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首的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产量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创下的世界纪录,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这是一次对水稻育种“禁区”跨越的“预测”。有了它,才有了后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的迅猛发展。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宝”,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重器”。但杂交水稻技术的攻关之路,也并非“顺风顺水”。比如,三系法育种之后的两系法攻关,就曾让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差点被终止。
所谓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建立在一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基础上的育种技术。与之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相比,作为“母亲”的光温敏不育系,同时充当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两种角色。换言之,杂交水稻育种从“一妻两夫”,发展成了“一妻一夫”。
两系法的科研地位几何?201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超级杂交水稻再一次获颁“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国独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这也是直到现在,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常用技术之一。
研究之初,科研人员对这位“母亲”的育性转换习性并未完全了解。直到1989年,我国盛夏一场罕见低温的出现。这次低温中,“母亲”表现得极为“心緒不宁”,在不育系和保持系角色间异常“切换”,最终导致当年全国两系法制种大面积失败。一时间,科研界普遍“唱衰”两系法育种。
袁隆平和科研人员咬牙顶着巨大压力,寻找原因,调整选育不育系技术策略,最终发现了导致雄性不育的“临界温度点”,解决了不育系繁殖过程中的临界温度“漂移”等问题。才有了后来,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这项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也让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继续领跑世界。
1979年,袁隆平应邀到菲律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将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公开。此后,中国杂交水稻开始走向世界。
若干年前,尼日利亚的水稻生长黄金季,一群来自长沙的专家,打“飞的”到当地,实施万亩杂交水稻的规模化种植。最初,在当地选一块能种上百亩稻田的“风水宝地”,都能让专家们前后忙碌一周多。现在,这里已能种植出产量比当地品种翻倍的超2万公顷的杂交水稻……
今天,从美国大农场到缅甸、菲律宾热带雨林,从印度高原到非洲大草原……都有着中国杂交水稻的稻香。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如今,在每年的收获时节,水稻育种专家们可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而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想也成了他们不断努力的追寻。
(摘自《科技日报》)