,连续行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

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中药助仙丹,具体药方组成为:茯苓(免煎)3g,陈皮(免煎)1.5g,炒白术(免煎)2g,白芍(免煎)0.5g,山药(免煎)1g,菟丝子(免煎)1g,杜仲(免煎)0.5g,甘草(免煎)1g,均于术后第2d开始口服,每天服用2次,一直到月经来潮时停止服用药物,月经干净之后继续服用,连续行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

联合组在中药组基础上行穴位埋线治疗,治疗时间为术后第1d、每次人工周期服药起始日,主穴取血海、三阴交、归来、气海、关元,配穴痰湿、肾虚、气血虚者分别加脾俞、肾俞以及膈俞穴,先指导患者取卧位,然后将各个穴位采用标记笔进行标记,操作之前将一根长羊肠线(3mm)采用消毒镊从8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到针内前端,然后再对各穴位皮肤行消毒处理,术者采用左手绷紧穴区皮肤,采用右手快速于穴位刺入针头,刺入深度控制在1.5-2cm,稍作提插之后等气至,然后再将针芯内毫针朝内侧用力,同时将8号针头缓慢退出,使得穴位内残留羊肠线,针芯退出,退针之后对针孔行压迫止血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各组临床疗效,同时分别在治疗前后经阴道超声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厚度,经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各组子宫动脉血流指标。

疗效评定标准[6]:连续3个月经周期、色质、经量以及经期均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宫腔形态完全恢复正常,没有观察到宫腔粘连形成,则为痊愈;经期、月经周期基本上恢复正常,月经量明显增多,自觉症状减轻,宫腔镜检查可观察到小部分粘连带重新形成,则为显效;部分自觉症状、经期以及月经周期得到改善,月经量稍有增加,宫腔镜检查显示有大部分粘连重新形成,则为有效;以上各项均未发生任何变化,宫腔镜检查显示粘连带重新形成,和分离术之前没有任何差异甚至进一步加重,则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之和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 20.0软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药、对照组,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n,%)

2.2 子宫内膜厚度

3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联合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大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大于中药组(P<0.05),见表2。

表2 3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s,mm)

表2 3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s,mm)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13) 4.51±0.15 5.45±1.18中药组(n=17) 4.49±0.18 5.86±1.21联合组(n=15) 4.52±0.12 6.78±1.68 t 0.202 4.901 P 0.818 0.011

2.3 子宫动脉血流

中药组、联合组治疗后PI、RI小于对照组,联合组小于中药组(P<0.05),见表3。

表3 子宫动脉血流比较(±s)

表3 子宫动脉血流比较(±s)

组别 PI R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13) 1.69±0.63 1.45±0.52 1.05±0.16 0.89±0.08中药组(n=17) 1.71±0.61 1.31±0.63 1.06±0.19 0.71±0.02联合组(n=15) 1.65±0.61 1.22±0.11 1.09±0.14 0.61±0.02 t 0.086 12.568 0.169 156.36 P 0.913 <0.001 0.773 <0.001

3 讨论

宫腔粘连即Asherman综合征,宫腔镜分离术被广泛应用于该疾病治疗中,但术后西医辅助疗效有限,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宫内膜修复进行促进,但长期用药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同时还可能带来一系列药物副作用,诱发乳腺增生、卵巢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等疾病[7]。我国中医中并且有关于宫腔粘连病名的相关记载,但结合该疾病的体征与病症,可归为“不孕”“月经后期”“闭经”“月经过少”等范畴。我国中医认为,频繁的宫腔操作或者胞宫受损会大量耗伤肾气,瘀阻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冲任的主月经、孕育生理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故宫腔粘连术后应以补肾为目的[8]。鉴于此,本研究在宫腔镜分离术后给予患者中药口服与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中药组的70.00%与对照组的55.00%;与对照组、中药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子宫内膜更厚,PI、RI更小(P<0.05),提示宫腔粘连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的疗效理想,利于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血流。究其原因,助仙丹中山药健脾补肾,杜仲补肝肾,甘草润肺湿肺、和中缓急,炒白术补脾益胃,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益脾和胃、渗湿利水,菟丝子益精髓、补肝肾,陈皮行气宽中,健脾和胃,方中诸药合用能够补益肾气。其次,穴位埋线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不仅能够发挥针刺作用,同时还能将针刺效应增强,使得穴位刺激时间得以延长,进而达到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的目的。将羊肠线埋入穴位之后,可将机体营养代谢能力提高,改善血液循环,发挥补肾活血、调经作用。

综上所述,宫腔粘连采用中药口服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的疗效理想。

猜你喜欢
动脉血宫腔宫腔镜
勘误声明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2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宫腔镜下电切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54例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