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现状及趋势研究

2021-09-15 00:59宋娅婧石长慧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中美留学生

宋娅婧,石长慧

(1.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56; 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自2018年以来,美国在与我国打响贸易战的同时,也打响了科技战和人才战。美国对我国在美留学生、赴美访问学者和引才活动横加指责并施以各种限制策略,特朗普政府不断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将中国赴美留学生以及在美华裔科学家视为盗窃美国科技前沿知识和技术的间谍,同时对在美华裔科学家展开大规模调查,多名华裔专家因此遭到逮捕、起诉,不少人被迫辞职,另有一些人陷入被质疑、刁难,反复自证清白的境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受到更大限制,中美科技人才交流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美国实施的限制策略对中美科技人才交流产生了何种影响?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怎样?将来的走势会如何?如何应对美国的限制措施,确保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顺利发展?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回答。

1 文献综述

关于中美人才交流的前景,学界持有不同看法,一部分学者对中美之间的人才交流持乐观态度,认为中美之间的人才交流会进一步深化。霍宏伟等[1]认为中美在人才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会不断拓展,美国将会长期保持自身人才净流入国家的地位,同时中国对在美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将会持续增强,人才回流的趋势也将会更加明显;杨晶等[2]认为,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不会大规模地限制中美人才交流:一是因为美国政府无权干涉大学自治和自主运营的权利,二是因为与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人才依旧短缺,而中国是赴美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但也有学者认为中美人才交流的前景不容乐观。高子平[3]认为美国政府在对华人才政策方面的缓和余地比较有限,美国国内为中美人才战降温的动力较为不足;吴瑞君等[4]认为中美人才战引发的美国政府对华人的人才封锁将会导致短期内对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回流形成压制,我国引进海外人才的“战略机遇期”的红利正在消失;李峥等[5]认为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阻断两国的人才环流,限制了中美两国人才的交流合作。

基于此,本文发现学界在中美人才交流前景这一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本文将通过探讨中美两国在留学生交流、论文合作等方面的现状,来对此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于2020年8月利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六个子集),对中美两国自198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国际论文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合著论文视角来探讨中美科技人才合作的演变情况。其次,本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于2020年7月对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医院、企业中的科研人员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科研人员在对美交流方面受到的影响,调查共回收科研人员有效问卷3 679份。另外,本研究也用到了访谈法以及文献法。

3 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现状

3.1 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学习STEM 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增长

从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开放门户(Open Doors)发布的数据来看,自1997年以来,中国赴美高校留学的学生数量不断增长。1997—1998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的数量为4.7万人,占美国接收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到10%,之后一路增长,2009—2010学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突破10万人,相比于上一年度29.9%的增速也达到了历年增速的峰值,其占美国接收留学生人数的比例达到18.5%。从2014—2015学年开始,中国每年赴美留学生人数稳定保持在30万人以上。2019—2020学年,在美国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为107.5万,较2018—2019学年下降了1.8%。这也是这一数据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然而该学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达372 532人,相比前一学年仍然增长0.8%,占美国留学生总体的34.6%,连续11年成为美国最大生源国(见图1)。另据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发布的《在美留学生数据报告2019》,2019年全年美国共有152.4万名持F-1签证(发放给旨在取得学位、毕业证书或学历证书的留学生,包括大中小学生)和M-1签证(发放给学习职业技能的留学生)的留学生,分别比2018和2017年减少1.7%和3.4%。来自于中国的留学生47.4万人(其中中小学留学生3.7万人),数量最多,占比达31%,比2018和2017年都只减少0.9%(2018和2017年均为47.9万人)[6]。由此表明,美国对各级中国留学生仍然持比较欢迎的态度。

图1 中国学生赴美高校留学的人数及占美国接收留学生总数的比例

从中国赴美高校留学的学生就读的专业来看,STEM专业是其主要的学习领域。近10年来,超四成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STEM专业,2019—2020学年选择STEM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比例为48.5%,达到了历年的峰值。在STEM专业中,工程、数学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的选择比例相对较高,其中选择工程学科的中国留学生近年来保持在18%左右,相对稳定;对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的选择近年来有持续上升的态势,2019学年这一比例为21.2%;选择健康、物质和生命学科的比例持续保持在1.4%和8.5%左右,这表明美国科技类专业总体上仍然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见图2)。从中国赴美高校留学的留学生总量以及选择学习STEM学科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变化趋势来看,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后,赴美留学的科技类留学生数量也保持了增长态势。而学习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生数量增长较快,可能反映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兴起对中国赴美留学生的影响,也反映出了美方或许在某些细分领域对我国有所限制,但是总体来说,对我国留学生仍然以接纳为主。

