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生态环保再次成为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西部发展改革高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对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切实承担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四川生态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主要目标之一,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为新发展阶段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目标指引。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从国家层面看,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发展转型给我省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从四川省情看,新形势下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工作任务更加重大,推进全省工业化、城镇化需要较大的碳排放增量空间,并且面临长期积累的重化工产业“高碳锁定”问题,污染治理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从人民期待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盼更高、生态环境问题容忍度更低,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要求更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找准工作定位,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承担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历史责任。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牢牢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根源性、结构性、趋势性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个结构”,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科学编制《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四川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将碳排放、气候绩效等因素纳入战略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把好低碳准入关。大力发展和消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打造天府氢走廊、成渝氢走廊,推动煤炭、钢铁、水泥行业率先达峰,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市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达峰。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为重点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21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已达标城市空气质量实现新突破。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联动,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省优良水质比例保持在90%以上。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优化土壤改良和修复方案,调整农业种养结构,从根本上管控土壤污染。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实现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全覆盖,建立常态化问题发现机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每月暗访暗查,形成发现问题、推动整改、解决问题的督察管理“闭环”。实施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预报,建立全省环境预警和应急指挥管理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环境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完善生态环境投融资机制,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探索建立健全常态化、可持续、稳定的政府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生态环境保护对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畅通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加大“放管服”改革。持续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环境执法等政务服务,更好服务企业、服务实体经济调结构、转模式、促发展。严格执行项目推进和投资运行“红黑榜”通报机制,继续实行審批“预审制”,强化激励约束政策供给,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制度“供给侧”改革,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上马。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结构调整。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努力拓宽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域和范围,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新污染物监测评估与治理,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召开全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招商和节能环保大会,推动环保产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大环保”格局。坚持党的领导、多方共治、市场导向和依法治理基本原则,发挥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加大川渝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力度,实现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积极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供稿单位/中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