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
(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5)
手洗餐具洗涤剂简称洗洁精,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清洁用品。人们洗涤餐具时习惯不戴手套,但是长期如此会使手部紧绷干瘪、不光滑,这与洗洁精配方及其体系的pH值有关[1]。弱酸性洗洁精与皮肤表面的pH值相近,产品温和不伤手,符合食品相关产品绿色、安全、环保概念。因此,研发一款清洁高效、低刺激的产品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而要获得一款优质稳定的产品,合理的配方以及适宜制备工艺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对洗洁精原料的选择、体系pH值、黏度、浊点的控制和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磺酸体系下弱酸性洗洁精的研发有所帮助。
1.1.1 试验仪器(见表1)
表1 试验仪器
1.1.2 试验基质配方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和优良的抗硬水性能,其水溶液不带电荷,不会与蛋白质结合,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2],生物降解性好且又可提升产品去污力。虽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容易影响产品的使用,但是,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将产生协同效应,可扩大产品适用范围,提高洗涤性能[3]。
本文选择了具有优良的发泡力和去污力且脱脂力较强、相对廉价易得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通过反应获得、LAS)和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AES)作为主表面活性剂,设计以下试验基质配方(表2)。
表2 试验基质配方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去污力和体系黏度有明显区别,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是控制黏度的重要环节[4]。AES耐硬水,但是去污去油渗透不及磺酸,磺酸的增加有助于去污力的提高;不同AES和LAS的添加比例对去污力性能和黏度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经验设置5组比例(表3)进行试验,考察产品的去污能力。样品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去污力检测,结果如表4。
表3 LAS和AES添加量配比试验
由表4可知所有比例下的配方均满足产品去污力要求,彼此之间的去污指数差距不大,以4#配比的去污指数最高,综合考虑去污力和经济成本结合实际生产工艺,将配方进行优化,最终确定表5配方。
表4 LAS和AES不同配比添加量洗洁精去污力检测结果
表5 洗洁精配方
微生物会使洗洁精发生霉变和腐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并且变质所分解的产物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入口产品还会诱发人体疾病。洗洁精防腐剂体系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其抗菌活性、配伍性、安全性、稳定性和成本等,并结合产品体系类型要求、配方成分、pH值要求及使用情况进行考虑。不同防腐剂之间的复配可以拓宽抗菌谱、提高药效并预防微生物抗药性的产生,一般洗洁精常用的防腐类有卡松、苯丙异噻唑啉酮、布鲁波尔、尼泊金甲酯、苯甲酸钠、甲醛、甲醛释放体等,它们各有优缺点,但性价比最高的是卡松,是一款由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以3∶1混合的溶液。
本研究实验筛选了两款防腐剂,并将试做样品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防腐性能检验,结果见表6,根据测试结果选择卡松作为体系防腐剂,添加量为0.2%。
表6 防腐挑性能检验结果
餐具洗涤剂选用食品级香精,常用果香和花香香型。食品级香精多为乙醇、多元醇或油性体系,成分复杂,不恰当香精的添加会使加香产品变色、浑浊、析出沉淀、体系黏度变化等,严重的可导致包装容器变色、变形。经过试验和消费者调查,最终选择的食品级柠檬香型香精作为产品芳香剂。
合适的黏度可以改善洗涤条件,提高消费者使用感[5]。对上述确定的洗洁精配方,常温(25 ℃)下添加氯化钠考察其体系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图1。
图1 体系黏度随氯化钠浓度变化曲线1
由表图1可知,在低浓度氯化钠时,体系黏度随氯化钠浓度增加而上升,在1.00%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而出现下降趋势,当氯化钠浓度超过1.50%,黏度随氯化钠浓度的增加急剧下降,并且体系变得不稳定,室温放置会有沉淀析出,摇晃静置后产品分层明显。