图2 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STEM专业的比例(%)

3.2 中美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量也呈增长态势

根据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的统计,中美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量仍呈增长态势。198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美两国累计合作发表研究论文数量约为49.1万篇,在1980年,这一数量仅为61篇,可以看出,截至2019年的四十年中,中美两国累计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增长了8 000多倍。虽然自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打压中美之间的科学交流,但是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际论文发表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2019年,中美合作发表国际论文66 494篇,比2018年和2017年分别增长了11%和24%,延续了自1980年以来40年的持续增长态势(见图3)。从中美两国合作研究论文数占两国发表论文数的比例来看,这一数量占美国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逐年稳步上升,2014年突破了5%,2019年为8.6%。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中美两国合作研究论文数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呈现出曲折上升的态势,一直徘徊在8%左右,2014年突破10%,2019年为11.3%。最后,从总体来看,中美两国合作研究论文数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高于占美国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但近年来两国比例差距在逐步缩小,2019年的比例差仅为2.7个百分点。

图3 中美合作论文发表情况(1980.1.1—2019.12.31)

3.3 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和中美合作发表国际论 文数量增长的原因分析

在中美关系趋于紧张、美国打压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背景下,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不降反增,主要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给美国带来了经济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巨大收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智库报告,对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带给美国的收益进行了分析[7]。报告认为,美国吸引和留住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可以带来三类好处:一是在经济方面,本科生和硕士生是美国大学的重要收入来源。据统计,仅2018年,中国留学生就为美国贡献了超过140亿美元的学费等费用。同时,本科生和硕士生通常掌握的尖端科技较少,基本不会发生美国担心的“知识产权盗窃”问题。二是在科技方面,有研究表明,在美国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滞留美国的比例很高。2009—2011年,共有36 700名临时签证持有者获得美国的科学与工程(S&E)博士学位,中国(包括香港)人的数量为10 600,占比最高。在所有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中,70%的人在5年后(2015年)仍留在美国,而中国人的滞留率为85%。此外,2004—2006年,共有31 600名临时签证持有者获得美国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中国(包括香港)人的数量为10 700,这些中国人在10年后(2015年)滞留美国的比例高达90%。而无论是5年还是10年的滞留率,中国留美博士生都远高于西亚、欧洲、美洲等地区的平均值[8]。这些中国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在国家安全方面,在人工智能等与国家安全相关且美国劳动力短缺的领域,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存在可以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并减轻政府在敏感领域雇用国内人才的难度(外国人往往不被允许在美国的敏感领域工作。人工智能总体属于敏感领域。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在诸多领域,其中部分子领域如军事和国家安全相关,属于敏感领域,严格限制中国人就业。部分子领域如互联网和国家安全不直接相关,属于非敏感领域,可以允许中国人就业。中国人在与国家安全不直接相关的互联网领域工作,可以满足美国互联网行业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紧缺的人工智能人才的需要。同时中国人在非敏感的互联网领域工作,可以“释放”部分美国国内人才到敏感领域工作)。从而间接地促进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因此,虽然在部分敏感科技领域对中国学生有所限制,但是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总体持欢迎态度。

而中美合作发表国际论文数量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仍然保持增长,首先是因为之前中美科研人员多年的合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合作论文所属的学科来看,化学、物理学、数学、生态环境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同时,上述领域的大部分研究政治敏感性不高,因此也就不易受到美国政府的干涉[9]。

3.4 中美在敏感领域、重点人群方面的交流合作 不乐观

3.4.1 美国拒签较多敏感领域中国留学生

在签证审核方面,根据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公派赴美留学信息和笔者对留学基金委的调研,美国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敏感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拒签率较高。除了公派留学之外,2019年初,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在内的我国众多理工科留学生表示,2018年底从美国回国休假后,再次续签却遭遇美国使馆漫长而不透明的行政审查,无法返美使得学业受到严重影响。除了留学签证之外,航空航天、生命科学、量子力学、地震学等科技领域以及中美关系研究等专业领域的不少中国学者赴美参加学术会议或交流也屡屡被拒签。2020 年 5 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10043 号总统令,称中国政府通过学生学者获取美国敏感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从2020年6月1日起,持F类和J类签证赴美学习或研究、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中国学生或者研究人员将被禁止或限制入境。可以预见,未来美国仍然会利用签证手段,限制敏感领域的中国学生学者赴美学习交流。

3.4.2 中美在敏感领域合作发表论文减少

中美在敏感科技领域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中美两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硬件和系统领域合作发表的国际论文一改近年来的增长态势,比2018年分别下降了7.3%、13.4%和17.9%。这可能意味着美国对中美敏感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的遏制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3.4.3 美国限制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寒蝉效应作 用明显

