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 丹 王庆瑜 付宇涵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给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
在新形势下,中国两化融合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伴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共识,数字化已经转变成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动战略工具。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两化融合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科学把握两化融合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使能与外在驱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现阶段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任务,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持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快速跃升,并进一步分析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两化融合创新发展的工作考虑。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及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启了新时代两化融合新征程。
我国在建国后提出要实现工业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就迎来了信息化发展浪潮,工业整体大而不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现象明显。同时,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和能源既短缺又消耗大的国家,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传统工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现实情况决定中国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过渡到信息化的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路径,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及工业化建设战略历经从无到有、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产业结构平衡优化、再到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提供了科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在2019年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部署。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整体层面,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6.0,分别较2019年、2016年增长2.8%和10.5%,十三五期间,以平均2.5%的增速实现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处于单项覆盖的企业比例已达48.7%、成为主力军,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增至31.1%,全国大多数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已较为夯实、局部环节信息化基本实现,融合发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区域层面,区域间融合发展的不平衡性趋于缓和。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整体呈现“东部沿海高、中西部内陆低”的阶梯型特征,但是这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在近两年逐渐趋于缓和,中西部部分省份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一些东部省份,在生产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以及企业上云用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产业层面,各行业融合发展的方向路径逐渐清晰。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涉及产业的结构逻辑和价值体系的重构,各行业所处产业链位置、行业结构、生产特征、发展需求各有不同,两化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差异化特征:原材料行业生产过程数控化水平较高,行业集中打造集约高效、实时优化的生产新体系;装备行业研发环节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情况较好,行业聚焦研发与制造一体化管控和协同优化;消费品行业产业链协同水平较高,行业深度触网催生用户参与价值共创模式创新。
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总体形势下,中国两化融合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如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卡脖子”问题,将为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
两化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和内生动力。过去十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两化融合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工作不断深化,成效不断显现,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推进机制日益完善,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对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日益显著,为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特别是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数据要素赋能作用持续显现,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当前阶段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中国加速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将为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随着制造企业转型创新能力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企业围绕融合管理、数据贯通、软件开发、智能应用、安全防护等新型能力建设,依托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共享空间,深化工业数据应用,激活融合应用潜能,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两化融合转型价值成效的持续显现。目前,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为企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提供重要切入点,全国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46.6%,工业云平台在降低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创新等方面的成效不断凸显。企业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沉淀、封装行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形成高质量的工业APP、工业微服务等,带动全行业、尤其是上云企业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助力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演进升级,构建起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数字化融合系统,不断推动企业以及产业层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两化融合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国际国内双循环等新形势新挑战的成熟应对,两化融合推进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从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的覆盖情况来看,我国企业财务、办公环节的数字化工具应用普及率较高,超过90%的企业能实现财务、办公的在线管理,80%以上的企业能在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环节实现线上成本、计划、合同管理。但在前端的研发、生产环节,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尤其是生产环节,生产管理复杂度更高,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受到数字化生产设备、工控软件、底层网络基础设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行业生产管理差异性较大,通用的成熟解决方案相对较少,企业推进生产管理数字化需要的投入也相对较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管理环节的数字化普及。
整体来看,近十年来,两化融合在引领中国企业战略转型、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全面融合渗透,使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绩效产出等产生显著变化,2020年,中国49.3%的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人力、办公环节实现数字化工具的全面覆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1.5%、51.5%,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良好的基础,有效促进企业组织管理变革、数据开发利用、商业模式创新、降本盈利能力全面提升。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基础和应用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基础和应用情况
智能化是转型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方向,主要任务为全面推动企业内、企业间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活动和过程的智能化和协同化,主要作用体现为实现原有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方式和模式全方位、颠覆式变革,主要特点是“动态化”,企业实现内部集成互联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同时,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孪生、3D打印、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提升研发、制造乃至供应链等的深度学习、决策控制的能力,催生新模式新业态,重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生产力的智能变革。2020年中国初步具备探索智能制造基础条件的企业比例为8.6%,这些企业底层装备数控化程度高,管理信息化与底层自动化之间以及内部供应链上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环节间实现了集成,并开始向智能工厂、智慧企业迈进。近年来全国一批具备智能制造基础和经验的企业逐步涌现,但整体来看,仍需不断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并有效推进智能制造发展。2016-2020年全国智能制造就绪率如图3所示。
图3 2016-2020年全国智能制造就绪率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全面为广大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人赋能,构建开放、协作的网络化系统新生态。下一步,应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加快推进平台间互联互通,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工业知识软件化,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短板,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
推进制造业数字转型不仅是技术渗透和融合的问题,更是一个创新战略、组织、流程、业务模式,以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机制问题。下一步,应坚持以标准为引领,助力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提升,发展基于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延伸模式,大力发展共享制造、工业电子商务,加快产业、教育、科技、金融融通发展。
工业大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以及高水平地开发利用,能够大幅提升优化配置制造资源的效率和水平,有效解决产业链中人员流动存在的“痛点”、物流运输存在的“堵点”、中小企业现金流存在的“断点”。下一步,应着重提高工业大数据管理能力,围绕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分析、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不断提升工业大数据管理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工业电商平台、数字服务提供商等开展合作。
互联网开放、互联、跨域的特点,打破了以往相对明晰的责任边界,带来了更加多元、复杂的信息安全挑战。下一步,应围绕安全责任主体边界模糊、分级防护难度加大、安全事件追踪溯源困难等安全防护挑战,建立健全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机制,建成满足设备、控制、网络、平台、数据等安全需求的多层次技术防控体系,推动工业安全解决方案培育和应用推广。
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部署,是推动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的结合点。新形势下,应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现阶段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抓手,应对政治经济环境、公共突发事件等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定力,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时代契机,深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破解组织管理创新的关键约束,构建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体系,提升虚拟数字空间安全防护水平,推动制造业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螺旋式演进升级,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