为明确黏度随氯化钠浓度变化的峰值拐点,进一步考察了氯化钠浓度于1.00%~1.50%之间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2)。
图2 体系黏度随氯化钠浓度变化曲线2
由图2可确定,体系黏度随氯化钠浓度变化的峰值出现在1.00%,之后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体系黏度逐渐下降,并且当氯化钠浓度为1.40%时,低温冷藏出现浑浊,影响产品品质稳定性。结合生产及实际使用,确定氯化钠的浓度为0.8%~0.85%为宜。
将考察黏度随氯化钠浓度变化的洗洁精样品置于3~5 ℃冰箱冷藏,连续一周考察洗洁精产品的外观浑浊情况,结果如下(表7、表8)。
表7 氯化钠浓度对体系浊点影响的考察1
表8 氯化钠浓度对体系浊点影响的考察2
由表7、表8可知,当氯化钠浓度为1.40%(含1.40%)以上时,产品出现浑浊,当氯化钠浓度为2.0%以上时,产品恢复至室温后分层有沉淀,体系变稀,产品不稳定。考察氯化钠浓度1.1%~1.45%之间体系的浊点,发现当氯化钠浓度超过1.3%时,产品出现浑浊,氯化钠浓度为1.3%时,低温久置会出现微浑,室温下能够恢复正常。为明确氯化钠浓度在1.3%~1.4%之间,体系低温浊点的情况,考察了氯化钠浓度在1.32%、1.34%、1.36%和1.38%时,体系低温浊点情况,结果如下(表9)。
表9 氯化钠浓度对体系浊点影响的考察3
由表9可知,该配方体系下低温浊点出现在氯化钠浓度为1.34%~1.36%之间(不含1.34%)。在该体系下,产品氯化钠的添加不可超过1.34%,否则会出现低温浑浊的现象,影响产品使用体验。
考察在相同氯化钠浓度0.8%~0.85%,相近磺化(pH值7~8)条件下,不同终点pH值对体系浊点的影响,实验选择9组终点pH值(6.53、6.62、6.76、6.88、6.93、7.01、7.54、8.05、8.54)产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3~4 ℃的条件下保存8 d,样品均透明无浑浊。
在以上基础上,继续将样品冷藏放置30 d,结果发现,在本体系下,当烷基苯磺酸与氢氧化钠的磺化pH值在7~8之间、氯化钠浓度在0.8%~0.85%时,产品终点pH值在6.5~8.5之间,体系低温耐受好,浊点不随体系终点pH值变化而出现变化,无出现浑浊现象,质量稳定。
由于人体手部皮肤的pH值为弱酸性,基于产品使用感和去污性能,故选择终点pH值在6.5~7.5之间。
实验同时考查在相同氯化钠含量0.8%~0.85%、相近终点pH值6.8左右条件下,不同磺化pH值对体系浊点的影响,共进行6组实验,样品于3~4 ℃冷藏保存8 d后,发现其均透明无浑浊(表10)。
表10 不同磺化pH值对体系浊点影响
样品继续冷藏30 d,结果发现在本体系下,当烷基苯磺酸与氢氧化钠的氯化钠浓度在0.8%~0.85%、终点pH值在6.8左右时,产品磺化pH值在6.0~9.0,体系低温耐受好,浊点不随磺化pH值变化而出现变化,无浑浊现象,并且体系活性物含量无明显变化,质量稳定。
对于实际生产时可将磺化pH值控制在6.0~9.0之间,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下,较宽泛的磺化pH有利于生产操作以及生产制作效率的提升。
2.5.1 不同磺化pH值对洗洁精存放后的体系pH值的影响
相同氯化钠浓度、相近终点pH值(6.8左右),6组磺化条件(pH值6.0~9.0)的洗洁精样品放置90 d后,体系pH值变化结果如表11。
表11 不同磺化pH值体系放置90 d后样品的pH值变化
2.5.2 不同最终pH值洗洁精存放后的体系pH值的变化
相同氯化钠含量、相近磺化pH值7~8条件,下列9组终点pH值样品放置90 d后,体系pH值变化,见表12。
表12 不同终点pH值体系放置90 d后的变化
由表11和表12可知,产品放置90 d后体系pH普遍有所下降,但是不明显,体系相对比较稳定。
2.5.3 放置90 d后,不同氯化钠添加量下洗洁精体系黏度值变化
由图3可知,不同氯化钠添加量,90 d后体系黏度普遍有所下降,但是不明显,产品黏稠度相对比较稳定。
图3 不同氯化钠添加量产品放置90 d后体系黏度变化
2.5.4 洗洁精产品放置180 d后pH值和黏度变化
以确定配方生产了若干批次产品,考察其pH值和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13。由表13可知,21个批次产品在180 d后其体系终点pH和黏度均无明显变化,产品质量稳定。
表13 不同批次产品,放置180 d后pH值和黏度变化
180 d后,随机抽取21批次产品中的某批次,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4。
表14 存放180 d后产品质量指标考察结果
本文考察了含磺酸体系洗洁精黏度的调节、浊点的变化及其稳定性。确定了LAS和AES添加比例为75∶100(W/W)时,具有理想的去污性能;使用卡松作为防腐剂,添加量为0.2%时可以获得好的防腐效果;选择食品级柠檬香精作为赋香剂。
在该体系下,当氯化钠的浓度为1.0%时,体系达到最大黏度值,其低温冷藏浊点出现在氯化钠浓度大于1.34%时,并且在适宜的氯化钠浓度下,低温冷藏浊点不受体系终点pH或者过程磺化pH的变化而影响。该体系产品在放置90 d和180 d后,体系的终点pH和黏度均无明显变化,产品经第三方机构检测,产品达到GB 9985—2000《手洗餐具用洗涤剂》的质量要求,洗涤性能良好,质量稳定可靠。可根据生产实际,结合洗洁精的实际应用,选择洗洁精终黏度为室温(25℃)1.0~1.5Pa·s,氯化钠添加量为0.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