美国政府调查和处罚与我国有合作的科学家,产生了明显的寒蝉效应。这方面的案例包括2018年逮捕王春在、席宁事件,以及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要求研究机构开展关于国外对美国研究构成威胁的调查之后,2019年发生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除三名华人科学家,以及埃默里大学解雇李晓江夫妇事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司法排查行为不仅仅针对华人科学家,也针对与我国科研机构有合作的非华裔科学家,包括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前研究员图拉伯·鲁克曼(Turab Lookman)、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查尔斯·利伯(Charles Lieber)教授等在内的美籍专家被逮捕调查。这导致部分美国学者不敢“走进来”,我国一些学者学生不敢“走出去”。我们对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调研表明,在美国加强对学者接受外国资助情况调查的背景下,部分美国学者特别是华人学者已经减少甚至暂停与我国的交流合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国内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敏感科技领域的学者赴美交流也变得更加谨慎。此外,不透明的签证政策和不确定的留学前景导致赴美留学的风险陡增,学生特别是敏感科技专业的学生选择赴美留学变得更加审慎。

3.4.4 中美科研人员的交流受到负面影响

中美科学交流受到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科研人员互访方面。2020年7月对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中的3 679名科研人员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51名2018年后与美国科研人员开展过交流合作的人中,41.4%表示中美关系趋于紧张(不包括疫情的影响,下同)对他们与美方的合作没有消极影响,27.3%表示说不清,分别有23.3%和8%表示“有一些影响”和“有很大影响”。对于明确表示受到影响的31.3%的科研人员来说,影响主要集中在美方来华减少(51.3%)、本人赴美访学减少(50%)、学术研讨减少(48.7%)和本人赴美参加学术会议减少(37.2%)。双方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受到的影响较小。就目前搜集到的有限样本而言,从大的学科门类来看,理工农医各学科科研人员之间表示受到影响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3.5 拜登上台后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展望

拜登政府对华科技政策是美国科技政策的国外延伸,也是其对华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拜登政府对华科技政策取向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受到国内强硬派、温和派、第三方力量的牵制,其选择的弹性不大,总体来说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拜登政府会联合欧洲盟友对华进行科技施压。民主党党纲表明,美国民主党将与盟国一道,发动世界上大多数的经济体对抗中国,同时从最强有力的位置与中国进行交涉。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给拜登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议也认为,技术竞争将是拜登政府面临的首要外交政策挑战之一,美国需将与盟友、伙伴的合作视为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10]。结合拜登“不会立即对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将与关键盟友协商,全面审视美国对华政策”的表述,联合其他盟国进行对华科技施压可能会是拜登上台后对华科技竞争的最主要战术。二是敏感领域的合作依然不容乐观,拜登政府可能在某些敏感领域如人工智能、5G等方面继续实施对华科技遏制打压政策。此外,拜登政府将会继续把中国日益增长的科技实力视为国家安全问题[11]。三是拜登政府对留学生的态度将会相对友善,留学生高昂的学费对疫情下美国经济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也为美国科技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因此,对于留学生群体拜登政府将会持比较宽松的态度,但对科研人员及博士后等重点人群的交流合作可能会重点限制。

4 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来看,美国对中国的科技遏制主要集中在敏感研究领域,并对科研人员的互访施加了一些阻挠,但是对于非敏感领域的科研学术合作和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仍持开放态度。对此,我国应分类施策,促进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合作。

一是在非敏感科技领域积极促进中美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传染病防治、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人类共同面临挑战的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与美方相应机构加强合作,织密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网络。我国应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出国管理制度,放开对出国次数和经费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积极促进科研人员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二是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逐步攻克敏感科技领域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科技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摸清各国的优势科技领域,并积极推进与其科研机构构建良好关系,在敏感科技领域加大公派赴科技强国留学访学的资助力度。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基金规模,进一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以更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研究条件吸引国外科研人员来华开展科技攻关。加强5G、量子通信等关键领域的领先优势,提升应对他国科技遏制的反制能力。

三是构建与国际更为接轨的科研创新环境。我国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国际准则,建立各方知情同意的科研人员兼职交流制度,加强各方互信,消除外国政府和科研人员的顾虑。制定针对外国人的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积极与包括美国在内的科技强国建立双边和多边科技协调机制,共同开展对违反兼职兼薪、科研诚信等规定的行为的调查处理,维护良好的国际人才交流环境。通过对科研人员和学生开展相关培训,增强他们遵守职业规范和科研诚信的合规意识。■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中美留学生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全球化困境下的中美经济关系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虽有中美摩擦 难阻全面小康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